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天文望远镜原理和设计》
精
品
推
荐
///
26/3 2020
南京大学出版社
天文望远镜
原理和设计
作者简介
程景全,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研究员。1984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学位,多年从事天文仪器研制工作,擅长大望远镜的结构分析与设计。先后就职和访问过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爱丁堡天文台、欧洲南方天文台等。参加和主持英国4.2米光学望远镜,英国3.8米红外望远镜、15米英国-荷兰毫米波望远镜,中国1.05米光学望远镜、13.7米毫米波望远镜等的设计、调整和安装工作,担任部分工程项目副总指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任中国科学院第一届天文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年来全国乃至全球唯一一本全面介绍各类天文望远镜原理和设计的科技类专著。全书内容涵盖各类天文望远镜的原理、技术及设计,还包括主动光学和自适应光学、人造引导星、斑点、能量和振幅干涉仪、口径综合、全息面形测量、红外信号调制、光学桁架、隐形面形设计、激光干涉仪、切伦科夫荧光探测器、大视场后向反射器、X射线和γ射线的成像、精密测量系统等等。望远镜的各个专门部件的设计原理分别在相关的章节中进行介绍,帮助读者将原理应用到各类望远镜中。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正在积极引进本书的英文版,预计英文版将于四年内出版。
本书的创意最初来自于英国前皇家天文学家、原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格雷翰•史密斯教授。
“要想成为望远镜方面的专家,就先写出一本望远镜方面的书。” 这是史密斯教授的口头禅。
1991年程景全应邀在贝尔实验室作学术报告,史密斯教授称赞他是“懂望远镜的学者”,并推荐其参加了世界上规模巨大的阿塔卡玛大毫米波阵的工作。
1986年,著名的天文学家蒋世仰计划出版一本天体物理观测方法的教材,其中有一章专门介绍天文望远镜。程景全被邀请写作该书的天文望远镜部分。当时的书稿是在标准的方格纸上完成的,所有的插图也都是手绘在一张张描图纸上。后来,这本重要教材因为缺少经费一直没有出版。1986年以后,望远镜这一章的复印件在科学院研究生中得到广泛流传并受到好评。
2000年前夕,紫金山天文台青海德令哈观测基地首席科学家杨戟希望获得天文望远镜方面的教材,但当时无论国内外,均没有一本合适的天文望远镜教材。当他看到这份复印稿件后,立即建议将原稿由他的秘书整理到计算机中。2003年,经过修订和扩充的《天文望远镜原理和设计》终于与读者见面,一经出版很快成为销售量最大的天文书籍之一,引起了斯普林格《天体物理和空间科学》丛书总编辑博托教授的关注。2009年,该书英文版正式出版,不久便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本天文望远镜的教材和参考书。当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巴西举行年会,斯普林格出版社在会展中心展出了一系列最新的天文书籍,这本英文版《天文望远镜原理和设计》由于太受欢迎,仅仅展出了一天就不见了踪影。
相对于早期版本,这本2020年新版《天文望远镜原理和设计》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在电磁波望远镜方面,全面介绍了射电波、毫米波、光学、X射线和伽玛射线望远镜。在非电磁波望远镜方面,介绍了最新发展的引力波、宇宙线和暗物质望远镜。同时着重介绍了与天文望远镜相关的各种最新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主动光学和自适应光学技术、天文干涉仪技术、大气断层成像技术、人造激光星技术、结构保形技术、振动补偿和隔离技术、精密传感器技术、掠射光学技术、编码孔口径成像技术等。这本书可以作为天文学、光学、物理学、空间科学、精密测量等专业的科技工作者的教材或者重要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光学天文望远镜基础
1.1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
1.2 天文学对光学天文望远镜的要求
1.2.1 角分辨率和大气扰动
1.2.2 聚光本领和极限星等
1.2.3 视场和综合效率
1.2.4 大气窗口和台址选择
1.3 天文光学基础
1.3.1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基本光路
1.3.2 像差和基本计算公式
1.3.3 望远镜系统的主要像差公式
1.3.4 像场改正器的设计
1.3.5 光线追踪、点图和评价函数
1.4 现代光学理论
1.4.1 光学传递函数
1.4.2 波像差和调制传递函数
1.4.3 斯特尔比
1.4.4 星像的空间频率
1.4.5 拼合镜面的成像特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学望远镜镜面设计
2.1 光学镜面的设计要求
2.1.1 镜面面形的基本要求
2.1.2 镜面误差和镜面支承系统
2.1.3 镜面误差的贴合和斜率误差的表示
2.2 减轻镜面质量的意义和途径
2.2.1 减轻镜面质量的必要性
2.2.2 薄镜面
2.2.3 蜂窝镜面的设计
2.2.4 多镜面望远镜的结构
2.2.5 拼合镜面望远镜
2.2.6 金属和其他轻型镜面
2.3 光学镜面的加工和支承
2.3.1 光学镜面的材料特性
2.3.2 光学镜面的加工
2.3.3 光学镜面的镀膜
2.3.4 光学镜面的支承结构
2.4 光学镜面的检测
2.4.1 镜面检测方法
2.4.2 计算机全息图检测方法
2.4.3 移相干涉仪和动态移相干涉仪
2.4.4 子口径缝合(Subaperture Stitiching,SAS)检验方法
2.4.5 软件光学检测方法
2.5 镜面宁静度和杂散光的控制
2.5.1 镜面宁静度
2.5.2 杂散光的控制
2.5.3 太阳望远镜和日冕仪的设计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天文望远镜的结构和控制
3.1 望远镜的机架结构
3.1.1 赤道式天文望远镜
3.1.2 地平式天文望远镜
3.1.3 六杆万向平台式天文望远镜
3.1.4 固定镜面和固定高度角装置
3.2 望远镜的镜筒和其他结构设计
3.2.1 望远镜镜筒的误差要求
3.2.2 望远镜的镜筒设计
3.2.3 副镜的四翼梁设计
3.2.4 望远镜轴承的设计
3.2.5 望远镜的静态结构分析
3.3 望远镜驱动和控制
3.3.1 望远镜的基本运动方式
3.3.2 传动机构设计的基本动向
3.3.3 望远镜的轴角位置指示
3.3.4 望远镜指向误差的校正
3.3.5 望远镜的伺服控制
3.3.6 光电导星
3.4 望远镜的动态结构分析
3.4.1 风和地震波的能量谱
3.4.2 望远镜的动态模拟
3.4.3 望远镜的结构控制模拟
3.4.4 望远镜的振动控制
3.4.5 自适应控制中的卡尔门滤波器
3.4.6 望远镜的基础设计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主动光学和自适应光学
4.1 主动光学和自适应光学的基本原理
4.2 波阵面传感器
4.2.1 哈特曼一肖克波阵面探测器
4.2.2 金字塔棱镜传感器
4.2.3 干涉仪式波阵面传感器
4.2.4 相位对比波阵面传感器
4.3 触动器、变形镜、相位校正器和精密测量装置
4.3.1 触动器
4.3.2 变形镜
4.3.3 液晶相位改正器
4.3.4 精密计量系统
4.4 主动光学系统
4.4.1 单镜面系统的主动光学
4.4.2 拼合镜面系统的主动光学
4.5 相位差传感器
4.5.1 色散条纹相位差传感器
4.5.2 样板式相位差传感器
4.5.3 杨肖克哈特曼相位差传感器
4.5.4 马赫章 德相位差传感器
4.5.5 金字塔棱镜相位差传感器
4.6 曲率传感器和摆镜补偿装置
4.6.1 曲率传感器和摆镜补偿装置
4.6.2 双星像曲率传感器
4.6.3 单星像波阵面和曲率传感器
4.6.4 小摆动镜和曲率补偿装置
4.7 大气扰动的补偿和人造激光星
4.7.1 自适应光学对大气挠动的补偿
4.7.2 人造激光星和自适应光学
4.7.3 激光星的其他限制
4.8 大气断层成像和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
4.8.1 大气断层成像分析
4.8.2 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
4.8.3 自适应副镜的设计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天文光学干涉仪及其他
5.1 斑点干涉和斑点遮挡
5.2 迈克尔逊干涉仪
5.3 斐索成像干涉仪
5.4 口径遮挡干涉仪和超级望远镜
5.4.1 口径遮挡干涉仪
5.4.2 超级望远镜
5.5 强度干涉仪
5.5.1 强度干涉仪
5.5.2 频谱型强度干涉仪
5.6 光学振幅干涉仪
5.7 射电干涉仪和光学干涉仪的区别
5.8 光学切趾法和星冕仪
5.8.1 相位引导下的振幅分布切趾法
5.8.2 光瞳相位调制切趾法
5.8.3 口径变异遮挡切趾法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空间光学望远镜及其发展
6.1 轨道空间环境及轨道选择
6.1.1 空间轨道简介
6.1.2 轨道空间的温度环境
6.1.3 轨道空间的其他环境
6.2 空间望远镜的姿态控制
6.2.1 空间望远镜的姿态传感器
6.2.2 空间望远镜的姿态触动器
6.3 空间光学望远镜工程
6.3.1 哈勃空间望远镜
6.3.2 依巴谷、开普勒和盖亚空间望远镜
6.3.3 韦伯空间望远镜
6.3.4 光学传递函数差分检验方法
6.3.3 空间光学干涉仪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射电天文望远镜基础
7.1 射电望远镜的发展历史
7.2 天文学对射电望远镜的要求
7.3 大气射电窗口和台址选择
7.4 射电望远镜的基本参量
7.4.1 天线方向图
7.4.2 增益
7.4.3 天线温度和噪声温度
7.4.4 天线效率
7.4.5 天线的极化特性
7.4.6 射电望远镜基本参数的选择
7.4.7 偏轴射电望远镜的特性
7.5 射电望远镜的接收器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射电天文望远镜的设计
8.1 天线的误差理论和保形设计
8.1.1 电磁波透射损耗
8.1.2 天线的误差理论
8.1.3 天线的保形设计
8.1.4 天线表面的最佳抛物面贴合
8.1.5 射电望远镜镜面和接收器位置允差
8.1.6 副镜支承的口径遮挡和天线噪声
8.1.7 应用光线追迹进行表面贴合
8.2 射电望远镜的结构设计
8.2.1 射电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形式
8.2.2 抛物面射电望远镜的设计
8.2.3 风对射电望远镜的影响
8.2.4 射电望远镜的主动控制
8.3 射电天文干涉仪
8.3.1 射电干涉仪的基本原理
8.3.2 综合口径望远镜
8.3.3 维纳辛钦和范西特译尼克定理
8.3.4 定标校正:观测后的主动光学
8.3.5 甚大阵、新甚大阵和平方千米阵
8.3.6 甚长基线干涉仪
8.3.7 空间射电干涉仪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望远镜
9.1 温度对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望远镜的影响
9.1.1 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望远镜的特点
9.1.2 天线温度环境
9.1.3 热量传递公式
9.1.4 面板的温度考虑
9.1.5 背架的温度考虑
9.2 毫米波和亚毫米望远镜的结构设计
9.2.1 面板的要求和加工
9.2.2 背架和其他结构
9.2.3 摆动副镜的设计
9.2.4 传感器、精密计量装置和光学指向望远镜
9.2.5 毫米波望远镜中的主动光学
9.2.6 望远镜的雷电保护
9.3 碳纤维合成材料
9.3.1 碳纤维合成材料的性质
9.3.2 异形三明治结构的温度变形
9.3.3 碳纤维和金属的接头
9.4 全息检测和准光学理论
9.4.1 全息面形检测
9.4.2 天线的面板调整
9.4.3 准光学理论
9.4.4 广谱平面天线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望远镜
10.1 红外望远镜
10.1.1 红外望远镜的基本要求
10.1.2 红外望远镜的结构特点
10.1.3 球载和空间红外望远镜
10.2 X射线和紫外线望远镜
10.2.1 X射线的基本特性
10.2.2 X射线成像望远镜
10.2.3 多层圆锥薄片和多层广谱镀层望远镜
10.2.4 空间X射线望远镜
10.2.5 微角秒X射线成像仪
10.2.6 紫外天文卫星
10.3 γ射线望远镜
10.3.1 γ射线的基本特点
10.3.2 γ射线编码孔望远镜
10.3.3 γ射线探测器
10.3.4 康普顿散射和电子对望远镜
10.3.5 γ射线空间望远镜
10.3.6 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
10.3.7 沿展式大气雨阵
10.3.8 地面γ射线望远镜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引力波、宇宙线和暗物质望远镜
11.1 引力波望远镜
11.1.1 引力波理论概述
11.1.2 谐振式引力波望远镜
11.1.3 激光干涉仪式引力波望远镜
11.1.4 新一代激光干涉仪引力波望远镜
11.1.5 重要的引力波望远镜
11.1.6 其他引力波和重力望远镜
11.2 宇宙线望远镜
11.2.1 宇宙线频谱
11.2.2 扩展式大气雨望远镜阵
11.2.3 宇宙线荧光探测器
11.2.4 宇宙线磁谱仪
11.3 暗物质望远镜
11.3.1 冷和热暗物质
11.3.2 中微子探测方法
11.3.3 中微子望远镜
11.3.4 τ子中微子的探测
11.3.5 冷暗物质的探测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天文望远镜综述
12.1 引言
12.2 电磁波和地球大气层
12.3 非电磁波望远镜
12.4 地面天文望远镜
12.5 空间天文望远镜
12.6 人类空间探索
12.6.1 月球
12.6.2 水星
12.6.3 金星
12.6.4 火星
12.6.5 木星
12.6.6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12.6.7 小行星和彗星
12.7 侦察望远镜
参考文献
附录1望远镜名称的缩写
附录2标准单位的中、英文缩写
订购信息
书名:天文望远镜原理和设计
著者:程景全
定价:158.00元
ISBN:978-7-305-22230-6
京东
天猫
保存二维码后使用淘宝打开
点击阅读原文,
微店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