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3届大梅沙论坛 | 叶翠微:办有良知的教育

2016-11-27 叶翠微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 点击上方“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关注我们


编者按:

第三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已于2016年11月5日顺利落幕,本届论坛有幸邀请了150余位在政、商、学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外演讲嘉宾与会,共举行了开幕式与主旨演讲,八场专题论坛,四场内部研讨会,两场对话,6000余人次听众现场聆听,百余名媒体朋友参与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成为全国在改革创新领域最有影响的高层次交流平台。

从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部分发言嘉宾的发言实录,包含视频、照片,全方位记录与回顾此次盛会,欢迎关注!


办有良知的教育

叶翠微



嘉宾简介:叶翠微,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杭州二中校长



现场视频实录-时长:21:3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f0349eolo8d


我是一个草根,在学校第一线,我想就学校一线面临的话题跟大家做一个汇报。大家知道,中国人都喜欢讲教育,只要讲教育,必然讲高考。这两年高考有一个热闹的话题——上海、浙江引爆了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这场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思考?这是我们一线的同志们关注的话题。


围绕这个话题,先跟大家分享浙江的高考方案大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1

 关于浙江新高考方案


新高考方案的特点:

浙江高考方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考试形态上来讲体现了一种选择——语文、数学全国统一命题,外语社会化考试考两次,另外还需要学生从学考到选考,共分两次。


其次,在考试科目的设计中,有一个很灵动的东西。原来考北大、清华,如果是文科类的考生必须考政史地,理科类的考生必须考理化生,而2017年的高考,孩子们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还有浙江的一门特殊学科技术,这七门功课中自选三门参加高考。并且整个分数的设计是750分。


再次,它的录取方式不是过去的依分选校、依校选专业,现在是首先选专业,然后再定位学校。这样就在孩子高中的学习,特别是选课的学习和大学的专业学习、以及未来的职场奋斗之间建立起一条绿色的通道。


这个概念里有一个核心的逻辑点,就是选择性的教育思想。所谓选择性的教育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小鬼当家”。你要考什么、你怎么去考,由你自己拿主意。另外,给高校有一个更大的回应,也就是说高校要招什么样的人。过去北大、清华可以录取到考分最高的学生,现在你要学数学考分最高肯定会选北大,但你要学医学不一定是北大,有可能是中山大学全国医学排位第一的专业等等。


目前出现的几个质疑:

这样一个逻辑在一线推进以后,目前也引发了一些议论。10月14日-16日,2017届的孩子参加了小高考,真正面对了实质性的选考和外语考试。考前也有学生、家长、老师对这新高考表示质疑。因为就学生而言,他们认为浙江考试方案里面,4月份、10月份两次集中性国家级的高考,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节奏,他们感到压力很大。同时,原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得不戛然而止。 


老师们也提出一个话题,有人认为这次改革是一场闹剧:给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惯有的教学秩序,也导致了一些投机行为的产生,加大了不合理竞争,损害高效招生的质量。


家长们也给了我们一个视角,这个考试的赋分是否公平?因为浙江2017年的高考,如果仅仅从统一高考录取考试,肯定会出现高分学生扎堆的现象。所以必须要配置三位一体的模式,即高考成绩占50%,学业水平成绩占10%,还有高校综合素质测试占40%。


当然,这些问题,在我看来,实质就是这次高考改革究竟是围绕考试转还是围绕育人转?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我们也进行了很多次高考模式的改革,从3+x到大文科、大理科到英语听力与笔试的结合,但是为什么每次这样的考试改革总受到诟病?因为我觉得从本质上讲,它还是围绕考试而考试。


我个人觉得这次高考的改革与我们前些年推进的课程改革,或者说育人模式的改革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连接,自然的连接应该围绕的是育人。如果说这次高考的改革核心指向是育人的话,它必然会引发中国教育的变革。


高考改革带来的变革:

第一,学生的私人定制。由小鬼当家,由小鬼走班选课,标志着我们对学生的统一设计、统一要求、统一定制开始走向了私人定制。孩子们七选三,为什么要选择这三门?能不能不选这三门?或者在选三门的过程中仍然要重视这七门?——这些都是由孩子们自己来做主。过去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被设计者,是成人思维流水线上的一个棋子,现在孩子们不再是温水中被煮的青蛙,而可以放出眼光,自己选择。所以我觉得私人定制时代的信号已经释放了,告诉我们学校要关注这样一场变革。


第二,教师的双市并存。坦率说,教师的职业配置过去都是计划经济模式,都是卖方市场行为的配置,只要是老师学校肯定会给你课上。但是在新高考的模式推进下,我们发现了一个变化,学生如果是自由走班、自由选课,必然要有一个配置——自由选师。一定要满足学生自由选师,这种情况下,很显然有的老师会在选课平台上被学生“秒杀”,也有的老师可能“滞销”,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必将进入买方市场。当然我觉得高考的推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两市并存,教师要面临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职业选择,可以形成一种共振,这种共振现象给年轻的老师提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你的职业素养如何、为人师表的口碑如何、育德树人的业绩如何,将是你取得“秒杀”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这样的核心竞争力,就有可能被“滞销”。实事求是讲,这些年中国基础教育在搞绩效工程,于学校而言基本上是一场新的“大锅饭”。我作为一个校长,走在校园里经常做这么一个动作——弯腰作揖——对老师们说,“行行好“,”帮帮忙。”而现在新高考以后,我可以这么走路了——昂首挺胸,因为现在老师有没有饭碗要靠校长,学生不选你,你只能找我校长。


第三,学校的自主创新。也就是说这场高考的改革设计,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统一配置、统一要求、统一考试、统一评价、统一录取这样的一个模式,它是多元多态的。多元多态以后,作为学校怎样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育人的乐趣,怎样使你的学生在学校从成功走向幸福?这就倒逼学校必须有一系列的创新。


2

学校的创新


(1)组织文化的创新--橡皮人问题。我觉得,因为中国持续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和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造校运动,以及我们所谓基本设备、设施的一种高配状态,可以说目前校园的物质形态,在历史上是最高点。但是伴随着这个最高点,我们也看到了另外一个情况——“橡皮人”的问题。“橡皮人”是作家王朔的一句戏语,指那些无痛、无痒、无爱、无恨、无所谓的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一个强大的应试教育气场把他hold住,致使他变得很木然。我们经常看到孩子的眼里已经更没有读书的志趣了。家长让孩子读书去,他的回答很简单“你拿试卷来。”在应试教育中,读书就是做题,做题就是读书。这样的情况应该怎样应对?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反思,我觉得学校应该回归到读书的根本。请在座的教师朋友们想想看,现在孩子们书包里面背的是什么?书包里面的份量越来越重,书越来越多,但是我想告诉大家,这是我们知识的“肯德基”,是知识的“垃圾”。



前不久我到浙江图书馆做了调查,中国人14岁到18岁、18岁到25岁,25岁到35岁,35岁到60岁,60岁到70岁,哪个年龄段借阅量最多?60到70岁。哪个年龄段借阅量最少?14到18岁!在我看来最应该读书的群体没有读书。当然,也有部分孩子大在阅读,读什么?《平凡的世界》、《天龙八部》。而同龄段美国学生读什么?《理想国》、《共产党宣言》、《伦理学》,所以我想,这是在告诉我们要解决“橡皮人”的问题,学校就要让孩子从上学刷题、应对考试的状态走向好读书、读好书的状态中去。


(2)内生机制的创新--动力源问题。怎么能让我们的老师自发地、兴致盎然地投身到教育的改革实践当中去。我觉得现在老师们很茫然,茫然的原因是国家没有制度设计。因为我们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现在没有体面的结构工资。即使像杭州二中这样的名校,我们高中老师的年收入不到十五万元。什么概念?如果想到西湖边买房子,仅仅是卫生间的一角。中国既然不缺钱,为什么我们老师缺钱呢?所以我觉得在这些问题上要变革。


(3)学习平台的创新--21世纪学习问题。基于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天文爱好等等需求,现在学习平台的建设注重的是硬件装备,但是我觉得一定要面对的是21世纪的学习,21世纪的学习有三个问题不容回避:第一,学习的一种价值取向,要服务于人、服务于自然。第二,学习的一种思维品质,要创新、要求异、要异想天开。第三,学习的一种回归,要回归到生活,要找到乐趣,不能茫然。


(4)质量保障的创新-比萨测试问题。我们用了新高考模式,怎样才能保障质量。前些年华东地区有意识地参加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行的国际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测试PISA(国际学术评价项目),某些教育主管部门就很高兴,感觉我们的数学、科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发达国家,因此觉得中国的基础教育是OK的。我不反对这个结论,但是要提出的问题是,这样一种测试仅仅只是一个点或者一个面的测试,绝对不是一个完整的素养、素质和情趣的测试。因此,我们在讲质量保障时,必须考虑到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这个传统的命题,在当下也成了一个创新。


讲到这儿,今年年初教育学院向哈佛大学提了一个报告,哈佛大学招了太多的高分学生,招到有很多证书能证明自己的才干、参加社会高端活动的特殊学生,可为什么哈佛大学的辍学率越来越高?我们认为大学招生要反思,学生眼里要有他人,更注意关注社会、关心社区、关爱他人。真正在家里做过家务、关注过家庭或者社区、成绩可以做重新定义。你托福考了110,我也是110,你在深圳,我是湖北欠发达地区,你考了三次我考了一次,考一次肯定优先。就是这样的逻辑。我们对孩子的质量保障应该必须回归到人,人是目的,“幸福是快乐老家“。


(5) 考试模式的创新--考教分离。我觉得这次高考的改革还仅仅只是停留在分数怎么来,录取怎么走、人怎么走这些问题上,还仅仅是考试的改革,并非完全的教育改革。中国的高中教育真正回归到国民教育的那一刻,就是考教分离的时候,教不止是为了考,而是培育完整的人。


作为一名校长,我愿意,也呼吁大家一起来办有良知的教育。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为作者在2016年11月5日第三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之《中国教育改革专题论坛》的演讲)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人审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专注改革创新,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智库。我们立足深圳,面向全国,放眼全球,致力于中国改革创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深圳乃至全国的改革创新,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咨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