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与世界的共同创造


阅读带来千百种可能。

新年伊始,期待你我能在早春沐浴阳光,从好书中汲取能量,发现身边的爱与美。


2017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系列粉墨登场;2018年,将有更多的精品好书加入“守望者”的行列——


加缪、奥尼尔、福克纳……文豪背后的传奇等待你去翻阅;

乔治·巴塔耶、芭芭拉·皮姆、克洛德·西蒙……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等待你去发现;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文化类新书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以及写作者的个性为一体,传播一流的文字、故事、趣味、思想。


我们将与热爱阅读的你,一同守望文学的天空。




《加缪传》

(法) 赫伯特·R. 洛特曼 著  

肖云上  陈良明 钱培鑫 译


本书是关于加缪的第一部传记,也是公认的“加缪传记中最受欢迎的一部”,涉及加缪的所有作品,包括《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第一个人》《堕落》《流放与王国》等。本书自1978年出版以来历经修订再版,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在阿尔及利亚贫民区长大,经历长期的贫穷、无尽的苦难,却通过不懈的努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的成长历程、创作历程、生活历程和心路历程。本书既是加缪的生平传记,也是他的精神传记;读者从中既能看到加缪一生详细的生活细节,满足自己的探秘心理,也能读到他的思想精髓和作品精华,获取受用终身的有益启迪。



 

《索尔·贝娄之心:长子回忆录》

(美)格雷格•贝娄 著 朱云 译

 

索尔·贝娄是美国二十世纪极富影响力的文学大家。他是众所周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文学之父,但大众对他的真实内心其实知之甚少;他好辩易怒,性情暴躁,但他心底一直有一个温柔的角落留给他的长子格雷格。在《索尔·贝娄之心》里,格雷格展现了那个不为人知的青年索尔——平易近人,内心柔软,奉行平等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不仅能嘲笑这世上的愚昧,还敢于自我嘲讽。可是索尔的温柔可亲日渐消失,他的社会观点日趋僵化。最终变成世人所熟知的老年索尔。这些改变给索尔与格雷格的感情带来了重创。然而,思想上的龃龉并不能拉开两人心的距离。在这本温暖、深情的回忆录中,格雷格直白地袒露了他与索尔之间的分歧、争执与遗憾,剖析了索尔·贝娄从“青年索尔”到“老年索尔”的巨大转变,为读者还原了那个盛名之下真实、复杂、有血有肉的人。



 

《尤金·奥尼尔传》

(美) 罗伯特·道林 著  许诗焱 译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美国著名剧作家,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被视为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一生四获普利策奖,并于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传记,在英文亚马逊网站拥有几十个五星好评,这在同类书籍中并不多见。作者罗伯特·道林是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学的英语系教授,也是美国学界公认的奥尼尔研究专家。该书史料详实,细节生动,完整再现了奥尼尔这位美国戏剧史上的灵魂人物精彩辉煌的艺术创作生涯以及其悲惨不幸的个人命运。此书曾入围《洛杉矶时报》图书大奖的最终评选。



 

《成为福克纳》

 [美] 菲利普·万斯坦 著  晏向阳 译


威廉·福克纳堪称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但其真实人生充满失败。无英雄感的参军生涯,亲兄弟的飞机失事,令人失望的好莱坞编剧工作,甚至酗酒带来的毁灭打击,等等,应对个人与事业上的种种挑战时,福克纳感到力不从心,这种感觉纠缠了他一生。在这部传记中,菲利普以福克纳的生活与创作为中心,把焦点对准了福克纳的自我围困感,写出了福克纳如何受时间、空间、历史交互困扰,探索自我意识的回声。福克纳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语言,他捕捉到了身处压力之下的人类意识,而这在之前还从未被人发现。


本书是公认的权威传记。作者大胆地从新视角出发,揭示了20世纪伟大的天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人生与艺术探索中遭遇的种种困境,同时,所有的失败也成就了福克纳的小说。



 

《卡特制造:安吉拉·卡特传》

(英)埃德蒙•戈登 著 晓风 译

 

安吉拉·卡特是20世纪公认的极具魅力、举足轻重的作家。她以华丽激情的笔法书写低俗的故事,拥抱这世界的奇幻与荒谬,作品极富创造性,包罗万象。至51岁不幸早逝之前,她已成为享誉文学界的反传统作家,以其无畏的独创作品复兴了文学,启迪了新兴的一代。


而她的人生就与她的小说一样现代性十足且非比寻常。

在本书中,安吉拉·卡特的故事贯穿了20世纪后半叶,讲述了她如何创造了自己——变身新一类女人、新一类作家——以及如何创作了那些诱人独特的杰作,如《马戏团之夜》《染血之室》《明智的孩子》等。因为主题有力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这本书也为了解英国20世纪后半叶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探讨了诸如反主流文化运动、对核时代的情景想象以及第二波女性主义的兴起等话题。

在未来几年,这本笔锋犀利的书定会成为了解安吉拉·卡特的最权威之作。



 

《吉尔·德勒兹》

(瑞典)芙丽达•贝克曼 著 夏开伟 译


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1925—1995),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与同时代的福柯、德里达、利奥塔一样,德勒兹强烈影响了北美人文学科,其作品通常被定义为“当代哲学”。福柯曾言:“二十世纪将被称为德勒兹的世纪。”本书作者是公认的德勒兹研究专家,书中遵循德勒兹卓越的智性之旅,对其生活与工作的因缘际会作了生动的描绘。从二战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学潮,从巴黎第八大学的实验开启到巴以冲突,在本书里,德勒兹的生活与哲学理论发展都与诸如上述历史、政治和哲学事件产生共鸣。此外,德勒兹也与同时代诸多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电影学者过从甚密,他们一起合作、探讨,友谊无限。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英)基夫•班福德 著 白轻 译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Lyotard,1924—1998)是20世纪最重要也最复杂的法国思想家之一。本书作者追踪利奥塔迂回的人生旅程,从他的第一本书、从他的生活及其所处时代的更广阔的语境来推敲他的作品和观点。作者揭示了利奥塔主要的哲学争论之矛头所向,他用思想所进行的斗争,他用哲学写作和哲学思考这两种不同的工作所进行的对抗。而这些都是在一系列特殊的语境下产生的:阿尔及利亚战争、万塞讷实验大学,还有持续的视觉艺术研究。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

(美)罗伯特·伯德 著金晓宇 译


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因为缺乏完美的音高辨别力而放弃了音乐生涯。约五十年后,年轻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诗歌的狂热爱好者——同样放弃了音乐,最终选定电影作为自己的职业。他始终无法解释究竟是什么吸引他去从事电影工作,然而正是在这里,塔可夫斯基发现了他自己那种形式的完美的音高辨别力,成为电影史上的奇迹。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中,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的音高辨别力正是作者罗伯特·伯德的关注点。伯德详述了塔可夫斯基的主要电影作品——《伊万的童年》《安德烈·鲁布廖夫》《索拉里斯》《镜子》《潜行者》《乡愁》和《牺牲》,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土、火、水和空气。伯德诗性的语言与深刻的哲思就像缓缓诉说的画外音,为读者开启了一次别样的观影之旅,更为塔可夫斯基电影创作的美学原则提供了一次全新的研究。本书内附精美的插图与电影剧照,对塔可夫斯基与电影的爱好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著作。



 

《等待那个男人:卢·里德的人生与音乐》

(美)杰里米·里德 著 董楠 译


雷朋墨镜,或者叫飞行员墨镜,守卫着镜片后面的谜团——他总是这样,戴着太阳镜,对观众和音乐记者们冷颜相向,显然还带有一丝轻蔑。《等待那个男人:卢·里德的人生与音乐》的作者杰里米·里德——美国诗人、小说家、反主流文化传记作者——以独特的叙事与珍贵的影像,为我们引出了这个粗鲁男孩的形象,重新审视了与卢·里德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那些身份:瘾君子、同性恋者、地下丝绒乐队的主唱兼吉他手、纽约市的非官方桂冠诗人、全球亿万歌迷顶礼膜拜的摇滚乐教父。真正的卢该到哪里去寻觅?这本书中可以找到一部分,他的音乐中也可以找到一部分,但是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杰里米的著作备受卢的推崇,正如后者所言:“所有关于我的书都是胡扯,杰里米的除外。”



 

《企鹅与莱恩兄弟:一场出版革命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澳大利亚)斯图尔特·凯尔斯 著 许昆 王维 译


本书是关于企鹅出版社创始人莱恩兄弟的传记。讲述企鹅出版社故事的图书为数众多,然而大部分作者倾向于夸大其中最年长、最进取的艾伦·莱恩的作用。实际上,两位弟弟理查德、约翰也是重要的出版家。作者认为对艾伦沙文主义式的聚焦遮盖了出版传媒史上一个独特存在:兄弟间富有创造力的对抗组成了企鹅的秘密武器,即一个带动强大出版社的充满动力而独特的引擎。本书以对理查德日记以及莱恩家族的其他文件(其中多份文件从未被研读过)前所未有的深刻研读为基础,是首部关于理查德和约翰生平的严肃传记著作,也从新的角度考察艾伦的生平和影响,描绘并理解三兄弟之间多面而变化的关系,而他们对企鹅的精神和成功至关重要、影响深远。

 


《遇见毕加索》

(法)让·科克托 著 张莉 唐洋洋 译

 

法国著名作家让•科克托又一部重要著作《遇见毕加索》的中文版面世。科克托是瘾君子、双性恋者,是享誉文坛的才子,是集作家、诗人、编剧、导演、演员、设计师于一身的变色龙。与其作者一样,《遇见毕加索》堪称一部变色龙式的作品,集格言、回忆、诗歌于一体。科克托与毕加索过从甚密,得以用立体主义绘画般诡谲另类的方式呈现这位大师,在其他传记作者与评论者那里实难得见:被毕加索黑色的眼睛吞噬的世界,从他的手上出来,被随意摆弄,饱受折磨。在科克托笔下,萨蒂、阿波利奈尔等艺术界响当当的人物也纷纷露面,在剧院、画廊、街头,抽烟、闲逛、思考。打开这本书,就能和科克托一起回到毕加索的时代,一睹那个活色生香的世界。《遇见毕加索》中不仅有科克托的妙语连珠,更有毕加索的珍贵画作,装帧精美别致,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本书都是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导体》

(法)克洛德·西蒙 著 焦君怡 张新木 译


阅读克洛德·西蒙的小说《导体》,无异于经历一场极致的艺术之旅——如同漫步于美术馆,从文艺复兴,直到印象派,光线或明或暗,色彩或浓或淡;如同徜徉于博物馆,于奇珍异宝之间,感受时空交错的流光溢彩、光怪陆离;如同置身于电影院的放映大厅,大屏幕上的画面在美洲最原始的森林,某个城市最普通的寻常巷陌,某一场没完没了的会议,还有一对情侣无休无止的情欲之间,不断切换。故事隐没了时间,时间却似乎变得更加清晰,仿佛每年每月的每一天,同样的情节都在重复;故事模糊了人物,人物却似乎更加真实,仿佛每一个你我他,都在重复同样的经历。故事最终结束了,又似乎永远不会落幕……



 

《佳媛》

(英)芭芭拉·皮姆 著 李乃清 译


芭芭拉·皮姆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大卫·塞西尔与菲利普·拉金将她评为“二十世纪最被低估的作家”之一。《佳媛》是皮姆极富深意与趣味的高雅喜剧。与皮姆一样,故事的主人公米尔德丽德•拉思伯里也是一名未婚的“优秀女性”。她独居在战后伦敦稍显破败的一角,在一个关爱落魄淑女的社团兼职,热心参与她所在教区的教会事务,并且总是无私地为他人排忧解难。她忧他人之忧,急他人所急,不断卷入周围各种人的生活琐事,自己却过得压抑克制,无人关心她想要什么。皮姆的风格颇似简·奥斯汀,专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滑稽与悲喜;文风看似温和委婉,实则犀利尖锐,充满讽刺意味。书中那个“克己复礼”的宗教社会早已不复存在,但女性的自我价值、自我追求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仍是当今时代需要不断追问的问题。

 



《哀歌》

(日)远藤周作 著 赵仲明 译


远藤周作(1923—1996),日本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日本信仰文学的先驱,在日本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枢纽地位,代表了日本20世纪文学的最高水平。本书是远藤周作的短篇小说集,是其极具震撼力的作品《沉默》的前奏曲。十二个短篇如同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虽然有密切相联的轨迹,却另有更为丰富的旋律,其中有些故事与作者本人生病住院的经历有重叠的部分。在这些故事中,远藤周作始终关注的信仰与反叛、圣洁与背德、强权与卑微、受难与恐惧、坚贞与隐忍、挣扎与超脱等主题已有端倪,故事中九宫鸟的眼神、狗的眼神、主人公妻子的脸等等,这些隐晦的意象,最终聚合成踏绘的意象、耶稣的脸,转移至《沉默》。恰如远藤周作自己所说,正是在诸多意义上,《哀歌》是其作为“小说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品”。



 


《秋季环游》

(加)雅克·普兰 著 朱石花 译


《秋季环游》是在加拿大当代著名作家雅克·普兰笔下缓缓流淌的一部迷人的小说。普兰三次被提名加拿大总督奖,一次获奖,文风温柔隽永,别具一格,是后现代喧嚣世界里的一股清流,让人耳目一新。本书的男主角“司机”是一个想要自杀的人,他爱猫,没有朋友。他开着图书车在各地巡回,供当地人借阅,由此编织出越来越大的读者网络,也越来越牵绊着孤独的他。牵绊着他的,还有小说一开头促使他打开窗的女主角——街头表演团成员玛丽。“司机”仿佛在演绎自己的《流动的盛宴》,环游各地的图书车则仿佛流动的莎士比亚书店,在秋夜发出温暖的光亮。他知道,读者手中有一些书永远不会回到魁北克,但是这不要紧:书不停地散步、旅行,这是能发生在它们身上最好的事情。



 

《三折画》

(法)克洛德·西蒙 著 樊咏梅 译


《三折画》(1973年)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克洛德·西蒙以绘画的方式探索小说空间的代表作。小说由三个场景式故事构成:法国南部的一个村庄,一名男孩做数学作业、看宰杀兔子和拼接电影胶片的场景以及一位少妇与情人幽会,导致自己的孩子溺水而亡的故事;法国北部小城,一名新郎与同伴在咖啡馆庆祝结婚脱单,却与昔日恋人旧情复燃,抛弃了新娘;蓝色海岸的一家豪华宾馆,一个母亲欲拯救自己贩毒的儿子而委身于国会议员。西蒙把这三个情节简单,彼此独立的故事以七巧板的方式拼贴成了一幅彼此相连,交相辉映的“三折 画”,他将色彩、光线、外形等绘画技巧运用在对人物和场景的描写中,笔触细腻、生动,以绘画的构思和语言,开拓了小说的立体空间。



 

《事物的样子》

(美)艾米·里奇 著 徐楠 译


“这是一本关于宇宙的书,始于畅游的鲑鱼,终于璀璨的星空。” 《事物的样子》这本书寓意水母、昏厥的山羊以及泰然自若的毛毛虫给读者以启示。其中一系列的短文涵盖了从地球最微小的居民到最遥远的天体,比较了神明与驴子的相似、爱与藤蔓的无情以及恒星爆炸和探索海参的关系——艾米·里奇重新开启了与沉寂已久的野生世界的交流。这是一本奇妙的书,读者不自觉地以愉悦的方式被灌输了既拓展又困惑的认知,混合了路易斯·卡罗尔的想象力、约翰·多恩的诗意,大卫·伊格曼《生命的清单》中的创新以及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的抒情,就如《科克斯书评》所言,是“一颗令人开心的夹心软糖”。


艾米·里奇,美国当代年轻女作家,具有杰出才华和潜力的新秀之一,曾获手推车奖、怀丁作家奖等。本书是《赫芬顿邮报》精选书籍、《卫报》2012年度精选书籍 。



 

《好兵:一个激情的故事》

(英)福特·马多克斯·福特 著 金晓宇 译


本书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也是作者福特·马多克斯·福特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英国的阿什伯纳姆夫妇和美国的道尔夫妇在他们“方正牢固的小集团”之下翻腾的背信弃义的故事,是一部精巧复杂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一个文学创作的壮举,值得多次仔细地阅读,但它所描绘的人类戏剧或是从它的书页中蒸发出来的混乱的气氛,丝毫也不枯燥或有学究气。



 

《法式诱惑》

(美)伊莱恩·西奥利诺 著 徐丽松 译

 

法国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国家,她的优雅、美丽、感官之娱、生活之乐无不散发着诱惑的气息。但伊莱恩·西奥利诺在这本《法式诱惑》中揭示了诱惑对法国人而言绝非只是逢场作戏:它是理解法国的关键。诱惑在法国是人际关系之根本所在,它不只见于浪漫的情爱关系,法国人在生意往来、品美酒佳肴、定义风尚、学术探讨、政治选举乃至全球权利角逐时,都在上演诱惑的戏码。诱惑浸透了法兰西社会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发挥着作用,形式千变万化。在《法式诱惑》中,西奥利诺以幽默风趣的笔法带领读者与她一起领略法兰西的魅惑风情,她剖析了法式诱惑的运作模式,点明了诱惑的力量及其局限。本书是理解当代法国文化与生活的必读指南。



 巴塔耶作品系列 


《吉尔·德·莱斯案:蓝胡子事件》

(Le procès de Gilles de Rais )

(法)乔治·巴塔耶 著 赵苓岑 译


西方的神圣性表达在两方面,一是向上的宗教,依靠信仰,二是向下的污垢之物,全赖人类本能的兽性,由此而生强大的矛盾张力。历史上誓死追随圣女贞德、战功赫赫的法国元帅,虐杀上百男童的吉尔·德·莱斯,在大众眼中不过混同于童话、传说中蓝胡子的恶棍,在乔治·巴塔耶这里却完美地凝聚了神圣性的两方面,所以成了巴塔耶口中的“圣魔”。为他“封圣”,并非为其辩白,而以详实的史料尽量客观地还原当年教廷对他的审判,还原阴暗至极、邪恶至极的吉尔·德·莱斯,以现代的方式剖析恶的根源——不加抑制的兽性,兽性之所以神圣,因其大胆无谓回归的是人性塑造以来人类逐渐远离的自然和源初,因为僭越的是兽性的对立面——人性中的理性以及理性下的道德、规则、制度,所以兽性与理性的斗争、冲突极尽诱惑。应该说,吉尔·德·莱斯,为乔治·巴塔耶奉献了“兽性、性、死亡”的最佳典故。



 

《被诅咒的部分》(La part maudite)

(法)乔治·巴塔耶 著 刘云虹 译


《被诅咒的部分》是巴塔耶论述其普遍经济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唯一一部力图在其中为他的世界观建构一种系统阐述的书:自然哲学、人的哲学、经济哲学和历史哲学。


巴塔耶认为,通常的经济学思考 (包括了政治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对经济学的科学化)是不恰当的还原,在经验和理论两方面都有所欠缺。因此,他区分了“有限经济学”和自己的“普遍经济学”。巴塔耶的普遍经济学将地球上的能量作为一个相关性的整体来考量,因此无限的生产、扩充和囤积是难以想象的,如果我们不加以平衡,这种冗胀最终会导向悲剧式的耗费。


《被诅咒的部分》中所附长文《耗费的概念》是巴塔耶“普遍经济学”的引子和基础,他批判了我们在世俗世界通常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等价交换”的观点。



 

《色情》(L’Érotisme )

(法)乔治·巴塔耶 著 张璐 译


《色情》巴塔耶一经出版便引起轩然大波的理论著作:第一部分以禁忌与违禁为题,从内心经历、死亡禁忌、生殖禁忌、违禁、猎杀与战争、杀戮与牺牲、宗教祭献、性瘾与死亡、基督教、欲望客体、美感等方面逐章分析;第二部分结合萨德等几位作家及巴塔耶本人作品对色情主题进行研究,讨论强盗社会和工作、圣人、正常人、乱伦之谜、神秘性与感性、神圣性与孤独等与色情的关联。巴塔耶认为,繁衍后代的人与后代之间有条深渊,具有不连续性,但是作为总是孤独死去的个体,人总是怀念这失去的连续性。色情作为人类繁衍活动的一种形式,可以让人重新找到这种连续性,也就是说,在繁衍的细胞相互连接时,其间建立起一种连续性,在死亡之上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你可能还会喜欢:

人人都是艺术家,一份艺术与美的书单

加缪:在这部作品的整个写作期间,我感到十分孤独

雪天猫冬|我们为你准备了……




编辑|金少帅  戚宛珺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