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隆平为什么受人尊敬

老凤1974 凤羽财经 2021-05-22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北京时间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我相信,跟别的成功人士的死亡不同,袁老去世,是应该得到没有分歧的纪念的。因为一个研究杂交水稻的科学家,是所有人的朋友。

下面简单介绍下袁院士生平。

1930年9月7日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

随后在汉口和重庆读小学中学。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袁隆平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 。妥妥的学霸,现在的南师附中,也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录取分数线超高。基本上你只有在南京中考中成绩在1000名之前,才有可能。

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

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同志,获悉袁隆平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后,引起高度重视,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6月,文革开始,袁隆平遭受冲击,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被迫中断。

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197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2010年3月,袁隆平院士团队和张启发院士团队合作,共同研究转基因水稻。在合作交流会上,袁隆平称,为了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抗虫稻米安全性顾虑的问题,他愿意作为第一个志愿者来吃!

3月12日,袁隆平在报告会上就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安全性实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为什么能够减少除草剂用量等问题与张启发院士进行了讨论,并表示支持政府关于转基因作物研发的决策。 

鉴于袁老师的贡献,他获得了首届科技进步奖的特等奖。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杂交水稻的特点是产量大但不好吃,其实现在吃的大米多半不是杂交水稻。高产量水稻的意义是,在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增产一点都是好的,希望这种水稻,我们永远吃不到。


袁老的成就和贡献毋庸多说。今天想聊什么呢?聊聊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成就...

轴,倔强,不太在乎个人名利的那种人,才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田间地头,搞选种育种。反过来说,为什么非要一个人,不在乎个人名利,才能搞出东西来呢?因为搞技术的,在出大成就之前,真没啥名利。

这种人我以前见识的比较多,现在还真是越来越少了。为毛呢?因为人都变聪明了,资质再差的人,也学会算算投入产出比了。这真是既可喜可贺,又让人感觉悲哀的一件事啊。

就好像在互联网界,你找不到不做金融的互联网大佬,在农业界,估计也再难出老老实实搞技术的研究员了吧。

悼念袁老!一个踏实做事的老科学家,理应得到敬仰和尊重。

(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