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写关于一座城市的情书

徐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11-06


几年前,我曾经在一本外国小说合集中读到一篇为之惊艳的中篇小说《海》。故事讲述了一个丧妻的男子处于深深痛苦之中,回到了童年时代夏天经常去的爱尔兰海边村庄。他所住的房子是一座出租屋,里面住了他非常喜欢的格雷斯一家。在书中过去与现实交织,叙述者正在试图治愈着自己的悲痛。小说对悲痛、记忆和冷静的爱进行了精妙的探讨。我记住了这篇小说作者的名字——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



班维尔这个名字还不太被中国读者所熟悉,实际上他已经是享誉世界文坛的优秀作家。2005年,班维尔正是凭借小说《海》击败了宿敌石黑一雄获得了布克奖,2011年又获得弗朗茨·卡夫卡奖,近几年还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名誉和奖项都是虚无的,优质作品却是摆在书架上的。这次看到南京大学出版社引进编译了一本班维尔的《时光碎片:都柏林记忆》,一本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在都柏林生活的散文,立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时光碎片:都柏林记忆》

(爱尔兰)约翰·班维尔 著

金晓宇 译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很多时候,一座城市之于一名作家的意义,不仅是他赖以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更是影响他思想和灵魂的精神空间。巴黎之于海明威,是一场流动的盛宴,都柏林之于班维尔同样如此。


爱尔兰,欧洲神秘的岛屿,都柏林,古老而文艺的心脏。在这座温腻恬淡的小城(在中国城市的概念中,一百多万人的都柏林可以算是“小城”),半个世纪以前,年轻的作家在这里写作、做梦、满怀憧憬,然后老去,而城市中的诗、酒、音乐、戏剧、童年,永不枯萎。不只是班维尔,同样在世界文学史上声名赫赫的乔伊斯、叶芝、贝克特也曾聚集在都柏林斑驳街道上的一处静谧的酒吧,寻找自己的文艺梦。


在班维尔的引领下,一场奇妙而独特的都柏林之旅就此铺展。重回那个充满文艺气息的黄金创作年代,游荡于此时彼刻的都柏林的文化、建筑、社会、历史、班维尔的文学交友记忆与创作现场。



和小说创作的风格差不多,即便笔下所写的是自己生活过几十年的城市记忆,班维尔的笔触依然冷静客观,充满浓郁的个人喜好的个性化色彩,全然没有多数作者对故乡或者居住地那种喷薄泛滥的情感。


班维尔这样写道:“我残忍地离开了家,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从鞋后跟抖落韦克斯福德的尘土,走向我眼中绚丽夺目的都柏林。”“都柏林,从来不是我的都柏林。那令人着迷的城市,我饥渴的年轻灵魂无限向往。”即便是写到为他在都柏林提供了两年居所的姨妈的去世,班维尔依然“年轻又无情”,他十分坦诚地说,那时在他看来,能够找到一条精神解放的道路远比一个衰老亲戚的死亡更加真实。这样也好,没有所谓的“从骇人的痛苦中逃离出来”的必要了。


事实上,阅读这样一本于我而言写一座五十年前陌生城市的书,特别是由于作者任性而独具风格的笔触,还是有些阅读障碍的。比如,班维尔所描写的城市中古老的和年轻的建筑,教堂、剧院和尖塔,点染的城市中发生过的那些或是悲伤或是温情的事件,因为不了解可能成为更准确地理解班维尔文字的隔阂。正是出于这种原因,更喜欢看当代文学大师班维尔书写过去那些文学大师的段落,他写乔伊斯,写叶芝和贝克特在都柏林留下的痕迹。他们如飞鸿掠过天空,最终无踪无影,却将他们的温情、古怪、抱负和爱留在了这座城市,这让一座城市有了灵魂的温度。从这些绵密的文字段落之间,依稀读到了几分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味道。


当然,班维尔和茨威格是完全不同的。茨威格永远对所有的城市和国度怀着热忱的希望,班维尔则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般记录城市。博尔赫斯说,现实的表面不时地在这里或那里显露出一条微小的裂缝,透过它,我们有那么一刻能瞥见一种完全不同的事物秩序的可能性。班维尔写都柏林,其实是在写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在这座城市留下痕迹,这些痕迹或深或浅,不要企图走马观花般地掠过它们就能了解这座城市,你必须将心灵驻扎于此。


如果想要把《时光碎片:都柏林记忆》当成一本城市旅游指南,恐怕会失望。这些文字更像是班维尔本人的一部追寻时间与逝去的秘密的私人文学地理。这本城市情书,犹疑而温柔。


未来如果有机会,真想去这个地球另一端的温腻的小城走一走。


作者:徐敏 

本文授权转载自《新时报》



你可能还会喜欢:
日本战后派文学高峰之作,追问人和世界的存在意义
当代传媒影响下的“景观文学”  |  人文社科书单第51期
如何理解吉尔·德勒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