查看原文
其他

神十入湘!

长沙发布 2021-01-25




12月20日上午10时20分许,承载着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神十”返回舱运抵韶山,待交接后将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长期展出。




在负责承运的平板运输车上,返回舱被安放在一个钢制底座架上,四周由绑带牢牢固定住。返回舱长约2.6米、直径约2.4米,重量2-3吨



2013年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亲切看望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习近平对航天员们说,你们执行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这是光荣而又神圣的,全国人民都为你们感到骄傲。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天上15天”

2013年6月11日,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号飞船出征太空,并在轨飞行15天,这是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进行应用性飞行。


15天的太空生活,刷新了中国载人航天纪录:

6月13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宫一号。


6月20日,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的配合下,为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演示了失重环境下一些独特的物理现象,并进行了天地互动交流。


6月23日,在张晓光和王亚平的密切配合下,指令长聂海胜手动控制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分离并撤离至天宫一号一定距离处,随后,手动控制神舟十号飞船再次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航天员再次进驻天宫一号。


6月25日,神舟十号飞船自动撤离天宫一号。随后,开展了飞船绕飞等技术试验,我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取得成功。


6月26日,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顺利降落在内蒙古中部主着陆场预定区域。


返回舱看上去呈灰黑色,上面有高温灼烧后的痕迹。凑近看,外层是细密的蜂窝状结构。返回舱在返回地球时,会与大气层产生剧烈的摩擦,这个时候,返回舱的防热结构必须经受住数千摄氏度高温的严酷考验。


落户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可满足返回舱展存温度、湿度要求。”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阳国利介绍,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家系统展示毛泽东主席生平事迹、思想和人格风范的纪念性专题博物馆,年参观量达500万人次,韶山景区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居同类纪念馆之最,其中,中小学生年均参观人数占全年游客数量45%以上。



阳国利说,从受众面来讲,将返回舱放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陈,受众面广,价值和作用大,可将航天精神与伟人故里红色文化深度融入,使“九天揽月”成果与伟人豪情互相烘托,达到“红色文化”与“航天成就”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殷殷嘱托的具体行动,有利于充分发挥纪念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作用,更好地推动韶山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航天情怀


神舟十号返回舱在韶山展出,是对一代伟人的告慰。毛泽东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中国航天的发展,他更用生命的余辉,照耀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前程。


“敢上九天揽月”出自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大意为: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鳖,谈笑间高奏凯歌,从容而归。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表现出中华儿女的凌云壮志。


神舟十号返回舱在韶山展出,是对一代伟人的告慰。毛泽东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中国航天的发展,他更用生命的余辉,照耀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前程。




“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全会上表态:“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就这样,我国的人造卫星计划正式提上日程。


“8公里那也了不起!”

1960年5月28日,当毛泽东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上看到“T-7M”火箭时,问这种火箭能飞多高,当得到“8公里”的回答后,他鼓励说:“8公里那也了不起,应该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1960年5月28日,毛泽东在上海观看探空火箭


毛泽东批准实施发射 “长征1号”将“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

为进一步加强对人造卫星研制的组织领导,毛泽东批准了《关于国防科研体制改组方案的报告》,使国防科研方面的研究力量按专业方向和任务分工集中到有关研究院。


1970年3月,“东方红1号”卫星和“长征l号”运载火箭总装完毕,4月1日,装载着2颗“东方红1号”卫星和1枚“长征1号”运载火箭的专列抵达酒泉卫星发射场。


△长征一号火箭伫立在发射场


晚年毛泽东的目光,仍然没有离开中国航天进展

晚年的毛泽东,身体和精力越来越差,但他的目光仍然没有离开中国航天进展。


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圈阅国防科委《关于航天员选拔的计划报告》,批示开展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代号“714工程”,这就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早期预演。


1975年3月31日, 毛泽东圈阅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代号“331工程”,这就有了后来跃上远离地球36000千米的“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


1975年11月26日,病中的毛泽东审阅了我国发射遥感卫星的报告,后又审读了卫星发回的相关资料,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从此频频飞向太空。






九天揽月的湖南力量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岳麓书院门前挂着的这幅对联,名扬中外。续写“惟楚有材”的辉煌胜景,敢于“九天揽月”的湖南人,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了一串闪光的名字,功不可没。


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原湖南省政协主席、辽宁省委书记陈求发,都曾担任国家航天局局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和探月工程总指挥。


中国第一代航天专家、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周建平……“群星闪耀”的湘籍航天领军人物,展现了湖南人“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浩然风采。


国防科技大学北斗科研团队


凭借强大的科研力量支撑,多年来,湖南承担了国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探测、北斗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一系列国家航天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工程。


九霄云上,“湖南元素”熠熠生辉——中南大学、湖南中创空天承担了我国大型运载火箭燃料贮箱、环筒、薄壁等超大型铝合金结构件研制任务。


长沙湘计海盾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显示和人机交互信息设备研制单位,实现了飞船液晶显示设备的国产化,结束了我国飞船用显示设备依赖进口的历史。


湖南航天环宇、湖南顶立科技是我国航天器数传天线、手法信号馈源和热工装备等研制企业。


华菱线缆、湘潭特种线缆、衡阳恒飞线缆承担了长征系列火箭点火线缆、特控线缆和航天员“脐带”线缆等研制任务。

  

中电四十八所、景嘉微电子、株洲时代橡塑、衡阳凌云特材、衡阳星鑫绝缘承担了长征系列火箭相关电子传感器、图形处理芯片、结构材料、绝缘材料研制任务。          湖南航天远望承担了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工程长沙分中心建设和运营任务。   


让“回地球”变得更安全。江南工业集团承担了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航天座椅缓冲器研制任务,保障了历次载人航天任务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让“放卫星”变得更容易。长沙天仪研究院、湖南航升卫星是我国商业航天的重要参与者,已累计发射各类卫星近20颗。


而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收官之战,嫦娥五号此次“奔月之旅”是目前技术难度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的航天任务之一。


国防科技大学作为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国家队,深度参与大量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在这次嫦娥五号的奔月挖土之旅中,国防科大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的设计与研制,贡献了多项关键技术。


我国顺利完成了首次机械臂表层月壤自主采样,和国防科技大学于起峰院士课题组的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方案分不开。他们设计出了基于视觉引导的月面采样位姿测量方案,相当于给执行任务的机械臂装上一双“慧眼”。


国防科大还承担了载人航天任务规划与系统仿真课题组针对上升器与轨道器(含返回器)的环月交会对接任务,并且展开科研攻关,研制了相关模型和软件。国防科大张青斌团队建立“嫦娥五号”降落伞回收系统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快速分析模型。


从西昌到文昌,从酒泉到太原,祖国大地上的航天发射场里,一位又一位湖南人默默奉献着青春、智慧和汗水,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



除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落户韶山外,

中国探索浩瀚宇宙的另一成果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

也将落户湖南!


尽请期待!




来源丨长沙发布综合华声在线、湘伴、新湖南、掌上长沙等

编辑丨谭啸宇  校对丨田星

审核丨杜进


这些精彩内容不要错过!

刚刚,新冠疫苗接种方案定了!


部分地区为何“限电”?电力供应能否保障?


为外卖骑手提供免费饭菜,长沙这家餐馆暖胃又暖心


扫描二维码关注长沙发布解锁更多服务!

  

觉得好看,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