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纸媒?

龚鹏飞 山水洲城记
2024-12-10

 早安,长沙!请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11月7日,在第25个中国记者节到来前夕,人民网主办了一场主题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纸媒?”的精品报刊直播推介活动。

“我们确实应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有看报纸这样的慢动作,让生活沉淀一下”不少网友与现场嘉宾互动,一起探讨全媒体时代纸媒的独特价值。

《环球时报》执行副主编李剑在直播中谈道,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他选择纸媒最重要的理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他表示,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捧在手心上的纸媒,能够作为一种载体,给人一种心安的感觉,让人短时间脱离纷扰,实现精神上的“桃花源”状态。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党委委员朱志宇则认为,纸媒能给读者带来深度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内容制作流程完备,发布信息具有权威性,能够为读者提供对新闻事件更加真实、全面、可靠的认知。

青年作家张天翼提到,杂志是属于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沙发的静音阅读,是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和沉淀的,作者和读者都有更多思考时间。“相比于爽文爽剧是为了创造痛快淋漓的感受,杂志内容具有更多面向,更像是邀人离座共舞。

《文摘报》总编辑刘箴则关注到阅读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她表示,“读《文摘报》的孩子,胸中自有旷野”。

“报纸和太阳一样,它们共同的使命就是给人带来光明。”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这样说过。信息化时代,纸媒风光不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一些纸媒纷纷关门闭店,撤出历史舞台。但更多的纸媒屹立不倒,通过纸网融合,实现了纸媒的升级换代。不管是历史逻辑还是现实逻辑,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纸媒。

人们信任纸媒,既是一种理性,又是一种亲情。纸媒的重要性不可替代。

它闪耀着文化的光芒。纸媒是文化的产物,洛阳纸贵、一纸风行,是中国古代造纸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成果后的现实写照。中国进入20世纪,报业隆重崛起,在汹涌澎湃的历史波涛上独立潮头,从邵飘萍撰写的声讨檄文到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新闻稿,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文章到《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通讯,这些报纸文章,推动了一个时代的不断进步,展现着独有的文化魅力。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登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资料图片

它打开了回忆的窗口。纸媒兴盛的时代,充满了温暖和向往。当今很多作家记得在报纸副刊发表第一篇作品的激动情景;当今很多人都记得早晨上班的路上,在随处可见的报摊上,买一份报纸,边走边看,比嘴里咀嚼的油条还津津有味。那是纸媒的黄金时代。拿《中国青年报》来说,日发行量300多万份,大家跟“潘晓”一起,讨论人生的路到底是宽还是窄。谈到纸媒,很多人的回忆里都充满香气。对于大家来说,有的,通过报刊,见证了一段爱情的诞生;有的,通过报刊,鼓励了一生的拼搏……

它彰显了专业的力量。纸媒,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新闻态度,彰显了专业的力量。从新闻线索的搜集到稿件的撰写,再到编辑的审核和排版,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打磨和严格把关。纸媒关注社会热点、民生等领域,通过发表评论、社论等方式,引导公众思考,推动社会进步,很多的纸媒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风格和影响力。

从纸媒自身的运作来说,也是有其理想目标和实现路径的。

从权衡到权威。纸媒,作为传统媒体的中坚力量,其权威性的建立离不开对文字、内容、导向、影响力乃至审美趣味的精准权衡与深思熟虑。一个好的记者,在写一篇稿子的时候,他首先要权衡这篇稿子的导向性,如政治、经济、社会等,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客观、真实的新闻世界,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质、权威的新闻报道和意见观点,体现了认真地履行社会责任的担当。这种权衡的能力,使得纸媒在报道中能够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从而赢得读者的信任与尊重,形成影响深远的权威意见。在河南兰考县展览馆,至今还陈列着穆青等人撰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手稿,上面布满了各种各样的修改痕迹,大到整个段落的增删,小到标点符号的修改,正因为“字字句句都是血”,通讯才产生了穿越时空的精神交响。

图为新华社记者穆青当年修改的手稿清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图片来源:开封档案微信公众号

从深入到深度。纸媒以其独特的深入挖掘能力,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深度阅读体验,让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纸媒的深入挖掘,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的全面剖析和深度解读上,力求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为读者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信息,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影响。《光明日报》记者唐湘岳为采访新时代的“活雷锋”刘真茂,带着他曾干过摄影记者的老父亲和儿子,在宜章的大山里采访了几十天,儿子与刘真茂在山上就生活了整整一个月。正因为记者的深入挖掘,才有了读者的深度阅读体验,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了刘真茂不平凡的风采。

从传播到传承。纸媒的传播信息与传承价值是相辅相成的。传播信息是纸媒的基本功能,通过报道新闻、传递资讯,纸媒让公众了解世界的变化和动态。传承价值则是纸媒更深层次的作用,它通过记录历史、弘扬文化、传递价值观念,对社会文化进行积淀和传承。纸媒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弘扬着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人民日报》刊发的长篇通讯《向宇宙深处进发》,介绍了“天眼”科学家南仁东的事迹,向整个社会传递了一种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走向星辰大海的精神气象,从而也传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迈气概,点燃了无数读者的心。

今天我们的社会需要纸媒,我们的老百姓喜欢纸媒,我们绝不能对纸媒说再见。对待纸媒,我们应该有鲜明的态度。

相忘于江湖,是历史的短视。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注重速度和便捷。短视频、手机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我们享受着即时通信、在线阅读的便利,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进步。电子产品确实可以短平快地获取信息,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忽视了阅读报刊,在心理上将其视为过时的产物而不闻不问,大有相忘于江湖的味道。这是一种短视,是万万要不得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让我们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品味一份报纸或杂志。闻闻油墨香,感受那份智慧与思想之光。

相融于风口,是时代的趋势。在数字化时代,纸媒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技术,加强与移动终端无线网络的融合,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方式和更加个性化的内容选择,使文字、图像等多重介质在深度与广度上更优化整合,让传播方式呈现更鲜明的分享、互动和个性化的特征。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纸媒的电子版、精彩内容摘录或视频解读,吸引更多年轻读者的关注和参与。同时,纸媒还可以与数字化平台合作,推出在线阅读、付费订阅等服务,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和动力。

相知于朝暮,是心灵的呼唤。在这个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纸媒或许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对于那些热爱它的人来说,纸媒依然是他们心中不可替代的存在。在长沙县福临镇,有一位年逾古稀的“报痴”李坚强,读报、剪报成了他的日常,不出乡野却知天下事。他收藏了好几垛《长沙晚报》,齐整的每一垛,都有一个成年人高。长沙退休老人张忠孝,他把读了38年的《老年人》杂志精选文章剪贴成一个个本子,用一个小拖车送到了编辑部。他说,这些剪报资料是为了给广大青少年传递一份正能量。是的,纸媒就是这些老人的心灵知己,与他们一起度过了很多个朝朝暮暮。对于老人们来说,纸媒不仅是一种阅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时光共舞的优雅姿态。但愿老人们的这种情感,能影响到更多的人。


每天发生的事情,谁来告知?那些碎片化的信息,谁去求证?这是纸媒重拾荣光、重回消费者视野的坚定理由,所以,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纸媒。

作者/龚鹏飞

编辑/刘丹 校读/谈梁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山水洲城记 ▼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山水洲城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