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我是口口口吃的雄辩家
“韩非子”有两个解释:
一指战国末期韩国的哲学家、法家学者韩非;
二指一本书,也就是韩非的作品《韩非子》。
韩非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他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的诞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后来的秦国丞相李斯,都是荀子的亲传弟子。
韩非子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他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比较有意思的是,他虽然口吃,不善言辞,但是非常善于写书,而且他的书通常都言辞犀利、论理非常有力。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已经变得很薄弱,无力抵抗周围列强。他出于爱国心,曾经屡次上书韩国的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最重要的任务,以便能在这样的乱世里继续生存下去。但是国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于是,他就根据历史上各个君主治国的经验教训和当时的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著名的《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政治论文,编辑为《韩非子》一书。然而他的这些文章在韩国受不到重视,而传到了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
后来,秦始皇举兵攻打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子出使到秦国求和,秦始皇就留下他准备重用。但当时担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弟子,他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于他。李斯非常嫉妒韩非的才能,担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于是就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说他没有效忠秦始皇的忠心,他来秦国是来谋反的。秦始皇听信了李斯的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擅长论辩,尤其擅长使用寓言故事来进行论说。在《韩非子》中,记载了很多寓言故事,为了阐述他的法家学说,文中还不乏这样的故事。
有一天,韩昭侯喝醉酒然后睡觉,负责国君帽子的人看见国君寒冷,所以给国君添加一件衣服在上面。
国君睡醒感到愉悦,问左右侍从:“谁添加的衣服?”左右侍从说:“负责帽子的人。”国君于是定罪给了管帽子和管衣服的人——判管衣服的人有罪,是因为他没有做到他要做的职责;判管帽子的人有罪,是因为他越权做了不属于职责范围的事。韩昭侯的做法或许有些过分,但韩非子在此表彰的是韩昭侯严明职责、严格执法的精神。
韩非子是透过这样一个关于蠢人的故事,来讲明针对当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要随机应变,想出对应的办法,而不应该在一棵树上吊死。
有个卫人在女儿出嫁的时候告诫她说:“出嫁后,一定要积蓄私房钱,嫁人后被休掉是常有的事情,留点钱以防万一呀。”女儿果然很听话,一直偷偷地积蓄私房钱。后来,她的婆婆以积蓄私房钱过多,把她休掉了。回到家中,女儿说:“爹,我被休回来了,不过我的财产比出嫁时多了一倍。”他老爸竟然认为女儿很聪明。
韩非子说到:“人性自利,过度地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于是忘掉了自己应做的角色,今之官吏做事,往往都是这一类的。”
还有:
子围将孔子引见给宋国太宰。孔子离开之后,子围问太宰:“您觉得孔子这人如何呀?”
太宰大笑回答:“见过孔子之后,看你如同蚤虱之流。我要将他引荐给宋君。”子围轻笑一声,答道:“您向国君引见孔子之后,国君看你也会像蚤虱之流一样呀!”于是,太宰因此没有将孔子引见给宋君。
韩非子说到:“下属往往因为怕自己失宠,而不推荐比自己优秀的贤人。如何开辟通道,不蔽贤人,是君主的课题呀。”
韩非子吸收了道、儒、墨各家的长处,尤其是有选择地接受了前期的法家思想。主张为治者“不务德而务法”“赏厚而信,刑重而必”,制法应“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执法应“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又综合商鞅、申不害、慎到三家的学说,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术。
在哲学上,他发展了荀子的唯物主义,以“道”为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而“理”则为具体事物运动的特殊规律,“万物名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具体事物不断变化,“道”、“理”也都应随之变化。又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观,认为人口和社会财富的多寡决定历史变动。并认为,趋利避害乃人之常情,也是国家执行赏罚、制定法令之依据。
本文节选自《关于哲学的100个故事》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编辑:金少帅 戚宛珺
你可能还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