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避免同情心错觉,才能避免好心办坏事

张是之 张是之的字留地 2023-04-12

★ 关注防失联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文丨张是之

2005年大学毕业那年,父母去成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然后我带他们去爬了一下峨眉山。

峨眉山海拔三千多米,当时低估了下山的难度,最后让父亲坐了一段滑竿才得以顺利下山。

父亲那一辈人基本上都挑过水,知道担子压在肩膀上的滋味不好受,更何况自己重量要比挑水重的多。

所以,虽然他知道是要给钱的,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觉得是自己让人家受苦受累。

很明显,我父亲的顾虑和同情是多余的。人家之所以在那个时间,出现在那个地方,就是明确洞悉了有人爬山、下山过程中的需求,累了、走不动了需要坐上滑竿走一段才行。

说白了,人家就是专门干这个的,就是吃这碗饭、挣这个钱的。

倘若我父亲过于同情他们的辛苦,因此拒绝乘坐,那才是“打翻”了他们的饭碗,让他们少了一次赚钱的机会。

这本应是一个比较朴素的道理,但是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无法接受这背后的逻辑。

有人把在景区体验乘坐人力轿子上山的视频发到网上,却被人指责是为富不仁,是在践踏别人的尊严。

即便是全国很多景区都开展了类似“抬着上山”的服务,明码标价非常正规,但依然有很多人不能接受,理由就是看不得别人受苦。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同情心错觉”。

这种错觉,源自某种程度上人类同情弱者的本能。

从进化学的角度看,可能最初有些人同情心弱,在他们遭遇困境甚至危险时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的传统,于是这些人被自然选择所淘汰,而剩下的则是同情心更强,也更愿意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人。

这个说法用来解释“同情心本能”有一定道理,只不过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同情心所面对的很多都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后果。

比如远古时期,人类需要共同对付野兽,弱者就需要强者的同情和保护。再比如现代社会,人们看到某些乞讨的残疾人,总会有些心生怜悯。甚至有的大城市乞丐,讨到的钱比给他施舍的白领的工资还要多。

而“同情心错觉”之所以会变成错觉,是因为现代社会分工合作之下,人们看到的不再是“所见即所得”。

除了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后果,还有那些背后“看不见、摸不着”的间接后果。

而这种间接后果,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只能用逻辑推理来想象和构建。

比如那些从事滑竿工作的人,他们的确很辛苦,这是我们所能看得见的直接现象。

但是如果单纯因为同情他们的辛苦,就拒绝接受他们提供的服务,实际上是你的同情心在妨碍他们赚钱。

而我们看不到的背后,可能是他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或者是正在等着他去交的学费。

再比如大雨大雪天里的外卖小哥,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也很辛苦,这是我们的直观所见。

但另一方面,这个时候出来跑单的人少,他们可能反而赚的更多。他们自愿接受了这份工作的辛苦和挑战,收到相应的报酬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而如果单纯因为同情心错觉,拒绝在恶劣天气点外卖,反而让那些有意想在恶劣天气多赚一些的小哥希望落空。

以上两个常见的例子,还仅仅是因为同情心让别人失去了赚钱的机会。而同情心错觉如果用错了地方,甚至会带来更残酷、更让人难以接受的后果。

比如曾经在1990年代有一波反童工运动,欧美一些“爱心人士”,觉得童工是对儿童的剥削和压榨,于是呼吁全球联合抵制那些出自儿童之手的手织地毯。

结果许多尼泊尔地毯制造商,担心自己的地毯遭到抵制,于是将童工全部解雇。

但是那些被解雇的童工,生活并没有就此变好,相反大约有5000-7000名女孩沦为妓女。很明显,相比于织地毯,沦为妓女更糟糕。

抵制童工制作的地毯,只不过是在表演他们的“同情心”,并没有解决童工背后真正的贫穷问题,反而还让她们的处境更加艰难。自以为是的善意,却把她们推向了地狱。

同情心错觉,错就错在,只看到了那些看得见的,却忽视了那些看不见的。

甚至说的难听一点,有的人也许只在意自己的心理感受,只是在表达自己的同情心而已。

至于那些看不见的后果,他们要么无力思考、无法触及,要么就根本不关心。

郭德纲相声里的段子:“我心善,见不了穷人受苦,所以要把方圆20里内的穷人都赶走”。

这里富有同情心错觉的人,当然不会真的去赶走穷人,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很可能让他们失去了变富的机会,甚至变得更穷。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同情心错觉?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道德,重新建立对同情心的感觉,也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出发点。

比如我希望抬滑竿的人和外卖小哥能够过得更好,这也是他们自己的愿望,那么如果这是一种善意、是一种道德,我们就要用一个更长的逻辑路径来思考,怎么来实现我的希望。

很明显,让他们赚钱,赚到他们想赚的钱,赚更多的钱,这就是在帮助他过得更好,这就是一种善意和道德。

相反,否定和阻碍他们赚钱的这种努力,看似饱含同情心,而实际上却是另一种形式的“冷漠”。

先在更长的逻辑链条上,在更大是时间、空间上,重新建立对道德的认识,才会在心理上重建对“同情心”的感觉,才会彻底摒除那些廉价而有害的“同情心错觉”。

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也才会迎来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2023年03月04日,本文首发《南方周末》。

题图:Levitan

上一篇:新加坡给穷人发钱向富人加税,值得中国学习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