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知音号”解锁文旅新玩法
▲ 早安,长沙!请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哇,真的太美了。”晚上8时50分,随着铛铛铛的手摇钟声在甲板响起,“知音号”从武汉长江二桥缓缓穿过,从长沙特地奔赴而来的尹先生被“知音号”特别版长江灯光秀所震撼,在场的游客都发出阵阵惊叹。夜幕下的长江,一艘复古轮船平稳行进,船舱内,流光溢彩的舞池里,金碧辉煌的灯光下,复古爵士乐响起,绅士俪人们翩翩起舞。
这一幕并非某部年代剧的场景,它正于现实中武汉江边循环上演。这规模盛大、一场600多人参与的“入戏”,就是武汉文旅的必打卡项目“知音号”。“五一”假期,“知音号”一票难求、场场爆满,数据显示,“五一”期间,“知音号”共接待游客6718人次,外地观众的占比更是高达七成。
登上“知音号”的体验感如何?其“一票难求”的原因何在?它又能为滨江(河)城市的夜游经济及文旅业发展提供哪些启发?为此,橘洲君夜登“知音号”试图找到答案。
一
汉口五福路江滩,“知音号”码头,停泊着一艘以上世纪初武汉民生公司的“江华轮”为原型打造的蒸汽游轮“知音号”,船剧同名的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也在此演出。
黄包车叮当作响,人们鱼贯走上码头,橘洲君还未登船,演出就已开始。戴礼帽的绅士、穿旗袍的淑女、擦皮鞋的小伙、卖报纸的小妹……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所有人都融入剧中,穿越回20世纪30年代的大武汉。
“因为相聚,才有知音”,知音文化源远流长,正如武汉人直爽热情,对待每一位远方来的朋友都如同知音一样。武汉“知音之城”的历史是“知音号”命名由来,伯牙子期的传说是其特有底蕴。“知音号”长120米、宽22米、高15米,分上下三层,98个舱室,每个场景均按戏剧场景精心打造,“知音号”启航后,全剧在一层舞厅、酒吧、二层、三层所有区域同时开始上演,每一层船舱,上演不同的故事。
从2017年首航开始,“知音号”已演出2000多场,接待超130万人。4月21日,在2024年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上,“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经典案例”和“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经典案例”名单出炉,其中,武汉文旅名片“知音号”入选了“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经典案例”,全国仅十家入选,湖北唯一一家入选。
二
门票抢购一空、演出近两千场、被央视聚焦......“知音号”为何如此火爆?带着这个问题,橘洲君走进剧场。
——不是“观戏”而是“入戏”
“让我看看是谁被邀请来跳舞啦,噢是我!”登上“知音号”,来自长沙的陈女士开心地发了条朋友圈:“来武汉一定要体验一下‘知音号’呀,登船前就许愿‘希望今晚有人邀请我跳舞’,没想到真的圆梦啦!”
“入戏”从第一秒开始,从票厅和岗亭看到的第一个微笑开始,游客带着自己的故事,纷纷化身上船的旅人。《知音号》的全体演员与工作人员,不仅在服装、造型上力求逼真还原,同时在体态动作、语言语气上也进行了细致培训,毫不违和地融入场景,让人在登船之前就已经进入情境。
更重要的是“知音号”是在江面上,波涛起伏映照着心绪起伏,更加“入戏”。而轮船这种封闭交通工具,更是“入戏”的第二大招。目前,“Z世代”已经成为文旅消费的核心群体,他们追求多样、个性的体验消费,不仅要看到故事,还想要参与其中,沉浸式感受体验故事场景,甚至影响故事走向。
——一艘会“讲故事”的船
“知音号”堪称武汉最会讲故事的船,导演与表演团队创造了许多故事。由真实人物改编的“知音号”主厨陈忠义,讲述着那碗被誉为“天上天汤”的武汉牛肉汤背后的故事;理发师年长生与八姨太苏小莲,剪不断理还乱的姻缘;酒吧区的男主失忆,再遇女主后能否续前缘?
“知音号”不是由一个故事、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船上的每一位演员、每一件物品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哪怕他们每次的表演,只有几分钟,甚至几个场景,都有扎实的背景支撑。唯有这样,才能以真挚的人物情感打动观众。
借船借景借江水,“知音号”将行动、人情、面貌都勾连起来,讲述属于一个城市的故事。
——“漂移”的城市记忆博物馆
“这是一座活的博物馆!”多次观看演出的武汉市民张先生说,“‘知音号’上演员们的表演,让我看到了老武汉的缩影。”旧报亭、黄包车、老爷车,斑驳的木质廊桥地板,售卖着“知音号”特制复古小物的货亭,吆喝着汉味非遗产品的货郎……船上一件一物的摆设都在还原着最原汁原味的老汉口码头风貌,每一个场景背后都留存着城市记忆。
武汉傍水而生,追根溯源是一座凝聚了江河记忆的城市,水和船是最初生长记忆,是安身立命的所在。“与以往任何演艺形式不同,‘知音号’旨在打造两个博物馆”《知音号》导演樊跃表示,一个是大武汉的城市记忆,一个是人们心中久违的灵魂情感。踏上这艘满载故事的“知音号”,人们将融入其中,与表演者共同完成关于城市、人生与爱的碰撞,直击心灵。
三
放眼全国,橘洲君也曾登过珠江、黄浦江、以及开封御河的夜游轮船,此刻站在“知音号”甲板上,看着涛涛长江水,望着长沙的方向,不禁思考:作为大湖南北,同样是襟江带湖的长沙是否可以从“知音号”身上找到文旅发展的新启示?
——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
“这是地皮大王刘歆生,那是承建武汉大学的沈祝三,还有著名歌唱家周小燕……”武汉市民方女士说,每走入下一个场景,那些序幕中一闪而过的角色,将会在后续观演过程中呈现各自独立的小故事。她不禁感慨:“真的好细节呀!”
《知音号》不满足于“一招鲜吃遍天”,而是不断追求戏剧版本的2.0、3.0迭代。每隔半年,樊跃团队都对正剧进行调整维护,力求精益求精。同时,还特邀国家一级演员侯辛霞莅临指导,提升演员业务水平,不少演员都对汉剧有了新认识,“手指怎么摆、眼神往哪儿放,经过这次学习,我们发现在汉剧表演中都很有讲究,得按规矩来。”
——在“应变”中“求变”
“这已经是我‘二刷’‘知音号’啦!收获了与第一次去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来自荆门的杨女士说,“二刷”的时候发现除了公共舞台的大型表演,二层船舱的小剧场表演多达数十个,每次表演时间中能够观看的不过二三,想要全部观赏,一去再去才是更好的选择。
并且,对于参演此类互动式表演的演员来说,挑战和难度更大,每次面对不同的游客、场景,需要做出不同的反应。除了互动式表演,已经走过近7年知音号,也一直在尝试以更年轻、更多元的形式,给观众以新鲜感。比如精心打磨的互动剧本杀游戏;比如在轮船上举办漫展让游客体验一场“二次元”与潮玩的跨界集合;比如在这里举办一场独一无二的沉浸式婚礼……
——敢于“破界”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知音号》的表演,橘洲君认为,当属一个“破”字。首先是“打破”场景。以往的实景演出一般会固定在剧场内,而“知音号”更注重“内外兼修”,“在剧场内看完了几场表演,之后我就去了甲板上边听乐队演出,边欣赏江景。”这已经是武汉市民王女士N刷“知音号”了,她说:“最喜欢的就是在剧场里自由穿梭,我无论待在哪个场景都能获得想要的体验。”
其次是“打破”身份。“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愿意跟我走吗?”话语在橘洲君耳边响起,忽然发现自己也出现在故事演绎画面中。原来从登船的那一刻,橘洲君与角色和场景产生的每一次互动,都影响了故事的走向。谁言这是一场戏?游客也是戏中人。
最后是“打破”时空。“姑娘,快看,这些都是爷爷相册里的场景,今天见着实物了吧。”看着穿梭在身边的黄包车、报童以及老武汉的各式小物、汉味非遗产品,刘爷爷对一旁的孙女说。“知音号”在设计与装修风格上,完全仿造上世纪30年代的江上轮船,灯光、桌椅及上千种道具均是仿古造型和1:1实物还原。与此同时,游轮上设置的“城市记忆博物馆”陈列展品,是全球征集而来有近百年历史的武汉老物件。
武汉傍水而生,它是江河记忆的凝聚,水与船是它的由来,“知音号”更是造就了一座“复活”的时空交叠之所。
不知不觉,橘洲君的“知音号”夜游已到尾声,下船后恍如隔世,而思绪还在船上流连。不由地想起登船前NPC的那段独白:“你看,在这艘船上的人,不是每个都有人相送的。但依我看来,在这船上将会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情,才是顶有趣的。马上就要起航了,我倒要看看这趟旅程究竟会遇到什么。”
是呀,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当船身停靠在下一个目的地之前,看见什么样的风景都是一种惊喜。
编辑/刘丹 校读/欧艳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山水洲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