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濠上且观《美人鱼》

2016-02-26 鲁子奇 北窗

编者按:

“欠星爷的电影票”,我们用贺岁档26亿的票房还给了他。不过一起还给他的,还有一些“宝刀已老”的议论。或许,当我们看一部还算有诚意的电影时,评判优劣未必是最好的方式。去发现导演的心意,发现电影人的执着追求,可能更有趣。


“濠上”:《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见鱼出游从容,因辩论鱼知乐否。

 

《美人鱼》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因为要说“剧透”,谁也没导演周星驰本人“透”得厉害——电影起这个名,谁也知道要讲美人鱼。再加上“传奇十部九相思”的观影经验,我们还可以推测里面要有爱情,而且极有可能是纯真的美人鱼感动了凡夫俗子那种爱情。


电影也确实讲了这么个故事。


但一部电影甚或是一部小说,所触动人心的、所令人欲笑欲悲欲痴欲狂的,远远不止于故事情节,更在于润物无声的谋篇布局,和似有如无的情灵寄托。

文中所议,皆属曼延。作者未必有此意,读者何妨作此解?



两个“楔子”的圆环


《美人鱼》里,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章法”,比如说电影开头的两个“楔子”.。

电影开场第一组镜头,大烟囱滚滚冒烟、大海被染成黑色、海鸟浑身油污、海滩上成群海豚被人类屠杀、血流成河,配合压人心魄的音乐。这当然明明白白告诉观众,电影的背景和主线是人对自然犯下了滔天罪行,但很有意思,这是一组“资料画面”。


在从业人员制作电视新闻或者电视专题时,如果非要用画质很差、有“颗粒感”的画面时,会在右上角加“资料”二字。但这一段里,《美人鱼》并不是找不到能和电影“正文”品质一致的高清画面,是要故意“做旧”。


为什么呢?在一部商业电影开头,“强行”加上纪录片风格的画面,虽然说不上“雷人”,但也别扭。不如索性增加“颗粒感”,突出和电影“正文”的“反差”,反倒是可以有诗意效果。艺术相通,中国古代建筑中,喜欢把原本多余的构件特意做成装饰,与此同理。


这是第一个“楔子”,这后面还不是电影“正文”,而是一家“世界奇珍异兽博物馆”。一口唐山话的“馆长”,用壁虎冒充霸王龙,用鸡翅冒充超人……用咸鱼冒充“美人鱼”。似乎是闲笔,却隐隐点出:“奇异动物”美人鱼,可能就像博物馆其它藏品一样,仅仅是人们的想象。然而紧接着波澜乍起,观众们觉得被骗,“馆长”被迫地展示秘密藏品,脏兮兮的鱼缸里冒出一个水生物。真正的美人鱼要出场了?然而又一看,那其实是“馆长”假扮的,一顿拳打脚踢又把观众从美人鱼的幻想中拉回来。


这一小段和电影“正文”几乎没有关系,简直让人怀疑就是为了让“王大锤”和“孔连顺”露个脸儿。但观众其实已经顺着它,进入了电影所引导出的心态。


“楔子”,是中国古代说书人的一种常用技巧,就是在讲正式的大故事前面,先讲一个小故事。比如“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先讲一对小夫妻写信中开了个玩笑,阴差阳错弄得丈夫丢了官职,这个小故事结束之后,才正式讲一句酒后戏言惹出人命官司的故事。先讲个小故事,能让书场里观众先安静下来,也可以吊起观众听大故事的兴趣。这种口头文学技巧后来也影响到书面文学,比如《西游记》写唐僧取经的大故事之前,就先讲了个“唐太宗游地府”。


《美人鱼》的第二个小“楔子”,当然也有定场、入戏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在荒诞又有点诡异气氛的“奇异动物博物馆”转了一圈,观众原本已经太熟悉的“美人鱼”,重新变得神秘起来。唱歌让人重新认识说话,跳舞让人重新认识走路。重现出赤子之心第一眼所见之宇宙,是艺术的神奇之处,似乎也是头飘白雪的周星驰近些年电影中的“执念”。


而更有意思的是,两个“楔子”又并非完全和电影“正文”无关。第一个“楔子”,引出了驱赶人鱼的声纳。而人鱼姗姗受重伤后,恰好第二个“楔子”里的“馆长”给她拍下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草蛇灰线,又出现在结尾——主人公说人鱼并不存在,而学生却拿出了这张照片。到此,《美人鱼》形成了一个完整闭合的圆环结构:以“博物馆”里的“假”美人鱼为开头,以青罗湾美人鱼杳然无踪、有无难辨作结局,回头想想,电影“正文”所讲的美人鱼故事,也许是真实的,也许只是传说。


电影海报没有剧照,只有“美人鱼”三个大字,另一版则是巨大的鱼尾和渺小难辨的背影,也都透露出些许缥缈之意。相传汉武帝日夜思念死去的李夫人,有方士为他招魂。夜幕中仿佛看到有人影,却又似乎难以亲近,于是汉武帝感叹:“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美人鱼》的两个“楔子”和圆环结构,意境与此相类。


哎,正好美人鱼的名字也叫“珊珊”。





“何姗姗其来迟”


珊珊,确实来迟。电影都叫《美人鱼》了,观众知道女主人公一定是美人鱼,那就偏偏让观众分不清楚谁是女主人公。一群女孩子跳下游泳池去捞手表,紧接着男主人公刘轩身后来了一位满头湿漉漉、脂粉融流的姑娘,乍一看就应当是捞手表的“群众演员”,而熟悉周星驰作品的观众,更觉得这长相,就是个“如花”而已。等姑娘滑板回家,给一个小男孩敷药,小男孩翻出鱼尾,“美人鱼”才甩掉鞋袜登场亮相。


接下来,电影要怎么“描写”珊珊和人鱼们呢?正话反说。


明明是一群天真烂漫的人鱼,大爷大妈小妹阿胖,和我们街坊四邻是一样的长相举止,却偏偏演他们搞“恐怖袭击”,还要设“美人计”;明明是心地纯真的人鱼珊珊,连人类怎么穿衣服、怎么说话也没学全,却偏偏让她假装搔首弄姿,拿着海胆去刺杀刘轩。尽管领袖八哥义正辞严、痛陈深仇大恨,却说着说着跑题去穿裤子、开电风扇。


一面严肃,一面却堕入烟火生趣,是周星驰的特长,而《美人鱼》中的这些反差,不只是笑料包袱,更显出人鱼们可爱之处。如同金圣叹读《水浒传》,发现写李逵单纯时,偏偏要去写他耍小聪明,这一来反而才见得真单纯。


唯其可爱,到后面遭到人类追捕屠杀,观众才觉可怜可恨。


人鱼婆婆也是如此。讲述人鱼与人类同属一宗、却遭受杀戮的故事,说到痛切处偏偏瞌睡了。而说到多亏了“郑先生”解救人鱼,一指,身后是郑少秋的杂志封面,观众刚要笑,远处才出现历史上确有其人的“郑先生”画像。这位婆婆到底是妄人?还是圣人?


我们真实的历史中,许许多多的人物,恐怕就是如此“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挂在墙上的枪都响了


《美人鱼》故事不复杂,甚至不新颖,但基本能做到合理顺畅,这其实不易。情节合理,花妖狐怪也能打动人心;逻辑失常,家长里短也便隔膜无味。

在大的人物动机上,《美人鱼》基本上是前后呼应的。若兰和刘轩交往,却羞辱刘轩,于是刘轩才主动联系美人鱼姗姗,如果没有这个起因,只凭人鱼们傻乎乎的“美人计”,人和人鱼的生活也不太会有交集。而科学家们捕猎美人鱼是要研究,不至于导致杀死姗姗的情景,而若兰感觉在自己刘轩面前失了面子,才导致她追杀姗姗。这种嫉妒心,也是刘轩救姗姗被若兰下杀手却又不至于死的原因。




除了大逻辑,还有小细节的穿针引线、前后照应,举几个例子。


刘轩的胡子很引人注意,几乎贴在了嘴唇上,这是他装在外头的“架势”。游乐场里,却被珊珊一把揭下、贴在他脑门上,一下子破解掉了这层“面子”。他俩纵情玩了一晚上,假胡子最后贴在了珊珊嘴唇上,这是两人亲密嬉闹的标志,也合珊珊天真爽直的性格。


烧鸡,是打开刘轩心门的一个小道具,这在开头不断铺垫,特别是八爪鱼对珊珊说:不要老是买烧鸡,只有你一个人爱吃。


刘轩填海,老外科学家絮絮叨叨说水下有别的东西,直接被刘轩打断,这里除了说刘轩唯利是图,还埋下老外研究美人鱼的隐线。


富商穿着的飞行器乱飞,除了插科打诨,最后关头还穿在了刘轩的身上去救美人鱼。


刘轩去报案说有美人鱼,两个警察背着他哈哈大笑,刘轩追回来又一脸无辜,这并不是单纯要让文章露脸,有这一节,结尾处最后警察赶来救了刘轩就不突兀。


若兰身份是商人,最后忽然带着科学家抓美人鱼,这个转折并不脱线。因为此前刘轩在她的电脑上查美人鱼的信息,发现这些信息若兰也查过,有个小小的铺垫。


前面抛出去的线索,后面都有着落,后面冒出的情节,前文有所交代。这就是所谓:话剧第一幕开场墙上挂着枪,最后一幕枪要响。这个说法可能有点老套了,但讲故事的人却未必都能做到。“基 50 30492 50 15288 0 0 2843 0 0:00:10 0:00:05 0:00:05 3047本面”合理顺畅了,故事背后的情感方春风化雨。



“窃攀屈宋宜方驾”


那么这个故事背后的情感是什么呢?


周星驰现在的电影,是比他年轻的时候更好了、还是更差了,需要另作讨论。但如果说:“周星驰的电影,总会有人愿意看”,大约没有太大错。在一个人知道自己拍什么都会有人看的时候,他会拍什么?


会拍什么不知道,但他大概会更加“敢于”。敢于在电影开头加一段“资料画面”,敢于讲一个简单的故事,敢于说一条直白的道理。自己编剧、自己导演、自己写原创歌曲“无敌是多么寂寞”,总是会有一些“夫子自道”和“发愤著书”的意思。


所发的“愤”在哪里呢?


游乐场边,烧鸡摊上,不顾身外地大嚼、大唱、大笑,开怀无忌、情到深处有人懂,哪怕人鱼殊族、深仇大恨。几百年前,蒲松龄在夜雨秋灯下,写的人和花妖狐怪默契无双、密语谈笑、舍命救护,也是这种知己之爱。


而《美人鱼》情感的诗意,却起在俗人堆里、烟火深处:隔着烧鸡的热气婆娑,刘轩和美人鱼知己乍逢、凝神对望。可笑,更可叹,这类“反差”还出现在《喜剧之王》、《功夫》、《食神》等等电影中:看似油垢市井深处,却恰是真情意所在。姗姗为救刘轩,不惜砍伤八爪鱼、背弃族人,可饱经沧桑的人鱼婆婆,却说她其实“并没有错”。




《美人鱼》固然像童话,但这个故事也许还有“但使相思莫相负”之外的理解空间。


呼吁保护大海天空,自然是题中之义。但有些主题说太多次,却味道越来越淡,这大约是由于没唤起感同身受之味。所以,当二战犹太死难者的血迹渐渐淡化为数字,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就拍了德国小男孩误入焚化炉,重新刺激观众。黑人被压迫的历史已远,电影《猜猜谁来吃晚餐》,就拍白人平权运动先驱忽然有了个黑人女婿,看看“自由平等”的主张是否真心。说环保主题人们昏昏欲睡,纪录片《海豚湾》就拍可爱的海豚血流成河,看你是否还不动容。海豚也许是最“像人”的海洋生物,而人鱼姗姗则“就是人”,而且是朋友和爱人。


而在环保主题之外,理解空间依旧宽阔。


姗姗穿的白色纱衣,样式有点像是周星驰以前拍的《食神》中莫文蔚穿过的那件粉色裙子。这未必是怀旧,也许是这样的装扮在创作者心里已经成了朴实可爱的化身。


推而言之,美人鱼本身也可以看作化身,代表纯净的大海天空,代表朴质和煦的人间温情,代表已经忘记远去却不愿意承认忘记远去的时光和心境。它们遥远得如同传说,偶尔出现却让人莫辨,它们美好简单难以把握,可怜可爱却也坚韧刚强。


往远看,两千多年前,屈原吟咏如何如何采撷芳草、倾慕美人,实则寄托上下求索之心。“风”“骚”之意飘荡流传,一草一木皆可关情,思妇征夫喻乎心志。而域外文章、异语殊言,也以西风寄托、因玫瑰比拟。


既然古今中外,人们往往用一位所爱之人,来比喻所追寻的东西,如今又何妨“窃攀屈宋”,将美人鱼看作一派天真的愿望和执着?屡次说,“美人鱼”实在是人们太熟悉的东西,这样,当一个人讲起美人鱼的故事,那么他就是用成千上万的声音在讲述。既然如此,曼延,联想,有何不可?



回复以下对应数字,可阅读纯青在北窗的文章精选:

23  《北京遇见芝加哥》

25  《宫崎骏:天空望向深渊》

94  《相逢不相遇,焉识良人归》

109  《我只是个演员| 赵立新:战国男神养成记》

110  《我只是个演员| 刘奕君的8个眼神》

更多精彩,尽在公众号右上角“历史消息”。


原创群像志《北窗》,融化自我与他者的边界,诚意以待。欢迎投稿

  • 人物记录、专访

  • 书/影/剧评、游记城记

  • 文史/公共记叙思考、公益组织/项目推介

  • 杂文随笔,阳光下眯眼动笔,笑侃世界

  • 不分享会手痒的非原创好文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contact@lightthere.cn


北窗在周一、周五推送作品。另有编读互动、线下活动,敬请期待。


订阅后回复“目录”,可查看更多往期精彩文章。




登载图文版权均属北窗,如需转载,敬请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