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守望者eye·2023年新书预告

南大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3-23

阅读带来光亮,照亮我们的生活。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eye)所推出的图书,无论是文学还是传记,抑或是文学评论、社科专著,我们始终关注的,是想象的边界,是人性的深渊,是生命的境地,是你我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唯有书籍,唯有阅读,能连接我们的内心与无限的世界。



2023年,我们继续前行,勉力做书,守望阅读带来无限可能的信念。


期待每一本书都能散发星星点点跃动的光亮,在某个时刻,让阅读者为之心动、为之思索,为之拥有更为丰盈的内心。




欢迎大家将本篇微信转发到朋友圈,并在评论区说说你最期待的书,或者任何你想对南大社·守望者说的话,我们会根据热度和质量选取三位,送上2023年新书一本,截止时间为2月20日,期待你的留言。



 守望者·传记 

《我是炸药!——尼采的一生》
(英)苏·普里多 著 刘翔 译
哲学史上伟大的反传统者弗里德里希·尼采最新的、极具开创性的传记。弗里德里希·尼采,哲学家中最神秘的人物之一,所创造的哲学概念如权力意志、奴隶道德等从根本上重塑了我们对人类状况的理解。关于尼采,除了很多人熟知的他的小胡子、他的怒容,以及他与虚无主义、法西斯主义之间挥之不去的联系,他同时被加缪、安·兰德、马丁·布伯、阿道夫·希特勒所钟爱之外,真正的尼采的是什么样子?
《伊塔洛·卡尔维诺:写小说的人,讲故事的人》
(法)让-保罗·曼加纳罗 著 宮林林 译
本书回顾了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人生经历,细致分析了作家从早年到晚年的叙事性作品,涉及《看不见的城市》《通往蜘蛛巢的小径》《帕洛马尔》等代表作。作者以“自传性”为切入角度,挖掘了在卡尔维诺的创作中,自传材料与文学叙事、人生经历与作家职业之间既明显又隐秘的联系,试图在文学史中树立一个鲜明的形象——讲故事的人,为读者深入了解这位20世纪的伟大作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为卡尔维诺的研究者提供了珍贵资料。
《身体的疯狂朝圣:田纳西·威廉斯传》
(美)约翰·拉尔 著  张敏 凌建娥 译
本书深入20世纪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田纳西·威廉斯的内心世界。威廉斯的戏剧重塑了美国戏剧以及美国的自我意识。这本独到、深入的研究传记揭示了田纳西·威廉斯冲突不断的家庭、让他心有所愧之事、他创作上的成功与失败、他的性取向和无数婚外情、他被误传的死亡,甚至围绕他房产的诡计。本书强有力地刻画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威廉斯形象——为受压抑的人、遭唾弃的人和焦虑不安的人发声。在此过程中,作者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引文与阐释,同情与批评之间的分寸。本书入围国家图书奖,获2014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
《洛尔迦,被诅咒的诗人》
(西班牙)弗朗西斯科·翁布拉尔 著 李卓群 译
在这部评述性传记中,翁布拉尔用颇具个人特色的独特视角和犀利语言,在西班牙诗歌传统的脉络和现实社会背景的观照中,对诗人洛尔迦进行了尖锐、生动、清晰、严密又果敢的研究。他破除了长期以来关于诗人的神话、臆想和谣言,让我们走近真实的洛尔迦——不再是写诗的安达卢西亚天才少爷,而是混淆了苦闷与自由的异类诗人,在对“恶”的深刻理解中写下“生命不高贵,不美好,不神圣”。而“被诅咒的诗人”既指向个体、指向内心、指向创作,又指向一种存在主义的宿命。
《隐形对话者:莫里斯·布朗肖传》
(法)克里斯托夫·毕当 著  吴天楚 吴迪 译
布朗肖是法国20世纪著名的作家、批评家、哲学家,其思想曾对萨特、福柯、巴特等法国知识分子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法语世界最具分量的布朗肖传记,克里斯托夫·毕当所著《隐形对话者:莫里斯·布朗肖传》一书的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全书正文以近600页的篇幅,分六个阶段回溯了布朗肖的一生,涉及家庭背景、人生际遇、交游网络、记者生涯、文学创作、情感世界、标志性事件、思想嬗变等各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思想论争与作品文本,对死亡、写作、中性、黑夜、沉默、孤独、共同体、友谊等布朗肖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溯源、剖析与阐释,为理解布朗肖的生平、思想及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目前,国内尚无任何布朗肖的传记出版,该书的翻译出版将有助于专业研究者与普通读者更好地走近布朗肖其人其作,更深入地把握西方当代文学理论和现代法国思想。
《故人已去,而我犹在:菲利普·K. 迪克传》
(法)埃马纽埃尔·卡雷尔 著  张俊丰 译
菲利普·K. 迪克,“科幻小说界的莎士比亚”,记叙极端心理的大师,其作品影响了百万读者。本书描绘了他令人难忘的一生。菲利普·K. 迪克,在众多忠实读者看来,不仅是“20世纪最英勇的心理探索者”之一,还是神圣启示的来源。迪克的作品影响了诸如《银翼杀手》《宇宙威龙》《少数派报告》等电影,其一生致力于解答那个基本无解的问题:何为真实?
埃马纽埃尔·卡雷尔踏上了迪克的奇异人生之旅:1928年,他的人生以创伤开始——他的同胞妹妹幼年早逝,晚年饱受神秘幻觉的困扰,1982年在孤独中死去。卡雷尔借助访谈与未公开的资料,追溯了迪克的多次婚姻、偏执的幻想以及他与20世纪60年代加利福尼亚反文化运动的遭际。迪克是战后动荡不安的美国社会的热切观察者,他的50余部作品颠覆了科幻小说的元素——平行宇宙、错综复杂的时间循环、集体错觉,从而创造了讲述当代焦虑的经典之作。迪克的作品预见了——从克隆到真人秀——一个仿佛出自他笔下的现实世界。本书的主题令人难安同时引人入胜,卡雷尔以不同寻常的手法使生活与艺术相互交织,生动再现了这位令人疯狂天才。

守望者·访谈 

《李安访谈录》
(美)卡拉·雷·富勒 编  邵逸 译
本书精选了中国台湾地区著名导演李安在1993年至2012年间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李安在国际上屡获殊荣,得到了无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取得了艺术和商业的双丰收。其代表作包括《饮食男女》《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李安的电影富有诗意,常常展现亲情等美好的情感,给人温暖的感觉。本书记录了李安与多位电影记者和影评人的深度交流,介绍了李安的成长背景、从影经历及其主要作品的创作历程,探讨了李安电影对中国元素的呈现,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全面展现了李安创造的跨越不同主题、类型的丰富广阔的电影世界。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访谈录》
(美)约翰·吉安维托 编  史敏 译
本书精选了1962年至1986年间塔可夫斯基接受的二十二篇重要访谈,是第一部塔可夫斯基的英语访谈录。塔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电影导演。尽管他一生仅创作了七部叙事电影,但塔式电影中长镜头的使用、慵懒的节奏、梦幻般的画面,以及对于精神和哲学的思考,在俄罗斯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采访原文收录于各大法语、意大利语、俄语及英语期刊,对了解其电影职业生涯的发展、探究其电影风格特征有重要意义。
《将熟悉变为陌生: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
(英)齐格蒙特·鲍曼 (瑞)彼得·哈夫纳 著  王立秋 译
当代著名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去世前,曾与瑞士记者彼得·哈夫纳交谈了几天,在他英国利兹的家中,就他毕生的工作进行了四次长谈。在这场谈话中,他继续以“流动的现代性”来描述我们的时代,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与亲密关系、身份、工作与休闲、家庭、犹太性、道德、幸福、社会。为我们这代悬浮在不安全感的人提供了对自己所处境况的新认知,改变了我们对现代世界的思考方式。

 守望者·文化&历史 

《女性主义全球史》
(英)露西·德拉普 著  朱云 译
本书是英国历史学家露西·德拉普所写的关于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横两百多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全书探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梦想;讨论父权制及其他术语如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模式,由此找出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将女性主义置于工作场所与礼拜空间,探讨女性主义的空间问题;聚焦女性主义物件,透过徽章、海报、服饰等日常用品,突出女性主义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并将其延伸至女性服装与时尚包装下的“外表”;同时还探究了女性主义引起的种种情感。作者既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主义观点与女权运动,也密切关注那些为性别不平等而奋斗的个体女性的人生。通过放大曾被忽视、被淹没的声音,以及绘制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图景,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与女性主义历史的丰富关系将如何启迪人类共同的未来,它也让我们看到女性主义的最终追求应当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性别与取向的人都可生活如意的世界。
《天才群星闪耀:1922,现代主义元年》
(英) 凯文·杰克逊 著 唐建清 译
1922年,斯科特·菲兹杰拉德选择这一年作为他最著名的小说《了不起的盖兹比》的时空背景;这一年,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T.S.艾略特的《荒原》面世;阿尔弗雷德·希区科克执导了第一部电影;奥斯曼帝国崩坍;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从新奥尔良乘火车到达芝加哥,使爵士乐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好莱坞革新了功成名就的内涵……这一年,天才群星闪耀,偶然或必然的联系交织成星罗棋布的网,揭开了现代主义的序幕。
本书是对20世纪影响深远、被称为“现代主义元年”的1992年的迷人记述,以日志的形式,记述众多现代主义名人在这一年重要事件的进展,揭开了许多现代主义名人之间鲜为人知的联系。闻名世界的作家、人类学家、艺术家、舞蹈家、设计师、哲学家、剧作家、政治家和科学家,他们的作品和生活在1922年的12个月里碰撞交叠,火花四溅,引起了一股革新的浪潮,标记了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在黑暗中舞蹈:美国大萧条文化史》
(美) 莫里斯·迪克斯坦 著 彭贵菊 郑小倩 译
本书是当代西方杰出的批评家莫里斯·迪克斯坦关于美国大萧条时期文化史的研究力作。作者集中分析了文化艺术的影响,从史诗般的电影到滑稽古怪的戏剧,从优雅的舞曲到受到大众追捧的摇滚乐,从装饰派的设计到菲兹杰拉德的小说,作者以抒情的方式展示了特定时期的艺术是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宣泄痛苦与焦虑,如何呼唤希望与乐观的。迪克斯坦认为,大萧条时期的文化并不仅仅是逃避现实的神话,他集中精力研究了艺术的活力,提出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设计等艺术的世界,为现实世界保留了一种光芒,成为人们抵御社会苦难的堡垒。本书获评《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2009年度好书。
《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1787—1868)》(修订版)
(澳)罗伯特·休斯 著  欧阳昱 译
本书是一部关于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流犯的流放史,叙述了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流犯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状况等。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触,叙述了野蛮的流放制度如何把男男女女和少年儿童逐出乔治时代的英国,进入一种令人发指的刑罚制度。该制度后来成为澳大利亚的起源。本书曾获大奖,旁征博引,语言优美,令人愉悦,真实地书写了澳大利亚的历史。本书不仅生动叙述了流犯流放史,对澳大利亚被发现的过程、周边地理环境、当地文化等也都有详尽的描述。

 守望者·文学 

《王国》
(法)埃马纽埃尔·卡雷尔 著 骜龙 译
法国杰出作家,知名编剧、导演埃马纽埃尔卡雷尔的畅销之作。打破题材分类,融合学术研究与推理、回忆录与新闻揭秘,以精彩叙事讲述信仰与追寻的故事。
本书是法国杰出作家,知名编剧、导演埃马纽埃尔·卡雷尔的畅销之作。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作品,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故事,以小说的方式演绎基督教最初信徒的故事。书中的探寻始于一场存在主义危机——身为作家的主人公遭遇写作瓶颈,与妻子出现感情危机,抑郁,彷徨,不知人生意义为何,不知生活该何去何从。主人公一开始以宗教为精神寄托,但最终发现突破困境的关键不在于相信与否;这是一场持续一生的试炼。这本优美艰深的书,其核心便是一种去理解自己在更宏大的人类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需求。
本书融合了深度报道、神学探究、哲学、心理学、个人历史、历史学等体裁,既深入细致,保有历史、哲学的严谨,又拥有引人入胜的叙事魔力。卡雷尔仿佛一位高明的说书人,读者无论是否相信,都能被他吸引,跟随他回望那段对人类影响至深的历史或故事,进而反思自己的生活与存在。
《历史》
(法)克洛德·西蒙 著  于昕悦 唐淑文 译
本书是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洛德·西蒙的长篇小说佳作,曾获1967年的美弟奇文学奖。小说主要讲述了西蒙父母一辈的故事以及几段消逝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世事沧桑、时光无法留住的主题,相比他其他作品,具有较好的可读性。时间和历史,战争与和平,生存与死亡,是西蒙不变的主题。本书也很好地诠释了西蒙的历史观:“历史将我们淹没,我们构建历史。历史坠落为碎片,我们重新拼凑起它,自己也化为碎片。”
《疯女人舞会》
(法)维多利亚·马斯 著  范加慧 译
本书是法国女作家维多利亚·马斯的首部小说,荣获2019勒诺多中学生奖,并入围2019勒诺多文学奖和费米娜文学奖。每年四旬斋第三个星期的星期四,萨尔佩特里厄尔医院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舞会,巴黎上流社会的许多人士应邀参加,医院的部分“疯”女人也会盛装打扮参加舞会。住在萨尔佩特里厄尔医院的“疯”女人有:受姨父强奸后由姨妈送来医院的十四岁少女露易丝、因具备与死者对话的特异功能而被视作女巫的欧仁妮、因腿部残疾而遭家人遗弃的小女孩……作者结合历史与虚构,以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将萨尔佩特里厄尔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所有女性角色并非医学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而是男权社会的遗弃者、受害者,作者以一所精神病院的女性短短数日内的生活为缩影,剖析了19世纪女性的生存状况,聚焦于19世纪女性被囚禁与精神异化的主题。
《死亡与玫瑰》
(西)弗朗西斯科·翁布拉尔 著 李卓群 译
西班牙当代著名作家翁布拉尔的代表作之一,因年幼独子离世而创作,以殇逝为线思索了死亡与生命的延续,开启了西班牙战后小说的新书写。作家的文字与真实的生活同时并行,在充满诗性和抒情的回忆、散文诗、哲学小品文、仿日记的书写中慢慢揭开了五岁独子的意外死亡。透过文字与独子对话,与自己对话,与西班牙文学史上众多文人对话,与生活本身对话。在死亡的悲叹调中涌动的是他对生命的渴望与向往;而在彻骨的痛楚和伤逝的时间中,是文学赐予他力量。

 守望者·镜与灯 

《艺术的罪与罚: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科波拉》
(美)弗兰克·兰特里夏 乔迪·麦考利夫 著  刘洋 译
杀人犯、艺术家和恐怖主义者是否彼此需要?本书探索了文学创造力与暴力,甚至与政治恐怖之间令人不安的紧密联系。作者从9·11事件谈起,论及作曲家斯托克豪森将世贸大厦遇袭称为伟大艺术这一事件,进一步揭示出,潜藏在许多浪漫主义文学幻想之下的欲望,是一种将要颠覆世界经济与文化秩序的力量。当然,这也是我们所谓的恐怖主义的欲望。作者提出,在作家和艺术家的力量逐渐消退之时,是罪犯和恐怖主义者继承了这种浪漫而又颇具毁灭性的传统。作者在高雅和通俗艺术、虚构和真实罪案之间自由穿行,游刃有余,编织出一张冲动之网,网住人们不安的精神。中文版由知名学者陆建德与知名作家小白联袂推荐。
《批判的限度》
(美)芮塔·菲尔斯基 著  但汉松 译
《文学之用》《现代性的性别》作者芮塔·菲尔斯基力作,挑战文学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阐释模式——批判。菲尔斯基妙语连珠,以精妙的论证为读者亲身展现了优秀文学批评的魅力,同时为我们探究艺术作品与社会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全新路径。为何批评家必须揭开文学作品的神秘面纱,为之祛魅?他们为何坚信文字总在隐瞒某种真相,而自己的任务就是揭示未被言说或被压抑之物?菲尔斯基认为批判,即保罗·利科所说的“怀疑阐释学”,将诸多可能的阅读模式排除在外,且并不能确保会产出严谨或激进的思想。她提出,文学学者应尝试她所称的“后批判阅读”,无须再如侦探般在文本背后搜寻隐藏的原因或动机,而是要将自己置于文本之前,探索文本所蕴含的可能性。
《跨学科:人文学科的诞生、危机与未来》
(英)乔·莫兰 著  陈后亮 宁艺阳 译
“跨学科”是当今最具争议的学术焦点论题之一。人们是如何把知识塑造和切分为不同学科,如何改变或超越这些学科,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改变来创造新的知识形式的?围绕这些问题,英国利物浦约翰·莫里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英文与文化史教授乔·莫兰追溯了“跨学科”这一术语的历史和用法,讨论了诸如“学科的兴起” “文学与文化研究”“理论与学科”“历史中的文本”“科学、空间和自然”等重要话题。作者将“跨学科”这一术语与更广泛领域的文化表征相联系,植根于对特定学科的历史、理论、方法和主题的理解,致力于探索这些学科是如何在不同形式的跨学科实践中被融合、转化或超越的,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创造了哪些新的知识形式。
《我母亲曾是计算者:数字主体与文学文本》
(美)N.凯瑟琳·海尔斯 著  陈静 译
本书在数字技术的背景,或者说从人类智人到机器智人的文化背景下,重新思考了文学在创造当代文化想象中的作用。“计算者”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指那些被雇佣来做计算性的事务劳动的人,且大多数是妇女;而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今世界,“计算者”的复杂功能已经由电脑来担当。作者通过对计算机这一人造生命模仿物的拟人化和哲学化分析,并引入文学文本的仿真性分析,探讨了人工生物(计算机)主体与文学文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为人们认识和研究文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蔑视群氓: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德)彼德·斯洛特戴克 著  常暄 译

本书是当代德国乃至欧陆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彼德·斯洛特戴克可读性较强的理论作品。全书聚焦哲学意义上的“大众”(Masse),分析了“大众”作为文化主体、精神主体进入历史之后,在现代社会文化发展中所起的种种作用。作者认为,当大众成为主体,并拥有意志和历史,那么以往那种形式任意塑造内容的理想化时代就终结了;形而上的主人的优先权、意志、知识和灵魂就会进入具有主体性的大众这一原本看起来完全单纯的物质性主体中,成为现代社会文化风云激荡的诱因之一。
《思想的假死》
(德)彼德·斯洛特戴克 著 常暄 译
彼德·斯洛特戴克聚焦“实践”这一话题的理论作品。在本书中,作者继续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待科学和科学家的行动。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借助科学生产的实践过程将科学家本人带入的方式。这一过程始于柏拉图对他的雅典老师的叙述:他承受着强烈的内心独白的痛苦,这使他干脆在某个地方停下来。因此,最初的学院是一个人们学习摆脱按照艺术规则运行的世界的培训中心,甚至今天的大学也继承了这些柏拉图式的传统。作者在书中批判了哲学家们纯知识的态度,指出智慧是一种实践,类似于取得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训练,学者们可以积极从事学术科学,将其作为一项涉及不断实践以提高知识和获得智慧的崇高活动。
《删除咒骂》
(英)安吉拉·卡特 著  晓风 译
安吉拉·卡特是当代欧美文坛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是独树一帜的小说家,也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批评家和散文家。本书是她的文艺评论自选集,涵盖了她十多年的思想,囊括了各种各样的主题,从约瑟芬·贝克到紧身胸衣的历史,从对乔伊斯和克里斯蒂娜·斯特德作品的欣赏,到对炼金术士的看法,本书真实地反映了她感兴趣的焦点话题——包括格林兄弟及民间故事、威廉·巴勒斯、乔治·巴塔耶、英式写作与美式写作、美食写作、两性关系,等等,展现了安吉拉·卡特式的审美趣味和敏锐洞察。

 守望者·人间世 

《上大学,有什么用?》
(英)斯蒂芬·科里尼 著  张德旭 译
剑桥大学思想史资深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斯蒂芬·科里尼的代表作之一,围绕“大学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用途”展开论述。科里尼聚焦教育与大学、人文学科的特点与前途等话题,以英国大学教育为现实案例,选用 “公共辩论”的写作形式,面向普通读者,论述简洁有力、雄辩易懂。
《资本主义现实主义:别无选择?》
(英)马克·费舍 著  王立秋 译
英国最犀利、最敏锐、最活泼的文化评论家马克·费舍的代表作,Goodreads高分佳作!(约2万人打出4.24分)一本小册子,犀利剖析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问题。
今天,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潜在威胁我们生活方式的危机,从生态灾难,到人工智能和数字自动化,再到信息上瘾、人类精神的空虚与空心化……马克·费舍从他学生的“倦怠无聊的脸上”,发现无历史的数字切片的一代人,在互联网娱乐矩阵中沉迷上瘾与 “抑郁快感”……他看到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现实侵入西方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西方年轻一代以为是“别无选择的现实”——而其实际漏洞百出。

 守望者·物灵 

《万物交响:驴子、随笔与喧嚣》
(美)艾米·里奇 著  徐楠 译
本书是一本奇妙的随笔集,描述的对象从小小的飞蛾到庞大的野兽,从刺猬的烦忧到蓝莓的善意,从动物到植物,从星空到海洋,从大自然的宁静到喧嚣,不一而足。作者以顽皮狡黠的方式观察和描述世间万物,奏响了一曲现实与神秘共存、科学家与诗人共舞的交响曲,极好地调和了科学与想象,展现了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作者从所描述的万物的视角出发,转而赋予其人性的高度,在渊博华丽的思索中灵活跳跃,妙语连连,其写作是对自然界诗意而独特的冥想。
《12只鸟儿,治愈你——大自然的幸福课堂》
(英)查理·科贝特 著 曾心仪 译
本书通过12只迷人而有个性的鸟儿,包括麻雀、画眉、翠鸟、猫头鹰等,描绘了如何识别周围的鸟类,如何在与鸟类相处的最微小的事件中发现快乐,展现了大自然的治愈力量。作者毫不费力地将文学、艺术和音乐中的轶事编织在一起,向人们展示鸟类一直是人类历史中重要的一部分。作者探索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奇妙能力,从孤独的云雀到争吵的麻雀,他探索了它们在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并最终向我们展示了他重新与周围的自然世界联系的决定是如何改变生活的。

 守望者·巴迪欧作品 

《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
(法)阿兰·巴迪欧 著  刘云虹 译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在这部简短而有力的作品中,试图深入浅出地厘清“哲学的任务是什么?”他认为,真正的生活从来不可能完全缺席,任何哲学,尤其当它由复杂的科学知识、创新的艺术作品、革命的政策、强烈的爱所支撑时,都是一种幸福的形而上学。为此,他以“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这一看似存在悖论的标题为本书命名,并通过分析哲学与哲学的欲望、幸福考验下的哲学与反哲学、是否必须为了幸福而改变世界,以及哲学的目的地与情感之间的关联等一系列问题,来简明扼要地回答哲学的任务。

《法国哲学的历险》

(法)阿兰·巴迪欧 著  胡陈尧 译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的批评文集,汇集了作者对萨特、阿尔都塞、德勒兹、利科、利奥塔、朗西埃等十二名法国当代哲学家的评论文章,这些人中既有他的师长、友人,亦有其“敌手”。在巴迪欧看来,书中谈及的哲学家所各自代表的“奇点”构成了法国当代哲学一个非凡的历险时刻,其规模和创新性足以媲美希腊古典哲学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这一时刻的法国哲学充分关注主体、现代性、政治和德国哲学遗产等问题,并与文学和精神分析展开竞争,表现出当代哲学家摆脱贤者身份而独树一帜,成为热衷战斗的作家、描绘主体的艺术家和专注创造的爱慕者的热切渴望。作为这一哲学时刻的见证者与在场者,巴迪欧对哲学家同行们致以了诚挚敬意,同时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质疑与批判。在充满激情与慧思的观点碰撞中,巴迪欧引导我们踏上一条通往未知、同时也通往真理的哲学历险之路。

《戏剧狂想曲》

(法)阿兰·巴迪欧 著  黄婷 译

本书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思想絮语,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狂想曲”。作者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并试图追问和回答以下问题:我们是否切实取得了真正属于戏剧方面的收获?戏剧艺术肉眼可见的改变,看起来完美无比,莫非只是我们用来躲避迷惘的手段而已?在华丽舞台以及过分讲究的装饰背景下隐藏的,是不是对迷惘本身的一种肯定?无论怎样,这些都是一部新的狂想曲应当试图去回答的问题。


 艺术评论类 


《乔治·德·拉图尔》

(法)帕斯卡·基尼亚尔 著  王明睿 译

本书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帕斯卡·基尼亚尔(Pascal Quignard)的作品,以法国17世纪画家拉图尔的生平与画作为蓝本进行创作。关于拉图尔的生平,作者重点书写了他的出身及其经历的一次重大火灾,这场火灾不仅焚毁了画家的绝大部分作品,也明显导致了其画风突变,使之阴暗、深邃,画中人物与静物常由一点微光照亮。除此之外,作者选取了拉图尔的十幅代表作进行描绘与阐释,凸显出画家将圣人描绘为普通人的特色,不仅意味着圣人本身也是普通人,而且每个普通人的身上也都有神圣的光彩。在这部作品中,基尼亚尔依然使用了惯常的断章式写作手法,穿插引用了其他名人对拉图尔评价,让读者感受到这位被埋没许久的画家之作的魅力。

《贾科梅蒂:单人道》

(法)塔哈尔·本·杰伦 著  尉光吉 译

贾科梅蒂(Giacometti,1901—1966)是瑞士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代表作品有《超现实表》《笼》《鼻子》等,集中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心理上普遍存在的恐惧与孤独。本书是法国作家本·杰伦为著名艺术家贾科梅蒂所写的评论。本·杰伦结合其关于单人道的童年记忆来理解贾科梅蒂雕塑作品的形式特征,并通过对其生活经历的细致观察来体悟贾科梅蒂雕塑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关怀。此外,本·杰伦还对贾科梅蒂的画室进行了探访,在展示艺术家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同时,揭示了其精神深处的孤独与创作理念。

《马格利特》

(法)伯纳德·诺埃尔 著  尉光吉 译


马格利特是比利时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日常场景,不作变形歪曲,但事件与细节的意外组合,产生奇特怪诞的神秘意味,如同睡眠中醒来一瞬间,在不清醒状态下所产生的错幻视觉,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独具一格的画风。本书是马格利特的艺术评论集,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对马格利特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评论、赏析,同时也对超现实主义在当代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清晰有力的阐释。


 守望者·戏剧 


普利策获奖剧作家作品集系列

《生之代价:马蒂娜·迈欧克剧作集》

(美)马蒂娜·迈欧克 著  陈恬 译

本书为2018年普利策获奖剧作家马蒂娜·迈欧克的戏剧集。获奖作品《生之代价》巧妙地挑战了对残障人士的典型认知,深入探究阶级、种族、国籍、财富如何制造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即便他们渴求能够彼此相连。失业的卡车司机埃迪和他的疏远的前妻阿妮,在一场可怕的车祸让阿妮四肢瘫痪后,出乎意料地破镜重圆了。身患大脑性麻痹的杰出研究生约翰雇了刚刚毕业、身陷绝境的杰丝做帮工。迈欧克的作品充满人性关怀,同时出人意料地有趣,讲述了凝聚人心的力量、带着身体残疾面对世界的现实,以及我们有多么需要彼此。第二个剧本《铁皮城》讲述了被我们忽视的女性扣人心弦的故事。铁皮城是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街区,但其寓意同样很适合作为本剧的标题。这是一个充满黑色幽默、令人心碎的故事,讲述了一名女性波兰移民努力在一系列糟糕的选择中寻找最好的出路,对她来说爱是个奢侈品,但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两年来达雅一直坐在一个废弃的公交站,那里到处都是丢弃的烟蒂和碎酒瓶。她与愿意给她爱或安全(从来无法两者兼得)的男人商讨她的未来。在美国过上更好的生活的愿望最终落空。巧妙的戏剧设计,以微妙的方式牵动着观众和读者的感官。

《毁灭:林恩·诺蒂奇剧作集》

(美)林恩·诺蒂奇 著  韦哲宇 译

本书是普利策获奖剧作家林恩·诺蒂奇的剧作集。2009年获奖作品《毁灭》的故事发生在因残酷的战争而满目苍夷的刚果,一家雨林酒吧兼妓院里。这里精明的女主人纳蒂妈妈维持着来自内战双方的客人之间的和平,政府军和反抗军都从她那里挑选女人。这里的很多女性被迫卖身时都已经被强奸和酷刑“毁灭”了。诺蒂奇在非洲对刚果难民的采访启发她写出了这个引人入胜、充满难得的人性关怀的故事。承袭布莱希特《大胆妈妈》的戏剧传统,本剧将幽默和歌曲融入对后殖民和女性政治的探讨。2017年获奖作品《血汗》是诺蒂奇至今为止精致巧妙、最具毁灭性的悲剧之一。在美国最贫困的城市之一——宾夕法尼亚州雷丁市,一群穷困潦倒的工厂工人努力保持现在的生活的平衡,对即将到来的经济灾难一无所知。为了完成这部剧,诺蒂奇对雷丁市的居民进行了广泛研究和采访。本书反思了当前美国经济衰退的沉痛后果。

《被埋葬的孩子:山姆·谢泼德剧作集》

(美)山姆·谢泼德 著  孙冬 译

本书为普利策获奖剧作家山姆·谢泼德的剧作集。《被埋葬的孩子》描绘了美国核心家庭的分裂,彼时美国神话和美国梦受挫、幻灭,20世纪70年代郊区经济衰退,传统家庭结构和价值崩解。1979年谢泼德获奥比奖编剧奖;1996年百老汇复排版获得包括最佳戏剧在内的5项托尼奖提名。《真正的西部》细致刻画了编剧奥斯汀和哥哥利之间的关系;故事发生在洛杉矶以东40英里处,两人母亲家的厨房里。母亲去了阿拉斯加,奥斯汀替她看家,哥哥跑来威吓他,想住在房子里,还要用奥斯汀的车。此外,奥斯汀向好莱坞的熟人推销的剧本不知怎的,被强势的利使用骗术接手了,两兄弟发现他们被迫要合作创作一个能成就或突破各自人生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两兄弟白热化的冲突让他们互换了成功的居家男人和居无定所的流浪汉这两个身份,两个人都希望能够身处对方所处的境地。《饥饿阶级的诅咒》以黑色幽默探索美国家庭的精神内核,剖析了住在加利福尼亚农场的泰特家族的四名成员。随着四名家族成员从青少年过渡到成年、老年,他们即将因为欠债和开发商失去农场。父亲韦斯顿嗜酒,他让家族债台高筑。母亲埃拉在婚姻之外寻求慰藉,梦想着逃到国外。女儿埃玛打算成为一名技工,并且仍像一个紧张激动的青少年一样,追寻着她的4-H计划和马背上的幻想。儿子韦斯利希望找到让家人齐心的方法,并逐渐从男孩成长为男人。各种配角穿插在故事里,每一个都想剥削这个家庭,拿走他们的土地。所有交流都困难重重,所有人都完全无法相互理解,该剧审视了在此困境下的美国家庭之死。

《拜金一族:大卫·马梅特剧作集》

(美)大卫·马梅特 著  陈旭 译

本书收入美国知名剧作家大卫·马梅特的三部代表剧作——《拜金一族》《美国野牛》《奥利安娜》。《拜金一族》展现了四位绝望的芝加哥地产经纪为了把无人问津的地产卖给不知情的潜在客户,施展浑身解术拉生意,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该剧获1984年普利策戏剧奖。《美国野牛》是一部经典悲剧,讲述了三个人努力追寻自己已被扭曲的“美国梦”。该剧时而感人,时而讽刺,时而尖锐,时而暴力,深入探寻了人如何腐坏到可以背叛他们的理想和所爱之人。《奥利安娜》讲述了一个大学男教员和他的女学生对学生成绩的探讨如何急转直下,变成了现代版的宗教审讯。无伤大雅的话突然变成了咒骂。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变成了激烈的攻讦。有点蠢笨的老师和他看似倒霉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对权力、审查和凌虐机制的精确展示。

《蒙辱:阿亚德·阿赫塔尔剧作集》

(美)阿亚德·阿赫塔尔 著  陈思安 译

本书收入美国新锐剧作家阿亚德·阿赫塔尔的两部优秀剧作——《蒙辱》《垃圾》。《蒙辱》讲述了一位巴基斯坦裔美国律师追寻“美国梦”的故事,聚焦四个拥有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人的思想碰撞,揭露了他们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渴望,以及他们在种族融合问题上的分歧与彼此遭遇的困境。该作品获2013年普利策戏剧奖、奥比奖非凡成就奖,并于2015年获托尼奖最佳剧作奖提名。《垃圾》关注使美国社会分裂的不公正问题,尖锐审视了1980年代的金融行为及有缺陷的思想体系,正是这些问题让人们如今深陷两极分化的世界。该剧2017年获爱德华·M. 肯尼迪戏剧奖,2018年获托尼奖最佳剧作奖提名。

《奇异的插曲:尤金·奥尼尔剧作集》

(美)尤金·奥尼尔 著 许诗焱 译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尤金·奥尼尔的戏剧作品选集,收录其四部荣获普利策戏剧奖的作品《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奇异的插曲》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奥尼尔是现代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和缔造者,被评论家称为“美国的莎士比亚”。这四部作品横跨奥尼尔创作生涯的早、中、后期,既有因为去不去“天边外”而引发人生重大转折的梅约兄弟和露斯,有去不去“大海上”而引发何以为家、何以为人生终点的安娜·克里斯蒂,有一生都活在爱人英年早逝阴影之中的尼娜,又有以奥尼尔一家为原型的詹姆斯·蒂龙一家,可谓从不同角度对人生真谛进行深入而深刻的探讨,展示了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丰富多彩的戏剧艺术风格,更让读者近距离看尤金·奥尼尔,看戏与人生。


 守望者·原创 


香樟木诗丛

主编:敬文东

欧阳江河:《删述之余》
陈东东:《过海》
赵  野:《剩山》
臧  棣:《世界诗歌日》
王  君:《上面,中间,下面》
梁小曼:《红的因式分解》

《对联课》

程章灿 著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本书是知名文史专家程章灿教授以在大学讲堂多年讲授“对联课”的讲义为底稿,重新调整润色,写给大众读者的“对联课”。全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对联的发展历史、结构变化、艺术特色、审美趣味等,并结合名联名对,介绍了相关的文史掌故等;结合当代人拟写的对联,细致赏析,条分缕析,以普及有关对联的文化常识,帮助读者掌握创作对联的基本规则要求,提升大众欣赏对联的审美品位,进而传承和发扬对联这一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化。

《步步娇——单雯说剧谈情》

单雯 著

本书是解读昆曲《牡丹亭》《桃花扇》等经典曲目中的人物形象的随笔集。作者单雯为昆曲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第29届梅花奖得主,工昆曲闺门旦和正旦。作者选取了十二种昆曲经典曲目,首先介绍了故事梗概,之后结合自己的演艺经历和对角色的理解,以清丽细腻的笔触,对其中的主角形象,尤其是杜丽娘、李香君、瑶芳、杨玉环、陈妙常、白素贞等家喻户晓的女性形象及其情感关系做了细致入微的解读。这些解读既将人物形象置于传统文化的背景,又带有现代女性的文化视角,以及昆曲演员演绎人物形象的独特体察,别具一格,有其独到之处。

《红楼三城:南京、苏州、扬州》

陈正荣 著

这是一部探访红楼遗迹的散文集。本书作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红迷”,有感于《红楼梦》、曹雪芹家族与南京、苏州、扬州三座城市的特殊关系,首次提出了“红楼三城”的概念,并进而对三城的“红楼”遗迹进行了探访,结合《红楼梦》文本、曹雪芹家世,穿梭于现实与历史之间,从一位写作者的角度揣摩、感悟,颇有心得,发而为文。本书分南京篇、苏州篇、扬州篇三个部分,每个篇章由十篇左右文章组成,阅读全书,不啻是跟随作者作一次“红楼”文化之旅。

城市人系列

《上海人》

沈嘉禄 著

本书是书写上海这座城市的一部随笔集,分“这座城”“这个人”“这点事”“这股味”“这份情”五部分,上海人并没有显著的特征,不是城市人,连小市民也算不上。上海城市精神中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特点,这是历史的赐予,也是上海人的品性和族群印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上海人与外来移民不期而遇,并肩而行,撩下历史的包袱,从磨难与挫折中懂得了担当与尊重,也懂得了激流勇退、敢为人先。解析上海人,作者认为不能绕过让上海人骄傲或尴尬的历史,不能随意改写造成上海集体性格和市民生态的内在逻辑,将作为个体生命的上海人置于宏观面的上海人中间进行对比,或许更有戏剧性和典型性。

《杭州人》

钟桂松 著

本书是书写杭州这座城市的一部历史散文集,从杭州人的日常、佛地杭州、杭州人的喜爱、杭州人的精神家园、杭州人中的浪漫、杭州人的精英六个部分将作者对杭州这座城市生活的温度和历史文化的厚度娓娓道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最宜人居住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有着江南水乡的朦胧柔软,有山,有西湖,有钱塘江;同时,这座城市也不乏厚重的历史,是南宋的都城,有着岳飞、于谦、张苍水、秋瑾的足迹。作者在厚重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普通的家长里短里,细细品味着杭州人的生活。


你可能还会喜欢:

回望2022

我是炸药!——尼采的一生

《格林童话》如何变成甜蜜读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