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第6-10课》微课视频辅导|教案

点蓝字关注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2021-08-08

电子课本







微课视频讲解


6.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àn) 数(shù)重(chóng)山 照我还(huá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学习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寂静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古代诗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写景

抒情

教学反思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习。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7.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歌曲欣赏:(课件播放)

春天是美好的,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好不好?同学们,听了这样动听的歌曲,欣赏着春天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景色,你们的心中是否有一种迫切的渴望,想要立即到春光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寻访春天的踪迹?当然,春天不仅是春游的好时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节。看,南宋诗人叶绍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诱惑,合上了诗书,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他如愿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为此写下的诗吧。(出示课件)(师板书题目——游园不值)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诗歌,解读诗题。

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解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叶绍翁,字嗣(sì)宗,号靖逸,南宋诗人。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用语新警,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诗作以《游园不值》《夜书所见》最为著名。

3.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思考:叶绍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游园访友,可是却“不值”,哪句诗让我们知道不值呢?(小扣柴扉久不开。)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1)重点理解“扣”的意思。(敲)

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2)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久久不开,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用诗句回答。(应怜屐齿印苍苔。)

(3)诗人的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爱惜苍苔?(怜)为什么用“印”不用“踩”?(进一步理解诗人对苍苔的爱惜。)

(4)体会诗人此时心情:怀抱着无限的期待去友人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主人却没有在家,不能得偿心愿,诗人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失落、失望)

2.学习后两句。

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却“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却让他眼前一亮。

(1)(生读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啊,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与“出”相对的是哪个字?(关)

想想诗人为什么用“关”?(讨论,交流)(“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来更显其生命力之旺盛。)

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2)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红杏,肯定长得非常(美丽)。

你喜欢这枝红杏吗?(喜欢)训练朗读。(读出喜欢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依然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扫兴→喜悦

想 满园春色

看 一枝红杏


教学反思

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一点在本课教学中做的还不到位。


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大体把握词意。

2.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3.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以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在母校学习、生活了六年,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毕业”和“分别”。“人生自古伤离别”,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要到来了,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说些什么呢?(生答)

师: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板书题目)“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诵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4.作者简介: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代词人。因所赋《清平乐》词而被罢职,遂自号“逐客”。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自由交流。

2.结合注释,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

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您回去。假如您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与春光同住。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2)这样美的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山清水秀、千山一碧)作者又是用什么修辞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画的?(比喻)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眉眼盈盈处。)

小结: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2)师小结上片:上片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师: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满怀着伤春之愁。)紧接着又送走的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再添了别恨,心情更加惆怅。)

(2)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有)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

(3)师小结下片:下片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能够和春天相聚。

4.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为什么要和春住?生汇报交流。

(2)师: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这种感情驱散了离别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课下注意搜集相关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词。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片:写景 依依惜别

下片:抒情 祝福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两点还是做得比较好的:第一,朗读到位,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第二,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初读本词之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讨论学习。


9.浣溪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写景 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 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10.清平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和怀念,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4.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百啭无人能解”黄鹂鸟仿佛知道春天踪迹似的发出婉转的歌声,可这歌声人们谁也听不懂。表达了词人的惋惜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这是一首惜春词,表达作者惜春之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都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无穷。作者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课下注意仔细体会,然后搜集整理能表现惜春这一主题的古诗词,和同学讨论交流,诵读。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 惜春(无行路)

唤春(归来住)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 解春(蔷薇开)

惜春(不复归)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如抓住这首词“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