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新中国70周年——李果珍教授与首台CT进入中国!
医疗器械媒体报道先锋
分享专业医疗器械知识
关注导读:201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将满7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器械之家发起特别企划,邀请那些在新中国医疗体系建设中有过突出贡献的企业或团队,向大众讲述那些年他们与中国的不解之缘!本文讲述的是我国放射医学泰斗李果珍教授把CT引入中国的故事。
1971年,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菲尔德(Hounsfield)将X射线的应用提上了新的台阶,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的一家医院制造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人类第一台CT机,尽管这台CT只能做颅脑检查,却为医学诊断开启新的纪元。
其后的4年间,CT逐渐扩大应用范围,终于,1975年第一款全身应用CT面世,检查范围扩大到胸、腹、脊柱及四肢,并火速被接纳认可。这时新中国虽然已经成立了20余年,但当时我国刚刚结束一段动乱时期,正值百废待兴之际,哪有余力从国外引进这等高端医疗设备,直到1978年,CT才正式进入中国。
说起CT进入中国这段历史,却绕不开一位已经百岁有逾的老人,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影像学泰斗,北京医院放射科老主任——李果珍教授。
当李果珍教授得知国外已经成功的将全身CT应用与临床时,立即希望能够将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设备引入中国,当即向上级领导提出技术引入申请。李教授的申请极具分量,不仅仅是因为她协和医学院的博士学位和在芝加哥大学附属医院的进修经历,须知此时的李果珍教授已经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更是一位名满全球的放射医学专家,先后被北美放射学会和欧洲放射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目前全世界只有李教授同时享有这两个荣誉称号!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老专家,老教授的推动,把CT引入国内的想法迅速被上级领导认可。其后,国家卫生部和北京医院共同组成一支放射医学专家考察团,于1978年赴美考察调研,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放射医学界首次赴美访问。
同年,国内第一台CT成功落户于北京医院,然而李果珍教授很快发现,国内的医生多数对CT不甚了解,并不能完全发挥出CT的优势作用,李教授心中暗自心急,于是,她决定想一个办法,能够尽快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教授给更多国内的放射科医生。
于是,从1980年开始,李果珍教授孜孜不倦的先后举办了10余期全国CT学习班,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所知传授给同仁,如今当时的大多数学员已经成为各地的学术带头人。
李教授先后撰写及指导了近百篇医学论著,1984年开始,李教授出任《中华放射学杂志》主编,将胸中所学通过杂志传达给更多的医学工作者。1985年时,李教授编写《临床体部CT诊断学》一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两部CT专著之一,成为学习CT的主要参考书。1994年,在原书的基础上,李教授丰富了内容并增加了该领域的新进展,编写了《临床CT诊断学》,该书被指定为全国大型医疗设备(CT)使用人员上岗考试的专用辅导材料。
我国在1991年时开始在全国的大、中型医院普及CT设备,据调查显示,截止2017年底,我国CT设备保有量为19027台(不含军队),相比2016年增长了18%。近五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16.1%。不知这些数字,能不能让把CT引入中国的李教授感到欣慰呢?
说完李教授与我国引入的第一台CT的事情,笔者还想再聊聊李果珍教授其人,这位老人家一生都保持着旺盛的学习、钻研精神。她在70岁学CT,80岁学MR,90岁学电脑的经历已成为一段佳话被广为传颂。
即使不再年轻,李教授却始终没有松懈对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关注。90年代初,她对可以窥探颅脑组织的MR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立即开始带着科里的年轻人学习复杂、枯燥的磁共振物理知识,并带领年轻一代最先开始了高场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6年后她又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功能磁共振的研究。
多年来,李果珍教授为我国医学影像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进行了不懈努力,拥有这样的无私学者,实乃国家幸事!
【参考文献】
《泰斗 | 放射学家李果珍教授,小胜于智,大胜于德》
《厚德载物——我国放射学泰斗李果珍专访》——《磁共振成像》2010年第一期
END
Ps:欢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投稿中国的“第一台”设备或“第一次”临床应用故事,投稿请发送邮件至:4008228766@qixieke.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