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录】走进GE医疗的“神秘”生产基地

2016-02-19 放射达人 器械之家

GE医疗打造的首款32层精准CT——“太行32”于2016年1月24日正式向全球发货了。据悉此款产品是GE医疗在CT领域的最新力作,也是GE医疗全球三大CT生产基地之一——北京生产基地的“原创”CT产品,囊括了GE医疗在CT领域的最新技术,如此一款高品质产品到底是如何诞生的呢?在产品发布会当天,我们也有幸探访了北京GE医疗总部的核心部门——ISS生产线以及EMC实验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时间:2016.1.24 9:00-12:00

地点:北京 GE 医疗总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E(即通用电气公司,纽约证交所:GE)是全球最大的横跨发电、可再生能源、医疗、能源管理、航空、石油天然气、照明等,行业经营覆盖科技、制造、服务的全球数字化工业企业,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员工超过30万人。旗下的GE医疗集团涉足医疗影像、信息技术、医疗诊断、患者检测监护、疾病研究、药物研发以及生物制药等多个领域,从1979年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于1986年在北京成立了第一个办事处。目前,GE医疗集团在中国建立了包括独资和合资企业在内的多个经营实体,并在中国拥有5大全球生产基地(北京、天津、上海、无锡、桐庐)。此次GE向媒体展示的北京基地则是GE全球三大CT设备生产基地之一,其生产的CT产品供应全球。



踏入北京的GE生产基地内部,内部的展板、标示、案例图逐渐映入每个人的眼帘,空气中充满了浓浓的历史感。从记载着1968年的世界第一台CT的设计手稿,到2002年的世界第一台16排螺旋CT面世的重大事件,各种“里程碑”让初次到访者不禁浮想联翩......



作为GE医疗的“秘制工匠部门”,此次主要展现在公众媒体视野前的是GE全球三大医疗影像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北京基地的ISS影像子系统生产线。



没有这种苛刻再苛刻的技术环境,就没有业内著名的宝石CT、太行CT.....

工作人员的“外包装”像特种手术室吗?比常规手术室严多了!



这个ISS生产线代表了GE医疗CT生产方面全球统一的超高工艺水准——主要负责探测器模块、准直器的生产以及部分球管的装配......这次GE医疗特意安排了负责CT探测器部件生产线的樊总为到场的嘉宾进行了生动的介绍。



GE医疗北京基地的樊总给到场媒体嘉宾讲解探测器的生产线


如果把CT比作皇冠的话,那么CT的探测器就基本相当于皇冠上的明珠,而探测器对环境的要求是极高的——首先对空气中的悬浮粒子非常敏感,如果空气中有较小的尘埃微粒附着在探测器的表面则会很大程度影响产品质量;同时对空气的温度、湿度(与静电密切相关)也有很高的要求,其中任何一个指标或高或低都会影响产品的性能,不仅包括固化、涂胶等工艺,还要考虑热变形......所以苛刻的洁净控制与温湿度控制对整个车间的操作环境是极其重要的——“一尘不染”的ISS生产线显然与当今周边的室外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众所周知亦庄是北京地区冬季空气质量最糟糕的地方,而在这里工作人员却享受着滨海小镇的空气质量,身处此处,连笔者也很羡慕这里的一线工作者,毕竟大帝都的空气质量实在欠佳......


在CT产品的组件中,可以说准直器的作用同探测器一样举足轻重。准直器的目的在于对从球管发出的X射线的杂散角度射线进行过滤,使最精准的(垂直于探测器表面)射线穿透到探测器的底部形成图像的原始数据。所以准直器对生产加工、组装过程的精度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以往在全世界只有日本团队才能完成,现在则是两个团队一起完成——据现场的樊总介绍,这个北京团队的产品质控已然成为日本及其它地区生产团队的“偶像”了!


那么北京基地的团队是如何做到能让素有“工匠精神”的日本同行也折服的本领呢?在现场我们获悉,为了确保提供给最终客户的产品质量一致性,GE对于CT产品的组件贴装精度的要求极高——大概需要头发丝的十分之一。不难想象,当产品以发丝的十分之一这样的工艺精度为要求时,任何一个小小的偏差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而主导塑造这种“极致”工艺水准的,正是北京GE生产基地团队里的多位精通并且坚持执行"6Σ"策略的大师——在生产线运转的每一天,他(她)们都在精益求精的注视着每一个环节,确保着高于99.6%的良品率!


6Σ(六西格玛,即“Six Sigma是一种能够严格、集中和高效地改善企业流程管理质量的实施原则和管理实施方式,其特点在于对顾客需求的高度关注、高度依赖统计数据、重视改善业务流程、积极开展主动改进型管理、倡导无界限合作,最终以”零缺陷”的完美商业追求,带动质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实现财务成效的提升与企业竞争力的突破。6Σ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被GE从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演变成为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的技术,并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适用于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新产品开发工具。继而与GE的全球化、服务化、电子商务等战略齐头并进,成为全世界上追求管理卓越性的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举措。

从GE引入到现在,其精髓在GE内部的迭代从未停息,如今的6Σ已逐步发展为以顾客为主体来确定和产品开发设计的标尺,追求持续进步的一种管理哲学。从引入到发展,再到创新,GE的六西格玛能“六道轮回”到今天,是相当不易的。在这里,不仅仅是对机械、环境的要求极高,对所有一线操作者的要求也饱含了异乎寻常的严格:这里遵循着GE在全球被认证的精益制造体系——北京基地里的五条生产线被认证为GE全球模范生产线。从严格控制的产品下线流程和时间,到如何取物料,甚至细化到了是左手取还是右手取......这么多的细节如果是让小编我过来“操盘”估计第一天工作就要歇菜了==但是我们也相信正是有着这样“完美”的量化要求才能确保最终客户获得的高质量产品体验。


不仅如此,GE还拥有一套完整的防止机器故障的解决方案:在每个操作台上都有一个红色的警报灯,当生产线发生任何的异常时,一线的员工只需要按一下相应的开关,相应的生产线组长就必须过来处理这个问题,如果15分钟处理不了,就必须报告给高级工程师,如果30分钟内还解决不了就必须继续往上报,如果一个小时之内还处理不了就必须上报到生产线最高级别的主管,这时候当前有问题的这条生产线要全线停工,然后大家带着所有的资源来处理这个问题......另外,在这个苛刻的生产线上,GE医疗还有完备的质量追溯体系——任何在那“99.6%”以外的不良品都会被追根溯源,直到所有可控的技术隐患被排除。


*生产之外的“苛求”

现代医疗设备大多都采用了比较敏感的电子芯片与电脑设备、通讯移动设备,形成了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网络,所以它们在工作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释放电磁信号,这些信号又会影响周边不同设备的正常工作,而电磁干扰对医疗设备的危害,在世界各地都已有很多各方面的事故先例报道......显然,如果不注意电磁干扰对这方面的影响,很容易在临床环境中造成人员的伤亡。血淋淋的教训让科技创新者们清晰的认识到了医疗器械产品强制实施电磁兼容性测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欧盟在1993年的时候已经强制的实施了电磁兼容性的认证标准,我国于2007年也发布了类似的认证标准,并在2013年强制要求所有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医疗器械产品都必须通过EMC产品认证。



GE的生产经理为到场媒体嘉宾讲解进入实验室的注意事项


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医疗设备电磁兼容标准的要求,GE公司严格依照ISO17025国际标准和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准则CNAS-CL01,于2003年在北京亦庄的生产基地内投资建造了电磁兼容实验室,2004年6月投入使用并运行至今,这也是目前医疗器械厂商在中国建造的最大的电磁兼容实验室——实验室总投资超过300万美金,拥有一支全员具备8年以上电磁兼容技术经验的工程师团队。实验室总面积390平方米囊括了10米法(国内医疗工业界唯一)半电波暗室、屏蔽室,以及控制室、功放室等一整套测试环境!在这里,大型医用设备的辐射发射和抗扰度测试毫无压力......




令人没想到的是,当天发布的太行32CT,媒体们竟就是在这间实验室里先睹为快的。




而这个EMC实验室的“五脏六腑”呢?主要就是上图中这些专业的设备,它们被用于长期捕捉各种电磁信号,使各种无形“噪音”和隐患得以显露无疑.....



其实早在2005年,该实验室诞生之初就获得了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检测实验室认定证书,可见今日GE的质量控制与技术运作管理体系远非一时之工,其对专业产品技术质控的深刻理解也远在多数同行之上!



结语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GE医疗之所以一直保持着医疗行业的领航者地位,不仅仅与自己厚重的历史有关,更渗透着GE的严格管理,以及对本土化顶尖人才与技术资源优化分配的精准把控......今天展示在公众面前的先进科技创造力都是GE通过自身长年产业实践迭代堆积出来的,是无法被任何竞争对手机械复制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积累,才使得类似“太行”这种精工制造范儿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本土的配套生产领域。



相关阅读

【新锐】GE太行32层精准CT发布会——图文报道


【RSNA】2015绽放极致:GE的磁共振跨界组合新技术


GE Revolution CT 临床探索之旅


酷爆了,GE妇产超声Voluson-E10---强势登陆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