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介入故事

2016-08-05 夏宝枢 器械之家

小编有话说: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介入学科已经步入了发展的春天,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建设介入学科,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开始接受了介入治疗,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我们国家介入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中国介入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中国介入界老前辈、中国介入放射学创始人之一、潍坊市人民医院前院长夏宝枢教授,制作了非常珍贵的、图文并茂的课件《中国介入故事》,课件中详细讲述了我们国家介入的发展史,用大量珍贵的相片展现了中国介入人的风采!非常感谢夏宝枢教授!也非常感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金华教授对我们平台的推荐,让介入家园能够有幸分享《中国介入故事》!


因课件形式不适宜在平台发布,所以小编把夏宝枢教授所著课件《中国介入故事》转成了下面的图文形式,当然,因小编水平有限,转成图文形式时难免有疏漏,如果发现有纰漏,欢迎各位同仁前辈指正,如有相关资料,欢迎提供一起完善“中国介入故事”。

谨以此文向介入前辈致敬X线传入中国

1895年伦琴在此研究室闭门工作7周,终于在12月26日发现了轰动全球的X射线,此前1861年英囯科学家克劳克斯用二极管放电获取射线,但图像不清而放弃,此后德国人赫兹也发现了这种射线。

1896年1月6日伦琴第一篇报道出版,轰动全世界,这是第一张伦琴夫人的手部照片,现保存在Wurzburg 大学物理学硏究所内。这张照片的出现引起了全世界科学界的狂热,也引发众多非议和指责,由于伦琴放弃专利,所以在欧州一夜之间无数放射专家出现,报刊不断登载手、足、头颅等照片。

1895年(清光绪21年)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后,李鸿章(1823-1901)在慈禧诱逼下赴日签订马关条约,在日期间与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三次会谈无果,回旅馆途中遭日浪人刺杀,左面颊中弹,李鸿章拒絶在日本治疗,休养一个月后重启谈判,赔款减少一万万两白银。

1896年李鸿章作环球旅行,于6月14日抵达德国,受德国前首相俾斯麦热烈欢迎,并介绍半年前伦琴发明的透骨相设备。次日李鸿章就在柏林医院接受X光检查,并查出子弹异物,成为我国首位接受X光检查者,俾斯麦答应送一台x线机给中国。

霍奇斯(PaulC.Hodges)是首位见到李鸿章X光照片的放射线学者,霍奇斯1976年撰文对此做了详细描述,他于1916年亲自走访过安徽庐州府李鸿章祠堂,并在展品中见到除照片、文件、有关宗卷外,还有李鸿章当年受枪伤时血染的官服和带回的头颅的X光相板。霍奇斯曾于1922—1927年任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其间他每年暑期组织全国放射科医师学习班,并自办工厂,制造出12台x线机,提供给无经费医院使用。

1900年紫禁城内的清皇室安装了我国第一台X光机,并开始应用。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进行过多次X光检查。

赫士(WatsonMcMillanHayes,1857—1944)由美国长老会派往当时山东登州(现蓬莱市)的传教士并创办教会学校,任职教习,1904年任潍县(现潍坊市)广文大学教习。赫士编译了科学讲义共24本,其中一本介绍X射线(当时称“根光”)的《光学揭要》,解释“虽名光,亦关乎电,终难知其属何类,以其与光略近,故权名为光”,赫士二战期间被曰军关押在潍县乐道院,并死于此。

1900年赫士受山东巡撫袁世凱之约前往济南创办京外笫一所山东大学堂,慈禧太后授予赫士双龙勋章。

1933年苏达立与傅维德著《X光线引阶》出版,国内首次出版发行放射学书藉,1950年再版。

介入放射学发展历程
1原始微创
2探索阶段
3思路形成
4学科命名


1883年:Leyden经皮肺穿刺作细菌学检查诊断肺内感染

1886年:Menetrier经皮肺穿刺以求诊断肺癌

 以上尝试在无影像导向情况下进行,成功率低,并发症高,但人们开始了“微创”的探索。

原始微创


1896年:Hasher、Morton 在Roentgen发现X线不久,用石膏作造影剂开始尸体动脉造影研究血管解剖。

1896年:  Haschek等首次在手术时向动脉内注入造影剂观察肢体血管情况。

1904年:  Dawbon对颅面部出血血肿供血动脉行手术中栓塞和恶性肿瘤术前栓塞研究,首次探讨栓塞治疗。

1910年:  Morton和Franck等分别对动物动脉内造影和尸体动脉造影,研究动脉与疾病关系的途径 。

1923年: Berberic首先使用溴化锶注入人体动脉血管进行造影成功,开始了筛选造影剂的工作。

1923年: Sieard和Forestier应用碘罂子油静脉造影也获成功。

原始微创


1924年: Vererich经皮将碘的水制剂注入动脉行人体血管造影成功,开创了碘制剂的应用。

1924年:Brook等用50%碘化钠做了人股动脉造影,进一步开发碘制剂应用。

1929年: DosSantos经皮用长穿刺针穿刺腹主动脉,试图对大血管的研究获成功。

探索阶段


1929年:Werner Forssemann冒生命危险在自身作了经肘前靜脉插管65cm进入右心房的造影,首先证实经周围静脉进入心腔可行,当时目的是为治疗性注药和测血压。此举轰动医界,褒贬不一,有人称其为疯子医生,也有不相信其真实性,是全球十大以自身做试验的医生,于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

探索阶段


这是1929年Forssemann在局麻下从肘前静脉插入导管至右心房的X线片。


1941年  Farina 股动脉采用切开插管做腹主 动脉造影, 因操作多有并发症而未广泛推广,探求到更便捷的进入大动脉途径。

1951年  Biermen手术暴露颈总动脉和肱动脉做选择性内脏造影,并进行了首次动脉灌注化疗

1952年  Carter和Saypol在透视下经皮经肝行胆道造影和引流,开创了非血管性介入

思路形成


一直到1952年各有关专业充分利用X线这一特点,在各自专业发展的要求下,不断开展创新了一批”特殊检查”,为今天的介入放射学打下基础,当时的放射科是从属配合地位。

思路形成


1953年 瑞典放射医师Seldinger首创了经皮股动脉穿刺,导丝引导插管动、静脉造影法,成为介入法基本技术,也是首位放射学专业人士介入到这个领域。


Sven-Iran Seldinger于1921年4月19日出生于瑞典北部小镇Mora,他的祖先几代都是开机械工场的。Seldinger在他的家乡接受了基础教育,于1940年秋天去著名的Karolinska Institute开始学医。从一开始,Seldinger就给同学留下了聪明、自立的印象。于1948年完成了他的医学训练后,Seldinger选择了他感兴趣的放射学,并且在Karolinska医院临床中心呆了近20年。在那里,他发明了著名的Seldinger技术,时年32岁。

思路形成


我囯著名介入放射学开创者之一:林贵教授就是在瑞典Karolinska Institute 研修。美囯著名介入放射学家Mevin P Judkins也是在这里得到导管塑型启发,研制了右、右冠脉导管、cobra、pig pail 导管。


1998年2月21日在他的家乡瑞典去世,享年77岁,人们利用Seldinger技术不断改进,发展了更多介入操作,1966年 Seldinger 经皮用套鞘技术行经皮经肝胆道造影术(PTC),奠定了PTC的基础。


1964年 Gruentzig设计的球囊导管有效的治疗狭窄性疾病,接着掀起了“球囊热”,但他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受到极大阻力。


1967年Alexander Margulis意识到放射学范畴内的一种新的专业学科分支正在形成,当时在AJR 上称为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 Radiology(介入诊断放射学)。首次提出Interventional一词. 并称其为”A New Subspeciality”,在当时的条件下,Margulis作了如下阐述:它为一种透视引导和控制下的操作技术,可用于诊断和治疗。

学科命名


他强调介入放射学的开展需要特殊的训练、影像专业知识、临床知识、围手术期间处理患者的能力、与外科和内科医师的密切合作,明确指出这是放射领域的独立学科。


1976年Wallace在”Cancer” (癌症)杂志正式提名为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VR) ,当时含义可诠释如下:基于影像诊断学,以技术操作为基础,以临床为中心,不断创新的专业。直到1979年在葡萄牙召开欧洲放射学会第一次介入放射学会上在作了专题介绍后,此命名才被国际学术界认可。


 IVR应用先进的影像学设备、导管、穿刺等器具、器材,以有关知识和技巧,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微创或少创诊疗服务,因此IVR是临床专业或科室。创新是IVR的核心。

学科命名


从血管到心脏,从心脏到其它内脏,也就是从血管腔内到非血管的微创技术,在Seldinger技术引领下,发展到今天,导向设备、介入器材已进入一个高度安全、便捷、可靠的境界,也正是在这个年代,一个崭新的介入到内、外科诊断和治疗的新兴学科——介入放射学诞生了,上个世纪后20年更是介入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我国医者也就是在这大潮中兴起并壮大。

学科命名


中国介入故事

介入治疗先河

1958年,山东连世海发表论文在X光透视下,通过十二指肠镜,钳取胆道蛔虫成功,开创了我国介入治疗先河,时年33岁。


子江教授对介入放射学的贡献

贵阳医学院刘子江用Seldinger技术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报告110例无1例并发症,开启了我国放射科医师利用Seldinger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先例。

刘子江教授于1986年就首先开设了由放射科管理的病房,这是中国介入专业在全球一创举和特色。刘子江教授共发表有关介入论文90多篇。



1982年贵阳医学院受卫生部委托承办“腹部血管造影训练班”,首届5位学员,其中2位为外科医生,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介入技术为主的学习班,且师生皆以放射科为主体,这也是我们缅怀刘子江教授对介入作出杰出贡献的源由。


荣独山 林贵 陈星荣对介入放射学贡献

1981:荣独山、林贵、陈星荣综述“手术放射学概况”首次将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译成手术放射学或介入放射学一词 ,发表在《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1年  林贵、荣独山与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上发表了“实验性肝肾动脉栓塞及其临床应用”的报告,他们在1981年1-5月间对22条狗27次的进行了肝肾动脉用明胶海绵和不透X线的硅橡胶栓塞实验,并讨论了适应证:1、大出血病人;2、不能手术的晚期肿瘤病人;3、外科替代手术的治疗效果。国外进行类似动物试验和对消化道大出血的栓塞治疗是在1976年。


1984年 林贵等发表“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初步报告”,对13例肝癌进行了17次明胶海绵栓塞,其中栓塞1次10例、2次2例、3次1例。


《介入放射学杂志》的创建

1992年8月,《介入放射学杂志》创刊。经介入放射学学组组长林贵1年多的努力,终于经上海市科委批准为内部刊物出版,申办期间林贵病重在身,具体工作皆由程永德代理,弥留之际曾留下刊名题字,9月第一位主编林贵病故,主编一职由陈星荣代,第1期是1992年11月正式出版创刊号。两年后第二届编委会成立,陈星荣任主编。经多方努力,1998年经国家科委正式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介入放射学杂志》创刊二十周年纪念大会期间,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部主任程永德在大会致开幕词,《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主任高宏致贺词。


2012年《介入放射学杂志》创刊二十周年纪念大会期间编委会全体合影。


1982年  贵阳3417医院承跃民等在《中华放射学杂志》发表“经导管治疗血管栓塞术(肾动脉栓塞1例报告)“。该例是反复性无痛性肉眼血尿,膀胱镜下输尿管喷血,才决定做肾动脉栓塞。


1983年 上海陈星荣联合5家医院共同在《中华放射学杂志》发表“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和引流术”,成功286例,其中胰头和壶腹癌52例、肝门恶性肿瘤32例、胆管癌20例,明确诊断后手木共69例。


对外交流

1984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介入专家J.Sclafani访华,在天津、济南、徐州三地作介入放射学讲学并进行手术演示。


对外交流

Dr.Sclafani 1984年以来16次应邀来华讲学、编著、手术和会诊,访遍中国大陆,于第九届中国介入放射学学术大会上,中华放射学会首次授予国外学者 ”介入合作奖”。


对外交流

1985年,受美国Cook公司和香港和贸洋行邀请,美国加州大学E.Ring和EL.Camino泌尿医学研究所A.Rutner访华,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讲学,并进行手术演示,包括对晚期肝癌的肝动脉栓塞,使与会国内同道受益匪浅


1992年刘玉清应邀出席“第二届新加坡介入放射学培训班”,刘玉清在大会上作了“中国介入放射学的现状与展望”,同年还出席了亚太地区心血管和介入放射学会筹委会,并委托韩国举办首届学术会议,其后于1993年5月在汉城(现首尔)组织了我国20余位介入放射学专家出席国际介入会议,其中17位在大会上发言交流,大会由韩国Man Chung Han主持。


近年来和国外介入放射学专家的交流更是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早在2007年我国介入放射学专家们不仅组团出席欧洲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CIRSE),同时在会上还特别安排一场CIRSE Meets China,在大会场上悬挂五星红旗,由双方学会领导共同主持大会,中方代表不仅介绍中国介入放射发展,中方专家还作了几场精彩演讲。


首届中国介入放射学学术交流会

1986年9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在山东潍坊召开了“首届中国介入放射学学术交流会“,大会代表396位,列席200余位,分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两大组活动,共收论文160余篇,大会邀请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多位放射专家讲学,对推动我国介入放射学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时任放射学会主任委员是刘赓年教授。当进国内专家如刘玉清、吴恩惠、陈炽贤、王云钊、张雪哲等分别主持小组会


出席“首届介入放射学学术大会”的大会主持人与部分外宾合影,外宾有山田 龙作、有山 襄、打田日出夫、Sclafani等,国内主持人有刘赓年、刘玉清、王云钊、吴恩惠等。


1986年 “首届介入放射学学术交流会” 参会的30位研究生与刘赓年、吴恩惠、夏宝枢合影、与会研究生中有我国著名介入专家翟仁友、李选、孙士良、周捷、杨建勇、张薇、韩希年、罗鹏飞、王杰、常纲等。



当时培养介入研究生的硕导有荣独山、林贵、刘子江、颜小琼、陈丽英、徐兰屿、吴恩惠、陈炽贤、肖剑秋、谢敬霞、郭俊渊、华伯埙、李树新等17位。


1989年,陈星荣、林贵、夏宝枢、沈天真根据首届介入大会内容,主编出版了国内首部“介入放射学”一书。


1986年 戴汝平、刘玉清等在《中华放射学杂志》发表10例肾动脉狭窄行PTA术,7例成功。同年中国医科大二院陈丽英、陈炽贤等报告13例肾动脉狭窄行PTA术,全部成功,2例分别于2、7个月后复发。同年贺能树、吴恩惠也对其8例相同病例进行治疗,5例治愈、2例无效、1例好转。


1986年  河南医科大李彦豪、李树新等经导管选择性动脉栓塞30例治疗以下肿瘤:头颈部肿瘤(包括鼻咽部纤维血管瘤、上颌窦血管瘤、舌鳞癌、牙源性纤维肉瘤、腮腺混合瘤、脑膜瘤等)其中部份病例是辅助外科手术和姑息治疗,另有肝癌、肾癌、及血管性病变。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是属于微创治疗学和介入治疗学的范围,由于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致治疗领域也不断开拓,已经广泛涉足于临床多个学科和专业,衍生出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出许多分支学科,肿瘤介入就是这样产生的。


狭义而言,介入放射学仅指借助影像设备的监控,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者,并取得了某些独到的效果,其涉及领域仍在不断拓展之中。


1990年4月,卫生部根据介入放射当前发展发出“关于将具备一定条件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从管理体制上明确了介入放射学的作用和地位。


中华放射学会组建放射学组

1991年:中华放射学会组建了放射学组,组长林贵,副组长刘子江、戴汝平,放射学会在杭州召开了“第二届中国介入放射学学术交流会”。时任中华放射学会主任委员是刘玉清教授


1996年4月国家科委、卫生部、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介入医学发展战略硏讨会,确立了介入放射学与内科、外科并列为临床三大诊疗技术,进一步明确了介入放射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分工和地位。时任中华放射学主任委员是刘赓年教授


当前进入介入放射学发展的黄金年代,我国新一代放射学专家们,不仅潜心专研介入新技术,仅2009年第九届介入放射学学术年会就收到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多达1400多篇,其中讨论热点除血管腔内、神经、肿瘤等新技术应用外,还更多的关注分子影像学、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神经、周围血管性疾病应用进行了深入讨论,论文数是首届学术年会的10倍。

 第12届亚太介入大会,邀请了全球6大介入官方团体的120位专家出席盛会


介入放射学和介入医学、微创医学,微创介入,以及各学科介入等已经成为涉及介入诊疗各学科的一场超出学术领域的纷争。


以上学科间的利益冲突和误解,把许多从业人员卷入进去,严重制约学科的发展。这些弊端应由政府部门和行业学会组织完成,介入工作的准入制度,应得到相应法律支持,保障病人权益不受侵害,促进介入放射学健康、稳步发展,迎来介入放射学再一个春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