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佛学入门】净慧长老:四大菩萨的精神

2017-12-12 佛学之家

点击佛学之家关注我哟


定期推送,佛学文化 ,佛教活动,禅茶素食 ,经典佛学,佛学微信平台!您的关注是对我们的鼓励,您批评是对我们的激励

净慧长老:四大菩萨的精神

  (2007年9月22日上午)

  各位道友:

  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禅修的实践活动还要有理论作指导。理论的指导就是所谓的见地,禅修的实修就是所谓的功夫。见地与功夫总是同时运用的。见地明白,功夫就少走弯路。所见的道理能够落实在实修中,那就是理论和实践、知和行达到了统一的状态。

  中国佛教的禅修实践也好,还是其他宗派的观法也好,其理论指导在千百年来形成了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我们修行的目标,同时四大菩萨的精神又是我们修行的理论指导。四大菩萨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这四大菩萨,每一位菩萨的精神都代表了大乘佛教的一种理念。大智、大行、大悲、大愿,大乘佛教的精神完全体现在这四大菩萨的精神上面。修行人,修大乘佛法的人,也是作为菩萨行者这样的一个身份在落实修行。既是菩萨行者,就要以菩萨的精神来指导我们的修行。菩萨修行的法门是六度四摄。六度就是六波罗蜜,四摄就是菩萨教化众生的具体方法。六度四摄,其精神都是以四大菩萨的大智、大行、大悲、大愿为内容。中国古代的高僧、祖师非常了不起,在总结中国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中,把四大菩萨组成了大乘佛教完整的修行法门和理论体系。四大菩萨在许多佛经中经常出现,但是把四大菩萨的精神组织成为一个思想体系,是中国高僧大德的一种理论创造、思想创造。在佛经中,具体地将四大菩萨一起来做阐述的经论没有,这是中国历代高僧在实践中逐步完成了大乘佛教以四大菩萨为代表的一种思想体系。

  四大菩萨各有一座应化的道场: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应化,普贤菩萨在峨嵋山应化,观音菩萨在普陀山应化,地藏菩萨在九华山应化。四大菩萨的四大应化道场,在中国佛教历史上也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一直到了明朝,四大菩萨的四大道场,才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有系统的朝拜圣地。在古代,以唐朝为例,基本上是以朝拜五台山作为重点,当然也有朝拜峨嵋山的。普陀山与观音菩萨联系在一起,是从五代时才开始的。至于九华山,虽然说金地藏从朝鲜来到九华山修行是唐朝的事情,但是使九华山成为一个朝拜的圣地,其起源要在其他三大名山之后。到了明朝的时候,中国佛教徒这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朝拜一次四大名山。

  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应化的地方,四大菩萨的精神就是我们每一位修行大乘佛教的佛弟子的理论指导。四大菩萨的四种精神,大智、大行、大悲、大愿,其次第也非常有意义。比如说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的愿力大,地为出生义,地有含藏义,一切万物都从大地出生,最后也都要回归到大地。以大地来比喻大愿最为恰当。因为一切行为和计划都是从愿望出发,从愿力出发。愿力就像大地一样,有愿必成。一切事情都是先有愿力,而后在愿力的推动下逐步落实。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愿力要度尽一切众生呢?因为有大慈悲。慈悲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慈悲就是悲悯众生苦。要救度众生,所以有大悲;要救度众生,所以要发大愿。所谓悲愿就是要度尽一切众生,大愿是以大悲为前提,没有悲心不可能发大愿。

  我们自己修行也同样如此。见到生死苦,见到自他生死很苦,所以要发心修行。自己的生死有痛苦,他人的生死同样有痛苦。由生死苦而想到要修行,发出离心。仅仅有愿望,如果没有实践,不付诸实行,大愿也好,大悲也好,永远都无法兑现。所以,接下来要有普贤菩萨大行的精神,崇高的实践才能使悲愿逐步地成为现实。普贤菩萨的行,实际上也是跟愿力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普贤行愿品》有十大愿王。愿是大海,实践是高山,以行山填愿海,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有大行,有大悲,有大愿,是不是就圆满了呢?还没有。还要有大智慧来作指导。没有智慧作指导,大行、大悲、大愿,也会出偏差。文殊菩萨表大智,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文殊菩萨不过是表法而已。文殊菩萨就是智慧的化身,七佛的老师、千佛的老师,都是智慧。所以说智慧能生出一切诸佛。不过,仅仅只有智慧,没有大行,没有大悲,没有大愿,也不能够成就诸佛度化众生的这一大事因缘。

  这四大菩萨、四大精神,就是我们学习佛法、修持佛法的指导思想。四大菩萨居住的地方 —— 五台山金色界、峨嵋山银色界、普陀山琉璃界、九华山幽冥界,这四大空间,把整个宇宙的构成全面概括无遗。所以中国古代的祖师伟大极了,具有极高的创造理论的智慧。

  这四大菩萨,每一位菩萨手上持有一件法器:文殊菩萨手拿一支宝剑 —— 称带剑文殊,这种形象最普遍;普贤菩萨手拿一本经书;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和净瓶;地藏菩萨手持锡杖。每一样法器,都是用来表达一种完整的佛法思想、理念。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手持净瓶,瓶中有净水,还有一条杨柳枝。杨枝甘露洒满人间,使热恼的众生获得清凉,同时也表示一种柔性的精神。水是柔性的,杨柳枝也是柔性的。而文殊菩萨手持宝剑,那就表示一种刚性。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智慧就像宝剑一样能斩断我们的烦恼。烦恼具体体现在生命的障碍上,就是二障 —— 烦恼障、所知障。宝剑就是要彻底地斩断二障,破除二执,开发智慧。联系到我们禅修的实修,要有大智慧,要有崇高的实践,要有广大的悲心和无穷的愿力,我们修行才真正有动力。有推动,就会精进不已,就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中国佛教徒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修行的理念,作为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萨是整个大乘佛法理论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萨。我们有幸生在中国这个大乘佛法比较成熟、比较发达的汉文化领域,只有我们中国汉文化才有可能把大乘佛教的思想彻底地挖掘出来,彻底地进行消化,系统地付诸实践。所以佛法能够在中国弘扬二千年长久不衰,是与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分不开的。中华文明与佛教的理论结合起来,那就像老虎长了翅膀一样,所向披靡。

  我们在修行当中,经常想到文殊菩萨,想到普贤菩萨,想到观音菩萨,想到地藏菩萨,我们就会得到加持力,修行就容易进步。我也跟居士们建议过,希望居士在家修持时,早上读《普贤菩萨行愿品》,晚上读《金刚经》。把这两部经典作为我们生活禅的日课,有着深刻的内在意义。早上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来鼓舞我们一天的士气,精进不息;晚上以《金刚经》来总结这一天的修行和功夫,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做到三轮体空,做到一切无所求。那就既有崇高的实践,又有广大的智慧;既从事自利利他的事业,又不要着相,不要有所求。因为一着相,一有所求,就有局限性。局限性就是一种障碍,局限性就会使我们不能开阔视野,不能够彻底地打开自己智慧的大门。所以既要有建立,又要有扫荡;既要广行一切善法,又要不着相。这种既要做、又不着相的理论指导,就是佛法的特点,就是佛法的精髓所在。

  希望我们此一会,各位要真实修行,要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导,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指导,做为我们弘扬佛法广度众生的指导。

  学诚法师:发菩提心。

  9。网友:法师,想给妈妈祈福,希望她能平安无事,自己也慢慢地在修行,希望母亲身上的福泽能多些,除了物质方面的,希望妈妈的精神境界能得到佛祖的佑护,我怎样能帮妈妈有更好福气呢?

  学诚法师:最好能带妈妈一起学佛。

  10。网友:师父,很多法师开示说,学佛的目的就是“了脱生死,往生极乐”,如果没有这个念头,就不算是在学佛。弟子自问,没有死亡的恐惧,没有往生的欲望。生活中看得到‘诸行无常’,可是感受不到‘诸受是苦’。貌似很多事情都可以看的开,可是又有很多放不下。弟子请师父开示,对于我这种愚痴状态如何对治?

  学诚法师:继续学。

  11。网友:我总是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做事总是想太多,做过的事说过的话也总是回想,有时还会后悔当时做得不够好说得不合适,心里烦恼懊悔,请问法师我该怎么克服这个问题呢?

  学诚法师:反省和总结都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发现了不妥之处,就提醒自己好好改,这样人就能慢慢进步。但反复回忆,停留在后悔懊恼的情绪中,担心在意别人的看法,就是妄想纷飞。要有正知见,才能与情绪分辨开来;要有主心骨,才能从妄想中解脱出来。首先要知道自己行为的标准和方向。

  12。网友:焦虑症是什么因果?是不是上辈子造孽了?该怎么用佛法对治?

  学诚法师:内心中许许多多执念、烦恼,很难一个一个去对治,那么就换一个方向,在正知正念上努力,在悲心愿力上下功夫。光明一点点增长,黑暗自然就一点点消散了。

  13。网友:内心深处的孤独该如何驱赶?

  学诚法师:找不到人来了解自己,为什么不发心去了解别人呢?当我们打开内心去关注他人的苦乐时,那份慈悲就会消融冰山一般的孤独。

  14。网友:师父每次看您的微博都觉得很有力量,能安忍好多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但自己遇到有神通或者高量的善知识的否定轻蔑甚至讨厌时自己时,心一下就没劲儿了,因为他们都否定自己,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再也站不起来了,我现在很自卑就是因为自己不是一个好人,要不大德不会讨厌自己。

  学诚法师:真正的善知识不会轻视任何一个人,是自己的过度猜疑和非理作意。如果老觉得有很多人在伤害自己,说明自己的正念不够。

  15。网友:前几天凌晨,爸爸给我打电话说你妈妈状况不好你快过来。我受惊了,飞快往家里跑。路上心里特别害怕,觉得自己还学佛呢,连妈妈此刻一点忙都帮不上!如果妈妈一旦有个好歹,自己毫无修行屁用不顶,学佛有啥用…… 心里越来越凉 ,真叫人难过遗憾,学佛干啥呢?还不如多陪陪家人。

  学诚法师:不学佛,遇到境界更帮不上忙。世间再多陪伴,再多物质关怀,在生死面前都苍白无力,正是因为看到这个大苦,我们才要去学习佛法。凡事都是如此,要得到最大的利益,就要担最大的风险,付出最持久的努力。欲得到超越生死的大利,只努力一点点怎么行呢?不是学佛没用,而是学得还不够。如果没有搞清楚学佛的根本目的和道路,遇到境界就容易背弃佛法,反过来就更懂得佛法的价值,更能生起皈依之心。

  16。网友:发觉我陷入了一个困境,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一般般,工作的专业技术也好,业余报的舞蹈班也是,感觉自己停滞不前,有种学不会,只知道表面,领悟不到深入内涵的感觉,甚至觉得自己连基本的也没做好,领悟不了,也不懂得该如何做,感觉自己好受挫,笨笨的感觉,请指点。

  学诚法师:观察到了果相,要进一步追寻到原因。俗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现在提倡的“匠人精神”,都是制心一处而非三心二意,深入其髓而非浅尝辄止,勤奋刻苦而非放逸轻松,长久坚持而非半途而废。事情不在有多难,而在于我们对它的态度。

  17。网友:法师,弟子在发心工作上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来由我负责管理小组,但新来了一个师兄,本想让他发心管理,但自从他接手后组里的闻思整个受到了影响。想请问师父对于这个师兄我应该怎么办?是否要把他请出小组?感恩法师。

  学诚法师:多与上位沟通,听听大家的意见,也要与当事人多交流。若确实影响整体,要果断处理,但对人要善巧关怀,不能贴标签、一味排斥。

  18。网友:大师您好,我有时候到某个地方办某件事的时候突然感觉好像以前来过做过同样的事。只是思想感觉上曾经来过,但实际上没有的事。这是否就是上一世做过的事在这一世回忆起的一点点感受呢,请大师解惑。

  学诚法师:是人心的感应,有可能是过去的感应,也有可能是未来的感应,都没什么。

  19。网友:师父,做一件事始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因而把自己耽误,别人占据优先位置。该怎么办呢?自己在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众多人时,总是感觉自卑,不愿意加入他们该怎么办呢?望师父开导我,谢谢您。

  学诚法师:我们做事、生活,都不是为了和别人比的,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不要把身边人都当做假想敌和竞争者,专心走好自己的路,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

  20。网友:法师您好 我是河南在家居士释妙龙,现居于北京,想到贵寺净修,不知可否?

  学诚法师:有机会欢迎去参加活动。

  21。网友:如何找到师法友团队,如何知道是他们,或者我怎么做可以加入他们?

  学诚法师:初学者可以依止公认的正法团队。只要想加入,就会有办法。

动图动图


点击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