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到创新, DR路向何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采访小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409fn877&width=500&height=375&auto=0
“精致, 高效, 专业特色明显”, 放射科主任冯晓源用短短的三个词概括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特点。这家建立于1907年的百年老院, 前身为“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暨医学堂”, 成立之初曾作为哈佛大学医学院在中国的教学医院, 至今仍是中国红十字会冠名的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说其“精致”, 是因为华山医院全部占地面积仅仅60亩, 其中一半作为诊疗用地, 病床1000余张, 与局促的就诊空间相反, 华山医院每年的门急诊量高达近400万人次, 手术5~6万余台/年, 诊疗效率极高。
作为这样一家大型医院的常规科室, 放射科承担着医院诸多项目检查, 工作量大、患者流动性强。因此, 放射科的网络化发展和数字化进程“对提高诊断水平, 改变就医体验, 改善患者就诊流程都有很大作用”, 具体到放射科最常用的普放设备, 冯晓源主任表示, 与CR相比, DR减少了胶片处理的过程, 缩短了患者就诊候诊的时间, 实现了数字化, 提高了效率。他坦言:“DR在放射科属于非常基础的设备, 尽管投入比较大, 但从整个放射科的长远发展来看, 它帮助我们实现了传统放射的数字化, 对医院和科室的发展都有所帮助。”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冯晓源主任
目前, 华山医院放射科已经用DR全部替换了传统的X射线机和CR设备, 推动了整个华山医院的数字化建设。同时, DR设备本身也在不断升级和发展过程中, “从原来有线、很重的‘板’, 到现在无线、轻巧的‘板’; 现在更进一步, 床旁全部采用了移动DR。”移动DR被誉为“车轮上的放射科”, 尽管床旁胸片早已有之, 但移动DR的出现使其变得更为简便。冯晓源主任认为, DR未来将朝两个方向发展: 分辨率更高; 设备重量更轻, 操作更加简单和方便。
华山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姚振威对DR的操作方便深有感触:“重症患者身上插管多, 没办法下床, 只有移动DR能做, 实时传输, 实时成像, 非常方便。” 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 华山医院带去的移动DR发挥了巨大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姚振威副主任
作为有着20多年实际操作经验、指导出一批又一批技术员的放射科技师杨嬗来说, 她可谓是对移动DR使用体验最有感触的人。
对华山医院引进的锐珂“机器人”CARESTREAM DRX-Revolution移动式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以下简称“机器人”), 杨技师对它的介绍中肯实在:“机器人”配备有能够伸缩和升降的球管臂, 旋转灵活的球管, 可以在拥挤的床位间隙中增大拍摄范围; 无线探测器可以在检查过程中保证不会碰掉重症患者监护设备的数据线。“机器人”功率比较大, 图像分辨率高, 最高可达到150kV, 280mAs, 对较胖的患者, 或比较厚的肢体部位, 都能达到很清晰的图像效果; 同时也可以在增加kV的同时, 缩短曝光时间, 能够提高配合较差、呼吸较急促的患者的图像质量, 避免图像的动态模糊。对于有PICC管的患者, 图像拍完之后, 可以一键选择“PICC管线影像增强显示”的后处理功能; 另一个增强肺部对比度的功能, 可以观察是否有气胸。“都是非常实用的功能”, 杨医生这样评价道。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杨嬗技师展示锐珂“机器人”的优异性能
近距离操作的辐射问题, 是医生和患者最大的担心, “机器人”配置有无线和有线2种曝光模式, 都可以做到距离防护, 同时它的智能滤线栅对准装置, 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散射线, 减少对病人的辐射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移动DR大多使用在嘈杂、繁忙的环境中, 安全性和便捷性非常重要, 杨技师对此感触很深:“机器人’在使用安全方面考虑得比较好, 技术员必须用“电子钥匙”开锁, 如果没有钥匙, 任何人—包括患者和操作人员—都是无法推走并使用机器的。同时, 它是全电动设计, 推起来很轻, 还可以360度原地转弯, 即使体型娇小的操作人员使用也很方便。由于机器本身比较高, 如果行走前方有瘦小的患者, 推动机器的操作人员可能看不到, 这款机器前面设计了一个安全锁, 如果不小心碰到患者或者其他物品, 机器能够立刻自动锁定, 不再前进。探测器的外壳设计, 可以让技术员拿起来更方便, 避免不小心摔坏的几率, 并使探测器受力均匀, 增加承重量, 更好地保护探测器。此外, “机器人”在细节方面也考虑周到, 机身上设计的一个一个小格子用处很大, 比如操作用的手套、申请单、铅字……都可以放进去。
“设计很人性化, 使用非常方便, ”杨技师这样对“机器人”总结道。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DR, 对医院而言, 随着低剂量CT、MR、DSA等放射设备的应用和普及, DR更多地是承担着放射科的基础性检查任务。 冯晓源主任在采访中表示, 未来, 医院对DR设备的需求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成像速度更快、精度更高; 可移动性更强, 无线传输, 实时采集实时显像; 安全稳定, 适合各种场合使用。姚振威副主任同样认为, DR的主要生命力在于床旁, 同时厂家要重视DR的售后服务, 第一时间快速反应。
生命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今天, 从这一价值原点出发, 保持开放姿态, 创造最新成果, 同时不忘初衷, 坚持人本之心, 是每一个医械企业的立足之基。
来源:《世界医疗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