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下常新的“三下乡”,迎来了留学生身影

中流击水的橘洲君 山水洲城记
2024-12-10

 早安,长沙!请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这辣椒好漂亮,黄瓜清甜爽口!”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兰苑来到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的一处菜园,随手拿出手机记录下自己亲手摘下的果实,一边发出惊叹。同行的湖南中医药大学校友、南苏丹留学生盖瑞,则认真地记录着旅游、教育与农业融合的案例。

这是全国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三下乡”)的精彩一幕。从1997年至今,“三下乡”已经走过了27年。

去年暑假,橘洲君记录下了大学生下乡“潮”。“三下乡”常下常新,今年的“三下乡”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湖南农村City不City?”“好City啊!”

今年的“三下乡”活动中,一群外国友人成为活动队伍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平整的公路、别致的庭院、生机勃勃的田野、农旅特色产业……7月12日,来自摩洛哥、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的20名湖南中医药大学国际留学生来到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开启了他们的暑假“三下乡”之行。

留学生们第一站来到白箬铺镇光明村党群服务中心。“在这里可以一览现代农业大观园。”家住光明村的“00后”易凯也是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他用娴熟英语向留学生们推介自己的家乡,热情招呼大家品尝有机绿茶。

跟着乡村推介官的讲解,留学生们走进一个个庭院,进一步了解中国农村发展。“我们国家虽然经济不发达,但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南苏丹留学生盖瑞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兴趣浓厚,他认真记录着农村旅游、教育与农业融合的案例。

来自摩洛哥的李军与乡村创客们交流十分火热,彼此分享了国际视野下的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基础教育的思考。“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基础建设,这里的农村处处‘好City’!”李军说。“Let your light shine”来自巴基斯坦的星然结束了白箬铺的调研后,发了条朋友圈并附上了自己在白箬铺农村拍摄的照片。

外国留学生走在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的乡村大地上。图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

“感知中国、体会中国、了解中国,留学生们来中国留学就是希望认知更加全面的中国。”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鸿翔表示,学校鼓励留学生以实地参访、实景体验等形式了解中国,“希望留学生们用国际视角讲述中国乡村振兴的好故事。”

20名国际留学生还与白箬铺镇村民共同演绎了一台别具特色的“村歌会”。据悉,湖南中医药大学国际留学生“三下乡”活动为期两个月,主要是围绕学校建校90周年来开展,接下来还会继续走进湘潭、娄底等地农村进行实地探访,讲好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

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赋能乡村振兴,是今年“三下乡”的一大亮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服务团走出实验室,来到邵阳市邵阳县,对当地特色茶油产业和林菌循环种植模式展开深度调研,并利用专业知识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在塘坪村的大油茶园,油茶树下种着各种宝贝,像红松茸、黑木耳、迷迭香,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乡亲们一年四季都有作物收获,钱袋子也鼓了不少。但在深入调研中,博士服务团发现塘坪村的迷迭香废渣大多只用作饲料,似乎有些“浪费”。

“这些废渣能否进一步挖掘其经济潜力?”博士们大胆设想:能否通过特定的工艺提取迷迭香废渣中的抗氧化剂,用在食品保鲜和化妆品防腐等领域,或者将这些废渣用作生物质能源进行再利用。“我们还发现村里仍有不少土地没得到充分利用。当地可以打造一个更全面的油茶产业链,从严把筛选、检测关,到展示油茶新工艺的示范点,让油茶产业更上一层楼。”博士服务团提议引入多样的设备和技术,激发产业创新的火花。

长沙学院学子在宁乡道林果园了解收成情况。图片来源于长沙学院

长沙学院“数”说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宁乡市道林镇,通过走访当地种植合作社、农户和企业,调查搜集当地农业发展数据,并将运用数据建模等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水果收成如何?”“对比去年,各个渠道销售情况有哪些变化?”实践团分别来到尹垅葡萄园区、清丽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养蜂专业合作社、惠农综合服务中心烘干基地等地,搜集葡萄、黄桃等水果种植的生产投入、收成对比、产销协同等各方面情况和系列数据,了解当地合作社从精心种植果类到自主研发果类新品种的成长故事,感受农村农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同时,大学生们也利用实践机会,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事的辛苦。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今年雨水偏多导致水果收成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农民们拓宽销售渠道。”实践团成员曾喆介绍,接下来大家将对搜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建模,有针对性地为当地农户和合作社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同时,大学生们也将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等互联网销售方式传递给农民,以此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思政课”也成为今年“三下乡”的一大特点。

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大手牵小手”,“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深入文旅一线和乡村,将会画出怎样的理想信念同心圆?7月7日至15日,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同期举行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和“小小讲解员”夏令营活动,从“大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将其进行深度融合。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所高校的43名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40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活动。大学生们“以教代学”一对一地辅导小小讲解员,大家从刘少奇同志的生平业绩中学习党史国史,走进展厅向海内外的游客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除了结对学习,还展开了立志座谈。“就像树叶有着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特点和禀赋。同学们,一定要对自己有自信,发挥毅力和创造力印下自己生命的独特印迹。”在座谈会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学生程莎杉向小小讲解员们分享了自己从小精益求精,追求舞之“美”的故事。在她的讲述下,小小讲解员们用自己喜欢的植物叶片做出了别具一格的拓印。

大学生正与小小讲解员一对一辅导。图片来源于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作为革命圣地,如何上好一堂移动的思政课?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宣传教育部部长谢华说,首先要有文化自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刘少奇同志的光辉思想和卓越贡献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其次要创新内容与形式。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打破灌输式、填鸭式教育,开发了以“讲、唱、演”相结合的特色微党课,例如推出的双时空情境研学剧《真理之光》,该剧演员都由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干部职工担任,有文物修复师、园艺师、讲解员……大家怀着深情与使命,献上了一场充满深情的演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贴近学生。例如在这次“三下乡”活动中,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指导了大学生团队创作《刘少奇与新中国》思政课程,学生们结合自身院校特色自选命题。

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学子用视频拍摄、情景再现、跨时空对话等人民喜闻乐见的新媒介、新手段,刻画“修养楷模”刘少奇同志;湖南农业大学的学子用音乐串联课程,通过“一根扁担立志向”“两个文件惠农民”“三个问题明方向”“四个坚持圆梦想”讲述刘少奇同志在农业上“少时立志,一梦一生”的故事,“禾下乘凉梦”的盛世如愿缓缓铺陈在人们的面前……

年年都有“三下乡”,但年年都会不一样。橘洲君期待未来,“三下乡”学子们继续下出更多“很新的乡”。

记者/刘丹 张炎炎
编辑/尹玮 校读/肖应林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山水洲城记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山水洲城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