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苏格兰作家缪丽尔·斯帕克的小说《肯辛顿旧事》《处心积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斯帕克被誉为“1945年以来50位伟大英国作家”之一,她文笔犀利、目光敏锐,在作品中展现了独特的英伦式幽默和她对人情世事的洞察。百道网专访《肯辛顿旧事》《处心积虑》责编付裕,请她介绍两本书的出版故事,以及斯帕克的魅力。
百道网:缪丽尔·斯帕克的作品进入中国的数量很少。2008年她被评为“1945年以来50位伟大英国作家”之一。在您看来,她的作品主题、风格和其他英国文学相比有哪些特点?她的文学的世界性体现在哪里?
付裕:与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安吉拉·卡特等英国女作家相比,斯帕克的语言明显更加平实,主题更贴近现实主义。乍看平淡,但其实她的小说暗藏玄机。斯帕克叙述口吻冷淡、辛辣、讽刺,充满黑色幽默,或者说一种独特的英伦幽默。她对生活的观察角度独特、细致入微、一针见血。她书中的人物常会冒出“毒舌”金句。“有趣”,是很多读者和评论家对斯帕克小说都会有的评价。要做到高级、巧妙地有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斯帕克做到了。斯帕克的作品篇幅普遍较短,且总是聚焦一个特定群体——女子学校、修道院、出版社、“自传学会”、集体公寓……她的作品就像一个小型社会实验或一出情景戏剧,静观一群人能在某个特定的境况中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显露怎样的人性。如传统小说一样,斯帕克的小说有完整、条理清晰的故事情节,似乎并没有那么野心勃勃,但她总会为故事加入一些魔幻的转折与离奇的元素。斯帕克1954年改信天主教,宗教也是她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她关注人性中的善与恶,暴力、死亡常见于她的小说,但她总是能对之进行轻盈的处理,宛如跳芭蕾舞一般,利用精巧的文字在这些严肃议题之间腾跃。此外,斯帕克总是在小说中探讨阅读、书籍与文学创作,她有意识打破“第四堵墙”,让书中人物直接与读者对话,提醒读者艺术的虚构性,让读者关注此处的写作技巧。在戴维·洛奇看来,斯帕克既挑战了英国新现实主义又挑战了现代主义的美学原则。后来的评论家甚至认为,斯帕克在“后现代”这个词流行起来之前,就已成为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
说到斯帕克文学的世界性,这其实也是我们在引进斯帕克作品时重点考虑过的问题。斯帕克的好是否能越过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被中国读者欣赏?斯帕克利用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小说创作,她在女子学校学习的经历,“二战”后在英国情报机构工作、在诗歌杂志做编辑的经历,她的精神崩溃……都被打碎揉进了她的小说中。如大多数作家的作品一样,斯帕克的作品展现了特定时间段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化,以及她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感知。时空不同,文化有异,但对生活的反思、对人性的体察、对命运的感慨、对善恶与权力的批判、对艺术创作的思考,总能引起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好的文学作品必然能打动不同国度的读者。从斯帕克这两本小说出版后的读者反馈来看,斯帕克的好确实是能被中国读者欣赏的。百道网:介绍一下贵社做这两本书的选题背景,以及获取版权的经过。你们未来是否还继续出版缪丽尔·斯帕克的其他作品?
付裕:斯帕克的小说是南京大学英语系的一位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他说斯帕克是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争议的作家,阅读斯帕克的作品,他收获了极大的阅读快感。我自己读了也很喜欢,一些巧妙的细节与“吐槽”,常常能让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国内引进的斯帕克作品很少,在这两本小说之前只有她最出名的《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和《驾驶席》。这位老师非常喜欢《肯辛顿旧事》,《处心积虑》他也觉得很好,恰好这两个小说算是同一类型的,带有较浓烈的作者个人特色,故事的背景都是1950年代,“二战”后的英国伦敦,一部讲编辑的故事,一部讲新人作家的故事,我们觉得可以把这两本当作斯帕克的迷你文集一起推出,对照着看,或许可以更好地展现斯帕克自己经历过的奇异、古怪的战后伦敦文学圈边缘世界。至于今后是否会继续出版斯帕克的其他作品,可能还需要再看看这两本小说在国内反响。百道网:作为《处心积虑》《肯辛顿旧事》责编,请分别谈谈这两本书的最大亮点是什么。哪些内容最打动您,哪些问题带给您较多的反思?
付裕:斯帕克的这两本小说共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趣,高级的有趣,女主人公以文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动荡波折和身边的善与恶,目光犀利、敏锐,疏离中带着诙谐、讽刺,仿佛麦瑟尔夫人在热闹的酒吧里大说脱口秀。《处心积虑》最大的亮点是:难道作家真的是灵媒?为何书中现实竟依照主人公创作的小说情节展开,让生活变得如小说般魔幻?在这里,不再简单地是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而是艺术变成了柏拉图的理型,现实成了艺术的影子。《处心积虑》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它的女主人公芙蕾尔。一心想成为作家的芙蕾尔,完全与传统女性美德挂不上钩,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她贪婪地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滋养她的文学创作。她乐观冷静,带着一种造物主的戏谑,甚至残忍,旁观生活这出荒诞大戏。她毫不多愁善感,不管经历多少波折,对她而言,也只是增加了写作素材。书中甚至直言,芙蕾尔“不像个女人”。故事最后,芙蕾尔对几度企图击倒她的生活还以漂亮一脚,高高兴兴踏上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如此鲜活、独特的女性形象,放到现在,依然耀眼夺目。《肯辛顿旧事》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书中反复出现的那个魔性又致命的词——尿稿人。这是书中资深编辑霍金斯太太对蹩脚文人的称呼,她认为尿稿人根本不会写作,不过是阿谀逢迎的寄生虫,呕出了一堆文学材料,尿出了雇佣文人写的报章杂志,拉出了恶心的散文。霍金斯太太固执地叫书中反派巴特勒特“尿稿人”,为此丢了两份工作,身边的人被卷入其中丧了命,她依旧断然拒绝改口,仿佛文学价值的殉道者。作为编辑,看这本书很有趣的一点就是看作家斯帕克塑造的编辑吐槽出版行业的奇形异状,以及听斯帕克借笔下人物之口分享她对艺术、文学创作的理解与思考。这两本书里都有死亡、权力的威胁,但斯帕克四两拨千斤,处理得轻松且有趣。斯帕克透过这两本书,与读者对话:看看这有趣的文学吧,有了它,平淡的生活也有了魔力。这两本书拓展了读者想象力,让我们以全新的眼光来审视生活与艺术,透过艺术之眼看世界。编校时的精读,
让我收获在文字迷宫中探索、解谜的乐趣
百道网:您是如何为两本书找到合适的译者的?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是否有过困难和印象深刻的事?
付裕:本来是想请帮我们推荐斯帕克的老师选一本他喜欢的来翻译,但老师实在太忙了。所以我就询问了我们合作过、比较了解的译者,也在翻译群里征集过译者试译,最后选择的译者一位是帮我们翻译过《梦幻之巅》的彭贵菊老师,另一位是当时正好在我们那里实习的南大英语系翻译方向的研究生柏雪。《梦幻之巅》也是我责编的,当时看稿子就觉得彭老师翻译得很好,不仅准确,还很有文采,甚至能体现作品的年代感,这是一本迷幻文学文集,各个篇章风格差异很大,但彭老师都能根据文风和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翻译。虽然和彭老师相比,柏雪的翻译经验没有那么丰富,但她的译文准确性好,译文质感也贴近原文,关键是她非常认真仔细。正是因为找到了这两位非常靠谱的译者,这两本小说的编校工作进行得很顺利,编校的痛苦很少,更多的是阅读的愉悦。如果不是做编辑、做译者,可能很难如此细致、一字一句地揣摩一本小说。魔鬼确实就在细节之处;精读更能收获在文字迷宫中探索解谜的乐趣。百道网:请介绍一下“守望者·文学”书系。该书系遵循的选书标准是什么?该书系品牌对于塑造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文学出版品牌美誉度,如果挑最重要的一点来说,您认为是什么,为什么?
付裕:“守望者·文学书系”目前已出版二十余种图书,收录外国现当代优秀作家作品,囊括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芭芭拉·皮姆,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阿根廷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日本作家远藤周作,以及众多法国作家,如保罗·莫朗、乔治·佩雷克、克洛德·西蒙、帕斯卡·基尼亚尔、伊内丝·巴亚尔,等等。从这一系列名字就能看出,我们选择的都是各国的重要作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分属流派纷繁,但都为匠心之作。收入“守望者·文学”中的作品,也许未必是这些作家最具代表性或最畅销的作品,但一定是他们写作之路上重要的或者特别的作品,能反映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值得品读。阅读它们,可一览百花齐放的现当代世界文学图景,收获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愉悦。这些优秀的作家作品是“守望者”的基石,我们的访谈、传记、文学批评等系列都据此延伸开去,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出版图谱。对南京大学出版社整体的文学出版来说,小开本精装的“守望者·文学”书系确立了一种格调:我们打造的是精品严肃文学(如果确实存在这样一个分类的话)。我们严选作品与译者,重视译本质量,关注书籍装帧设计,力争让每一本书都既有调性又有品质。
《肯辛顿旧事》
作者:[英]缪丽尔·斯帕克
译者:柏雪
点击图片,一键购买
《处心积虑》
作者:[英]缪丽尔·斯帕克
译者:彭贵菊
点击图片 一键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