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a们|有一天,我不仅是女孩

2014-03-10 成为读者请+ 北窗

文|嘉璞

 

编者按:

马航空难发生之后,我的朋友圈里有两位姑娘都发了相关状态。一个说的是“天哪不敢想象,以前不能理解每次出远门,爸妈为什么都这么担心”,一个说的是“我的小宝贝还不知道什么是失联者,我和她爸爸希望她永远都不用知道”。大致的情感,但思考的立场已有所不同——从女孩到妻子再到母亲,就像每一个女生节的第二天就是妇女节一样。本周的女性专题,探讨的是女性的成长与其意义。从昆明事件到马航空难,总会有意料之外的灰色出现在眼前,等待、追问和祈祷着的我们,理当愈发勇敢坚强,爱下去,每一天。

 

 

 

 

       1

 

刚过去的周末是三八妇女节。

 

少女们总爱嘟着嘴不屑:“谁过节啊谁啊!人家明明是女生!”似乎永远否认这一点,便永远停留在了明媚如五月的十八岁。宿舍楼下会有男生将蜡烛摆成心形,有人轻轻撩动琴弦唱《恋恋风尘》,也会有横幅漫山遍野一片红地打在教学楼前——国际关系学院的是“爱江山更爱美人”,政府管理学院的是“怕政府更怕老婆”,建筑系的男孩们更是热辣辣地举起大旗“如果做不了你的梁思成,我愿做你的金岳霖!”

 

……那些天真浪漫的时光啊。就像《致青春》里十八岁的郑微:“我是谁?我是天下无敌的玉面小飞龙,有什么我得不到?”无论天性活泼还是文静,女孩们都一样地害怕老去成为“妇女”,说到底是怕失去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可光阴渐长,人渐长大,肩上承担的责任渐渐地重了,社会的角色与担当日渐分明。总有那么一天,当初白衣黑裙的姑娘们站在岁月一节无声的篇章里,会发现,自己已不仅仅是个女孩。

 

谁又能说那必然是一种失去呢?

 

 

2

 

七七在编辑部出名还是今年情人节的时候。

 

北窗在那个星期推了情人节“另一半套餐”问答,这个问答tricky的地方在于,所有的“餐”都是另一半身上优秀的特质,而“饮”则是这种优秀特质潜在的消极一面——设计者椅子大约想说“没有人是完美的”这个道理。这期问答收到了许多读者的热心回复,各种各样的餐饮组合都风中凌乱地出现。其中,有一位自称“25岁已婚少妇”的女读者给我们留言:

 

“我想说感谢编辑部的这篇文章,你们让我再次明白我为什么会嫁给他——所有餐他全都符合,所有饮他一概没有。”

 

留言从后台弹出来的时候,编辑部顿时沸腾了,原来那一点儿阿Q气氛一扫而空,差点就没挂个巨型横幅在门口——“人人奋进求姻缘”。

 

七七是北大城环的姑娘,毕业刚半年在银行上班。甚至连她的领导在看了她的朋友圈之后也去问她,七七啊,你能不能跟行里的同事讲讲,怎样才能像这样每天保持正能量?她认真地分析了下,决定把功劳归于她的另一半。

(七七与另一半在静园的婚纱照)

 

“生活中我几乎完全没有听过他抱怨什么。他把我当作生活的伴侣,朋友,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聊,同时他也会把我当女儿一样宠着我。比如我说我想做糕点,他就会很快去京东上买烤箱、原料;有时我在家里做着草莓酱,发现缺柠檬,他就马上穿上外套下楼去买。但他很多时候又很把我当大人,也会需要我去支持鼓励。怎么说呢,他不仅爱我,也懂得如何爱我;他要求我爱他,也会教我如何去珍惜他。”被称作“小史哥”的另一半,得到了七七的至高赞赏。

 

她与小史哥也并非没有过争执,但只要是正赶上见他的朋友或者家人,七七会马上停战,制造一片欣欣向荣的国际局势,绝对不给他难堪。“我们彼此尊重并支持对方的想法。他放弃一个电力集团的工作去做公务员,告诉我工资会很低,问我意见,我表示只要是他兴趣,我双手赞成。”爱情并非天雷动地火双方动情那一刻起,就天然具备了白头到老的能力。它与世间所有事物一般具备变化的特质,亦需要不断经营和修补。

 

 “我们在一起挺不容易的,经历了很多来自父母的压力,还有前任的压力。我能做到的最好的一点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从来没想到离开他,以后的日子里就算会有困难和诱惑,吵架,但我不想离开他。有一次我们一起散步,他突然感慨说,无论发生什么,只要你还在我身边,我觉得生活总还是很好的。”她喜欢说“我离不开他”,在她讲述的每一个故事的结尾,她都喜欢这样说。

 

与所有教导你“不可全抛一片心”的箴言相比,我更喜欢七七的故事。她无论对待感情还是朋友都是如此,不屑于欲擒故纵的把戏,直爽磊落,爱憎分明。此时若有人质问“咦,这是不是个被爱情蒙蔽了双眼的家庭妇女?”我会立马杏眼圆睁双眉倒立,咄,你道是什么人是家庭妇女?七七姑娘做得了规划,下得了厨房,去纽约面试大战IBM高管,对朋友亦常怀感恩助人之心,若你口中家庭妇女都如此这般蕙质兰心,倒真恨不得世上都是家庭妇女呢!

 

不信,你看她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你期盼的自己在感情当中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典型的家庭妇女应当是“他好我也好”足矣,可她不:“我希望自己一直在成长进步。虽然我希望保持住离不开他的状态,但‘爱情是流动的’,如果有一天,万一我失去了他,我也可以很好地生活下去。”

 

我的另一位朋友Echo前不久和男友回国注册结婚了,我问她,“结婚之后感觉有什么变化?”

 

“让我说实话啊,没有什么变化。”她答,“同一个人,同样的臭毛病,同样的家务活的量……为什么要有变化?”和另一半相识于燕园,毕业后双双到欧洲念书工作,经历了爱情长跑的她觉得,两个人必须是在各自最自然的状态下走进婚姻,才是稳固的。

 

“磨合是另一回事,和婚姻这个节点无关,那是从恋爱第一天就开始的细水长流的一个过程。而结婚,不是用来停止恋爱的,只不过是确信了你可以用百分百真实的自己面对对方,以及容忍百分百真实的对方,然后一直恋爱下去。” 

 

 

3

 

说到Echo,她工作的那个行业,出差和加班都是家常便饭。甚至还有一条笑话流传:“据说昼夜温差大的地方瓜果都会糖分更高,所以大家要珍惜早出晚归的女生,她们比较甜。”

 

毕业后在欧洲工作这么多年,她是客户面前值得信赖的咨询师,公司里头兼具创意和干劲的好员工,也是一位温柔解语的女友。可哪怕Echo这样从小被评价为“独立成熟”的女生,依旧觉得,进入职场才是自己真正独立的开始。

(Echo与同事合影,左三)

 

工作之后,最重要的是一个简单事实终于浮出海面——我这个‘个体’,以及‘个体’的情绪、状态,对其他人根本不重要,唯有你做的事情能被其他人看到。

 

“刚开始工作时,力量非常弱小,有一种张牙舞爪自己的想法也传达不出去的无力感,但几年之后(并非完全因为职位的升高),好像忽然开窍,知道了如何把想传达的东西,不着痕迹却准确地送达对方心里,我谓之‘女性温柔的力量’。”

 

与她相比,刚刚工作一年半的訾訾则“还没度过这个纠结的阶段”。

 

訾訾是我的好朋友,就职于一家占据行内老大哥位置的咨询公司。“刚工作的时候经常回燕园啊,至少一两个月回一次吧。”常常感觉到工作状态与学生状态的不同,但苦于总结的她,那天突然福至心灵地想到了一句tagline:那个时候在园子里,前面的路是不确定的,但当下的选择丰富多彩;如今,前面的路似乎光明而清晰,但是眼下的很多选择是受限的。

 

“那你喜欢这种状态么?”

 

“大部分时候我蛮享受,但也会有很多个片刻,比如游走在在comfort zone之外的时候,会感觉到沮丧跟挣扎。”

 

她说起自己工作之后最挣扎的那个阶段——刚毕业之后的那个冬天,感觉整段回忆都跟北京城的天气似的灰白。

 

“其实工作本身挺顺利的,领导也挺喜欢我,但是工作会让你觉得不知道意义在哪里。苦、累、难都不算什么,大学的时候也会经历很多刷夜的时候、不会做题、觉得自己无能的时候,但真正卸掉你斗志的是意义的消解。可能是来自于同事的抱怨,来自于一封封的离职邮件,也可能是来自于你所旁观的别人不一样的活法。”

 

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说,人一切痛苦的来源,都是想得太多,读书太少。訾訾那个时候在看尼采和《正见》,这两本书分别从哲学和宗教切入了同一个命题:人生的意义。尼采认为一定要给本无意义的人生寻找意义的人,是懦弱的,因为对彼岸的追求则意味着对此岸的否定。人应当勇敢乐观的直面人生本无意义这一事实,值得肯定的办法应该是让自己的力量增长。“我经常说自己是个体验论者。现在的生活,这种时不时出现的test my boundary的时刻,也是在让我get stronger吧。我还在寻找自己力量的来源。”

 

Echo在新年时说,回顾五年前,五年之后的现在,没有一件事和当初计划的一样。所有以为理所当然的事都没有发生。“在走完了一段长长的上坡路、终于确信自己的力量之后,发生的是,竟然又回到了如初入校时植物一般疯长的状态……生活的可能性在疯长。原来什么年龄该做什么这回事是一个邪门的骗局。”

 

 

4 

 

我们笑谈起这个圈子里的女性,已经很难再找出来几个“小”女生,多愁善感抹眼泪等现象太难在同事身上看到。

 

“其实我觉得你是不是一个小女生,并不取决于你是否多愁善感抹眼泪,而是取决于你每天在看什么、读什么、想什么。关注的是什么层面的问题”訾訾开动了她善于总结的能力。换句话讲,看电影流泪还是不流泪的不同,远远不如是热爱看历史片还是热爱看肥皂剧这两者间的不同重要。从一个小我走出来,关心世界和人类,这才是格局上的“大”。

 

像訾訾自己说的,她其实很难算一个纯粹定义的女强人,如果女强人的定义类似于《纸牌屋》中的Claire的话。一个完整的生命里都应当既有achievement, 也有experience。这两种东西并非是零和的,一个多了,另一个就必须少。“我相信虽然在特殊的人生阶段,会需要彼此妥协,但它们会是共同增长的,其中一个积累到一定程度,另一个的边界也会在扩张。”

 

“对于意义也好,力量的源泉也好,我也在还在纠结的这个阶段,也许再过10年就明白了。”訾訾说,“如果要让我现在去给一些什么tips,我会说,多和年长的女性交流,了解前方的状态会给你一个安全的底线,也多和与自己身处同一阶段的姑娘交流。在北大念书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坚强,因为身边有很多正能量的女生,后来工作之后这样的深度交流就少了。我们这样的女生其实很少会有传统意义上的闺蜜——那种一起上厕所、煲几个小时的电话粥、形影不离的闺蜜。但即使如此很久不见的姑娘们见面聊一聊,还是会觉得充满希望。”

 

有一位前辈与她说过,Asianwomen是这样一群人:有点骨子里的小骄傲,心里说着“我可以”,但又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在年长男性的面前。这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所灌输的模式——你不能顶撞权威,否则就是不懂事、不礼貌——女孩们于是总会怕自己出错,怕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不好。

 

“你说要不要去克服它呢?That depends. 如果你是在比较传统的工作环境下,也许就做一个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有修养的知书达理的如兰如菊的’女子就很好。但如果需要在一个我现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龙活虎地生存下去,就需要改变了。其实试着做一些改变其实挺有成效的,会觉得这个世界给你开放的机会越来越多,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我们常常去问的一个问题是——别人希望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样的追问下我们青春期时努力成为男孩眼中靓丽的花朵,闺蜜眼中忠实的伙伴,母亲眼中乖巧的孩子,成年后试图成为丈夫眼中贤惠的助手,孩子眼中权威的指引。而看过世界的女孩则可能往前走更多一步——她们会问,时代需要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不是到时候了需要我们突破传统、发扬个性,是不是该打破性别限制、抢夺权力场一席之地,又是不是该专长专用,以“女性力量”行关怀之事?

 

但其实反过来想,还有另一种问法,将决定权交回自己,“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种叙述语体并非膨胀自我,鼓励自私——话说回来,谁的自我需求能够和社会需求彻底剥离呢?这样的问法更多是指向对待他者的态度。訾訾提到《Lean In》这本书,其中有一段她很赞同的话大意如此:人们把女性分成很多类,有主妇、小女生、事业女强人,当然也有那什么“如兰如菊”的,但应该彼此互相支持而非互相批判,手拉着手去共同diversify女性的选择。“同时我也反对把女生标签化,仿佛一定要在几个标签里面选择一个。人是可以有很多面的,有能力把生活的体系扩大,更多的,是你想要什么的选择问题。”

 

不管是多愁善感的文艺女青年,还是雷厉风行的职场女强人,只要是她们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均值得互相尊重,无需拜此薄彼。更重要的事情,是在那样的生活方式背后,是不是有一方细腻而宽阔的视野,能望见世间的美好,并温柔地予以庇护。

 

 

 

 

5

 

《致青春》的作者辛夷坞,在她三十岁生日那天发了一条微博:“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像青春里的郑微一样,觉得三十岁的人已经彻底苍老,不知道为什么还活着。不知不觉间等我到了这个年纪,却发现自己才刚刚活明白了一点,真正的人生还长。青春不过是篇先声夺人的序章,重要的是后面的正文,平淡但意味深长。”

 

我们害怕老去,这无比正常。

 

但失去过去的同时总会在得到新的东西,婚姻、子女、事业、新的圈子,它们不应当被视作对已往美好的剥夺,而是一方新的疆土,由你开拓自己全新的力量。青春的终结者并非年龄,而是失去了对生活的梦想和激情。

 

今年冬天的时候,七七回了一趟燕园。她站在曾经居住的公主楼下,望着灰色墙砖感慨:“想把那四年的故事写进明信片,寄给你们。公主楼下的故事还在继续,昔日的公主们已四散天涯为妻为母为生活奋战了。嗨,如果墙会说话。”

 

如果墙会说话,它要说的大约是——

 

亲爱的女孩,愿你坚强勇敢,拥有不朽青春。

 

 

 

“北窗”专栏设置——这些都可以投稿:

  • Ta们 | 人物记录

  • 打败时间 | 书、影、剧评   游记城记

  • 公共收听 | 文史、公共记叙思考,公益推介

  • 五四街29号 | 阳光下眯眼动笔,笑侃世界

  • 二手也是一种态度 | 不分享会手痒的好文

  • 另有编读互动、线下活动,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