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6-07


逝去的年味:遂昌小马埠村的板龙,还会有传承的手艺人吗


摘自 俺来也  文/叶禾


一面大锣在前开道,两排唢呐锣鼓鞭炮彻响,渐暗的天色里龙灯熠熠生辉,每经过一处村落小镇龙灯后跟着的人群便会多一些……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新路湾镇小马埠村,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的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舞龙活动,却好像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记忆里的模糊历史。


(游街中的长龙)

“一头猪一节灯,一头牛两节灯”


“一头猪一节灯,一头牛两节灯……”


每到年关,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新路湾镇的小马埠村,按照祖辈们的习俗,都会组织舞龙灯的活动。


小马埠龙灯用木板来固定灯节,因而称作“板龙”,也叫“凳板龙”,属于中国民间龙灯的一种,按当地习俗,牲畜往往决定家家户户出的龙灯节数,备好松木龙板、竺麻绳,然后由家族里的长辈教授年轻后生扎龙节。

龙灯制作就好像流水线一样,破篾、扎篾、铺骨、糊纸,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不然龙灯就会显得很粗糙。

年近八十的“老龙头”吴金彪这样说:“就拿看似最简单的破篾举例,每根细竹条粗细都要匀称,不然后期扎龙难度就会提升不少。”

而最为重要的龙头,则是用一根竹子的6根竹篾,绕来绕去编制出来的,竹篾绕完了,不加一寸,不减一分,龙头也就制成了。

除了扎龙节,龙身上的彩绘也十分重要。各式各样的涂料画笔在地上一字排开,画师需要随时更换颜料和画笔,但最难的还是画时的临场发挥,如何让龙爪、龙鳞、龙身栩栩如生。

(舞动中的龙节)


在小马埠人的记忆中,板龙更多的像是精致的画。

几个扎灯师傅,旁边跟着几个年轻学徒,以松树制长凳,一长凳为一节,长凳肩上,用老毛竹劈成的篾条扎成弓形,龙头龙尾则编成圆形作骨架,棉纸糊上去后绘以龙的图案。数百根蜡烛点起,通体火红,煞是好看。

等到舞龙那日,“龙头”会沐浴更衣,腰缠红布,为“龙”祭祀上香、点睛、起灯,然后接灯、踏村、朝庙。

全村人则事先在家的东南角点上蜡烛,摆上贡品,虔诚的祭拜“龙”。

而那龙则会从阡陌乡村一直走到城镇里去,途经每一处村庄,都会有村民站在田埂上遥望暗沉夜色里熠熠生辉的长龙,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里祈求来年的平安与喜乐。

(舞龙者手持写着吉祥如意的长杖在前为长龙开路)


逝去的老龙

然而随着岁月的更迭,村里会舞龙制龙的师傅年龄越来越大,而年轻人又忙于生计在外奔波,这条独具特色的“老龙”也抵不过岁月的蹉跎,被搁置在一遍,渐渐成为了人们记忆里的历史。

和那些渐渐被人忽略、遗忘、为了省时间而跳过的过年习俗一样,它们所组成的“年味”也在岁月的变幻里变成了稀薄的模糊记忆。

“这些老习俗的逝去,就好像是你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某种习惯一样,生活还是在照常继续,但你总会时不时地感觉到,好像缺少了什么。”我在与和我一样有幸在小时候见过舞龙的同辈聊到小马埠村的龙灯时,对方这样说。

一种风俗特色的流逝,对此感到遗憾,但却似乎什么也做不了。

(龙头)

还好2017年年初,村庄城镇里的人们又一次听到了熟悉的锣鼓鞭炮声,看到了那条夺目的长龙。

在年近八十的“老龙头”吴金彪的主力制作下,小马埠村的板龙终于再度现世。

“传承在,老龙在,人心就在。”这是当年族里长辈口耳相传的教诲。

在逐渐流逝的年味里,总还有人记住着并且坚持着一些什么。







2018年:新路湾镇小马埠村制作板龙迎新年:正月初五这条近200米巨龙就要舞动起来!(直接拖到5;30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53r7gw4i&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来源:遂昌电视台


大家喜欢看什么方面的内容呢

快快发到后台告诉小编哈~

推荐阅读


遂昌万事通

合作/推广/赛事/娱乐/活动

投稿邮箱:suichangbst@qq.com
小编微信号:574901110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发布顺风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