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穆旦 | 百年后的春天,还有谁会记得我?




前不久,电影《无问西东》热映,影片提到1938年1月,长沙临时大学师生南迁昆明,即成立了后来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南迁的三条线路中最艰险的是陆路,师生们只凭着一双脚走到云南昆明。这支队伍中,有我们熟悉的沈从文和闻一多,还有一位年轻人——穆旦。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2018年4月5日是诗人穆旦(1918—1977)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小象特推文缅怀这位杰出的“现代诗歌第一人”坎坷的一生,与各位读者一起感受这位爱国才子的铮铮铁骨,品读“九叶诗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感念他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杰出贡献。


1

寒门学子,最为自强不息


查良铮的名字,很容易会让人想起金庸(查良镛)。事实上,他们并不相熟,金庸属于南查,查良铮属于北查一支,到了查良铮这一辈,家境已经没落,但寒门学子,最为自强不息。


穆旦(右一)与查氏兄弟


1935年,17岁的查良铮同时被三所大学录取,最终,他选择了清华大学地质系后改读外文系。


1938年1月,在南迁昆明的队伍里,穆旦在行前先购买了英文小字典一册,边走边读,背熟后陆续撕去,抵达昆明时,字典完全撕光。


“长征”路上的西南联大师生


穆旦在联大期间曾参与青鸟社、高原社和南荒社、南湖诗社、冬青文艺社等文艺社团。因为校园时时遭受日本飞机的轰炸,穆旦和师生不得不经常“跑警报”躲进防空洞中。1939 年 4 月,穆旦写成《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我是独自走上了被炸毁的楼,

而发现我自己死在那儿,

僵硬的,满脸上是欢笑,眼泪,和叹息。

(《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穆旦在昆明


1940年穆旦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1942年2月,24岁的穆旦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这是一支现在几乎快要被许多中国人忘记的军队。


中国远征军的撤退路,实际上是一条自杀式的殿后路,日本人穷追猛打,无数人倒了下来。


1942年5月至9月,穆旦以杜聿明将军翻译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亲历滇缅大撤退,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野人山是一片热带雨林无人区,绵延千里,浓荫蔽日,更是猛兽成群,毒虫遍地,人在其中一不留心便成白骨


幸存者归来,没有劫后余生的喜悦。穆旦写下长诗《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节选


他的老师吴宓,在日记里这样记述:


铮述从军的见闻经历之详情,惊心动魄,可泣可歌。


2

诗人的爱情,总是一波三折


诗人的爱情,总是一波三折。


初恋女子叫万卫芳,是燕大生。女子的家境很好,家里为她订了亲,她陪伴着穆旦一起南下。途中,女子家里来了一封电报,说是母亲病重,望早归。


穆旦认为这是一个骗局,女友回去,必然会被逼婚。然而女友执意要归,果然,一回到天津,就被迫和原来有婚约的男子结婚了。在穆旦研究者易彬老师所做的访谈中,穆旦的好友杨苡回忆:


“这件事引起了穆旦相当大的愤怒。有人说,从来也没有看过穆旦那么愤怒过,整个楼道都听得到他愤怒的声音。很多人认为是那女子把穆旦甩了,诗人受了很多苦。大家都很同情诗人。当时,我还没到昆明。我是听我姐姐和她在燕京的同学议论说,“万卫芳又回来了。”“那个诗人真倒霉,硬是被万卫芳抛弃了。”



那位伤透了穆旦之心的女子,在结婚之后就出国了。据说后来过得并不幸福。穆旦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女子曾经和穆旦联系,希望可以见一面。穆旦拒绝了。万卫芳的丈夫因为精神分裂而死去,万卫芳最终,也“因为精神分裂而把自己两个子女杀死。”


在西南联大时,穆旦有一个女朋友,是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的曾淑昭。两人同在中国航空公司工作,分手的原因,是穆旦投军。


在离开时,他这样写道:


男儿的雄心伸向远方,但玛格丽却常在我的心头。


为了报国之心,他放弃了这段爱情。但他所写的玛格丽,成了诗人诗中唯一的女子。


曾淑昭后来和胡适的长子胡祖望结婚,婚后育有一子,取名胡复华(后名胡复) 。


1960年3月9日,胡适与胡祖望、曾淑昭、胡复。


1946年,穆旦在清华大学工字厅第一次见到周与良,经林徽因等的介绍,两人结识。穆旦与周与良的哥哥周珏良是南开中学的同学。两人相识后,经常有书信来往,不久成为恋人。


1948年,周与良赴美留学,穆旦特地从南京赶来上海送行,临行前穆旦送了周与良几本书和一张自己的相片,在相片的背面写了几句自己的诗:“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
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

——


1949年8月,穆旦自费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四个月之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他和周与良正式结婚。


穆旦与妻子周与良。


1949年十月,美国国会通过“富布赖特法案”,当时在美的所有的中国学生,全都取得奖学金。此时,穆旦夫妇二人,一位是诗人,一位是生物学博士。身边有爱人,周围有朋友,生活改善,夫复何求。


1952年6月30日,穆旦毕业,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同年,周与良获得芝加哥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



这时,他得到了三份offer,去南方的大学教书,堂兄查良钊在印度德里大学担任教务长,给穆旦寄来了聘书,还有人劝他们去台湾……


但他一个也不要,他想回国。



为了回国,穆旦夫妇不停在美国奔走,那时候朝鲜战争已经爆发,而周与良所学的是生物,只好再三跑移民局。还要找教授证明,自己所学专业,对国防没有任何危害。


一年之后,他们终于如愿回国。穆旦夫妇同在南开大学任教,穆旦任外文系副教授,周与良则在生物系任教,创建了南开微生物专业。



3

译诗者,另一种诗人


穆旦与夫人周与良在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期间,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俄语诗歌翻译。他首先选择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作品。


1954年,是他翻译生涯中的起步阶段,也是极为辉煌的一年。



翻译普希金


普希金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抒情诗,查良铮翻译了其中的半数,可以说功劳非小。例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查良铮的译文明快质朴,头四行压交叉韵,后四行偶句押韵,整首诗一韵到底,每行字数不等,大致可分为四五顿,是以格律诗译格律诗的格局。

 

翻译叶芝


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由于他在诗歌和戏剧领域的卓越贡献,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并于192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查良铮的诗集中,选了他的《一九一六年复活节》和《驶向拜占庭》。

 

我们知道了他们的梦;
知道他们梦想过和已死去
就够了;何必管过多的爱
在死以前困惑着他们?

(《一九一六年复活节》)

 

关于来年与死亡的命题,蕴含了衰老拯救世人出欲望因而使灵魂得到升华而欣喜的主题。其中有深刻的感悟和精彩的描写,诗人查良铮也有精彩的翻译:

 

一个衰老的老人只是个废物,

是件破外衣支在一根木棍上,

除非灵魂拍手作歌,为了它的

皮囊的每个裂绽唱得更响亮;

(《驶向拜占庭》)

 

从这些新鲜而生疏的比喻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到诗人对于人生意象的准确的把握和生动的传达,而且可以感到一丝陌生化和新异感在诗中透射出来。这正是叶芝诗歌艰涩深奥的隐语所在。


 人们对我说,你老了,你老了,

但谁也没有看见赤裸的我,

只有在我深心的旷野中

才高唱出真正的自我之歌。

(《听说我老了》)


穆旦全家福


1976年7月,因摔倒而引起的股骨颈骨折,穆旦忍痛继续从事普希金诗歌翻译和诗作。在写于1976年12月的《冬》中,每小节的结尾都写着“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严酷的冬天”收束。


2个多月后的2月26日凌晨3点,诗人离世。


临终前,穆旦留下的唯一遗物就是一个小帆布提箱——里面是他的《唐璜》译稿。



3 月 1 日,穆旦遗体被火化。骨灰存放于天津东郊火葬场 26 室 648 号。他死时人们只知道这位名叫查良铮的人是一个“历史反革命”,包括他的子女在内都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名叫“穆旦”的著名诗人。


穆旦独自走完一条荆棘丛生、危险遍布的道路,他为此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然而也正是痛苦使得在时代的荒原上他的思想和人格闪现出双重的光芒,尽管他必将为此而受难。


穆旦夫妇墓



本文内容根据资料来源:

《穆旦评传》易彬 著

《一个中国诗人》王佐良 著

《穆旦在西南联大》杨绍军 著

《诗人翻译家穆旦(查良铮)评传》王宏印 著

微信公众号:山河小岁月(shxsy2015),作者:李舒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经公号“万象”小象编辑整理而成。



延伸阅读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 穆旦评传

作者: 易彬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酝酿多年的一个课题计划,它的主旨就是要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认识现代社会以来中国文化在极其复杂的语境下是怎样孵化出一大批文人名流的窗口,从而回顾历史的现场,更真切地从历史的脉络和缝隙中识别那个时代的文化真实,体悟那个时托里名人的心路历程。



你可能还会喜欢:


有人总是人生的赢家,那个人也可能是你

纪念毕加索逝世45周年:《遇见毕加索》新书分享会

美能拯救世界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