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像大海一样气象万千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常让人生出疲累之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已然成为遥不可及的远方,也确实有人为了寻找远方而不断地行走。
其实,如果将眼光转向中华文化的传统,转向先民留下的诗篇,也许会发现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与记忆中,“诗意”其实从来未曾缺席。
苏轼热爱人生,热爱人间。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之夜,苏轼在密州的超然台上举头望月,思念远在济南的弟弟苏辙,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据说宋神宗读后说:“苏轼终是爱君。”其实苏轼的意思不是爱君,而是热爱人间。所以连凡人最希望的白日飞升,他也弃之不顾。在他看来,即使像嫦娥那样飞升入月,永久居住在广寒宫的琼楼玉宇里,又有何益?高处寒冷,而且孤寂,远不如人间温暖可爱。这首中秋词不仅是中秋佳节或天上明月的颂歌,它更是一首人间的颂歌。
正因如此,苏轼词中洋溢着对亲友的款款深情。治平二年(1065)正月二十日之夜,苏轼梦见已经去世十年的前妻王弗,作《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悼亡诗词中,名作无数,这首《江城子》是感人最深的几首之一。它质朴无华,直诉胸臆,纯如夫妻间的喃喃私语。王弗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的眉山,自己却依然在人世间四处漂流,历尽沧桑,两鬓如霜。即使在梦中相见,也只能默默无言地相对流泪而已。幽明相隔,但怎能隔绝夫妻间的刻骨相思?那月光如水、松影扶疏的小山冈,正是永远的伤心之处!
苏轼把情看作人类最根本的自然属性,在他的人生观价值体系中,情感具有最基本、最重要的本体论的意义。在苏轼看来,政治理想也好,人伦道德也好,都应根于人情,而不应违背人情。他认为儒家经典都是本于人情的,他在《中庸论》中说:“圣人之道,自本而观之,则皆出于人情。”苏轼性情忠厚,胸襟开阔,性格坦荡,他总是以善良的眼光去看待别人,与三教九流都有交往,自称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中的乞丐。的确,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苏轼都能与他们推心置腹。近在京畿都邑,远至天涯海角,苏轼的交游遍布天下。
苏轼在《易传》中阐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说:“夫天岂以刚故能健哉?以不息故健也。流水不腐,用器不蛊。故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媮。强则日长,媮则日消。”此几句话是他终身遵循的座右铭,他正是以“自强不息”的积极态度来对待人生的。苏轼一生中无论在朝在野,也无论顺境逆境,他总是脚踏实地地从事实践,从不沉溺于无所事事的虚无缥缈之境。苏轼对待各家的学说兼收并蓄,但尤其重视切合实际、有益于世事的理论,反对谈空说有的清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与知州陈述古都爱好禅学,但苏轼只取禅学中有益于人生修养的内容,陈述古却专喜那些玄妙虚空的禅理,两人格格不入。苏轼日后回忆这段往事说:“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为浅陋。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答毕仲举》)
他认为与其空谈子虚乌有的龙肉,不如饱吃实实在在的猪肉。也就是说与其沉溺于玄虚奥妙而不切实际的高论,不如掌握浅显而实用的学说并付诸实践为好。重视实践者必然会主张勤恪而反对懒散,苏轼又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答毕仲举》)正因对佛、道二家的流弊保持着足够的警惕,所以尽管苏轼与许多僧人、道士有亲密无间的交往,尽管对佛经、道藏有广泛的涉猎,却很少受到消极的影响,那种在习禅学道之士身上容易产生的懒散、放逸等缺点在他的行为中不见踪影。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技艺,诸如医药、酿酒、烹饪、服装等,苏轼简直是无一不精,且多有发明。当时在汴京城中流行一时的“子瞻帽”,至今脍炙人口的“东坡肉”,都是显例。苏轼一生中留下的学术著作、文学作品以及书画作品,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生前做出重大建树、身后受到广泛爱戴的杰出文化人物不在少数,但如果把雅俗共赏、妇孺皆知作为衡量标准的话,苏轼堪称古今第一人。当我们漫步在苏堤上观赏那碧波荡漾的西湖时,当我们品尝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东坡肉时,当然会联想起天才横溢的东坡老人。这些物质形态的遗产诚然可贵,但是苏轼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还是体现为精神形态的思想文化。他给后人留下了数量惊人的文学作品和书画作品,是我们获得心灵滋润和审美熏陶的不竭源泉。
苏轼的各类作品数量巨大,内容丰富,风格则多姿多彩,他们是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巨大的创造活动的结晶。正因如此,后人对苏轼的成就冠以“苏海”的称号。南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评诸家古文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明末吴伟业对此不以为然,他在《苏长公文集序》中说:“李耆卿评文有云:‘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非确论也,请易之曰:‘韩如潮,欧如澜,柳如江,苏其如海乎!’夫观至于海,宇宙第一之大观也!”事实上苏轼这个人也像大海一样气象万千,他以奋发有为的积极精神度过了波澜壮阔的人生。
丛书名:南京大学孔子新汉学
书名:唐诗与宋词
莫砺锋 著
2016年5月版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
编辑:Jss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