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口负增长,我差点就成为被计划掉的那一个

张是之 张是之的字留地 2023-04-12

★ 关注防失联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文丨张是之
我出生于1982年,是家里老二,上面还有个姐姐。
我母亲在农村,那个时候正是计划生育比较严格的一段时间,农村头胎是个女孩,也不允许要二胎。
我父亲又正好是煤矿工人,还怕因此丢了工作。所以我还没出生,就在娘胎里跟我妈一起经历了一段历险故事。
先是不能待在自己家里,躲到同村一个大姑家里的柴火房里,吃饭都要偷偷送进去,几个月不敢出门见太阳。
我外婆当时关心自己闺女,打听情况都不敢大声说话,主要靠眼神和手势交流。
到后来而我快要出生了,在同村里生肯定不行,因为会在第一时间暴露,所以必须要离开。
后来我妈多次说起,她带着我走小路翻过两座山,才到了一个远房亲戚家,又在那里偷偷住了一段时间这才有了我。
而且我父亲还多留了一个心眼,跟村里的知情人说去了另外一个亲戚那里,玩了一套声东击西的「打法」。
东躲西藏之后,终于顺利出生。父亲用那种一边一个大框的农村独轮车,我和我妈一边一个,推着走了几个小时土路才回到家。
生都生了,不会把你怎么样,但该交的罚款还是跑不了,我一出生就被罚了200。
这个数字今天看来没什么,但在当时我父亲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三十几块钱。
那时候也攒不下什么钱,父亲到处借钱这才交上罚款,所以我一出生就给家里带来不小的负担,一连好多年都很是困难。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其中,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进入负增长区间。
这是1962年以来,近61年来全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早于此前有关机构预期的十四五末期或2028年前后。
而在同一天,有张图也在网上广为流传。
这是一张《齐鲁晚报》头版图片,时间显示是2003年4月2日,星期三。
头版上有两个报道非常显眼,其中一个是「张国荣跳楼身亡」,另外一个则是头版头条「我省置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战略目标:2022年实现人口零增长」
现在来看,这个目标是实现了。
而我,就是当年差点被计划掉的那一个。
对于国家的这段历史,我们不做过多评价。
而对于这段个人经历,现在说起来看似轻松,而对当时真正的当事人,我的父母来说,那可真是「快乐并痛苦着」。
敲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内心和鼻子都是酸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时代的灰尘落到了他们头上,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而这种痛苦原本是完全不应该出现的。
统计局的数据公布后,国内外很多媒体都做了跟进报道和讨论。
《华尔街日报》说,印度拥有更年轻的劳动力和人口结构,便于吸引投资并建立更强大消费市场,但拥有大量年轻人口也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提供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压力一直较大。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中国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充裕的准备时间”来应对人口挑战。
《日本经济新闻》评论称,经过工业革命,以人口增长为东风持续发展经济的黄金期已成为过去,人类将探寻新的经济繁荣方程式。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劳动力和需求的重要来源,推动着世界经济增长,中国人口转变预计对世界经济产生长期影响。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随着工人数量的减少,自动化兴起将抵消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还有人认为养老保险行业将迎来利好,也有研究人员表示中国可从顶层设计上多管齐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不能说这些评论都是错的,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只是站位太高、格局太大,他们关心的都是人类和国家的命运,而不关心具体的人。
我父母都是老百姓,从老百姓最普通的角度看,他们其实不需要这样的格局和站位,甚至不需要过分关心,他们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和收入,他们希望的不过是过好普通生活。
什么民族复兴、国家前途、人类命运,不是说不重要,而是说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既无法决定也无从关心。
而事实的另一面,恰恰是这些也许从不关心人类命运的普通人,以及他们那不会出现在聚光灯下的普通生活,构成了人类命运的全部。 
几十年前的基本国策,正是过于关注人类命运,才会去过度关注普通人的生育问题。
今天虽然政策修改了,但这种关注人类命运的“毛病”还是没有改。
若是真的关心普通人的生活,我的建议是从真实小事、从产权保护、从保障自由做起,而不是以人类命运为起点。
对于那些提出各种建议的专家学者,我的建议是「劝你少管闲事,最好不要建议」。
2023年01月18日

题图:Rubens Santoro

上一篇:如果法不责众,那就是法律的无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