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与乔布斯喜欢同一个女人|关于鲍勃·迪伦那些你还不知道的事儿……

2016-10-14 小当等你来☞☞ 当当


摘要:他是乔布斯唯一的终身偶像,是奥巴马的ipod上播放率最高的歌手, 他不羁、桀骜、穷极一生反主流,也是当今唯一一个同时揽获格莱美奖、奥斯卡奖、普利策奖、诺贝尔奖等世界不同领域最高奖项的“奇葩”。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为什么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意外,他也不需要诺贝尔奖证明什么,也许是诺贝尔奖更需要他。

视频:Bob Dylan1965年在英国现场演唱名曲《Blowin In The Wind》(《在风中飘荡》)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0163t3to4&width=500&height=375&auto=0北京时间10月13日19时,瑞典学院宣布201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鲍勃·迪伦(Bob Dylan)!他在1991年格莱美终身成就奖、2000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2001年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 、2008年普利策奖特别荣誉奖等。诺贝尔文学奖,他从1998年开始就被提名,18年后终于夺得此荣誉。

这也是史上第一个词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颁奖词为:“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鲍勃·迪伦(Bob Dylan)是美国唱作人、民谣歌手、诗人,他于1941出生于Robert Allen Zimmerman,1959岁开始音乐生涯,今年迪伦已经75岁了,是一名拥有50多张专辑,500多首音乐作品的音乐家,也是一流的诗人。

他的代表作有《blowing in the wind》《Like a Rolling Stone》等,你可能不知道他的歌曲,但你一定听过他的经典语录:

首张专辑《鲍勃·迪伦》封面

《时代变了》专辑封面

《重返61号公路》专辑封面

他在音乐、文学、科技圈被视为精神偶像:

1、音乐

鲍勃·迪伦于1941年5月24日出生在明尼苏达州的北方小镇希宾,他少年时期就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5岁就登台表演,最擅长演奏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没曾想长大之后的鲍勃在美国音乐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格莱美奖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道至今,鲍勃·迪伦已经在流行乐坛活跃了近五十多年。从首张专辑《Bob Dylan》1963年首获格莱美最佳民谣录音提名到10年后首次获得格莱美奖,迪伦音乐生涯中拿到过很多重要的奖项。

1963年,鲍勃-迪伦音乐生涯中的首张专辑《Bob Dylan》拿到了当年格莱美最佳民谣录音奖的提名,但最终并未获奖,这是鲍勃-迪伦12次格莱美提名当中唯一没有拿奖的一次。十年之后,他才第一次拿到格莱美奖,他参与的慈善现场专辑《The Concert For Bangladesh》获得了当年综合类“年度最佳专辑奖”。

1979年,迪伦依靠单曲《Gotta Serve Somebody》获得了最佳摇滚男歌手奖,这是他首次以个人名义获奖。1989年,作为超级乐团Traveling Wilburys成员的鲍勃·迪伦跟随乐队一起获得了当年格莱美“最佳摇滚组合奖”,这是迪伦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乐队成员的身份获奖。

鲍勃·迪伦最后一次染指格莱美是2006年,在这一届的格莱美奖中,他获得了“最佳当代民谣/美国专辑”(《Modern Times》)和“最佳摇滚歌手”两个奖项。1991年 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鲍勃·迪伦 摇滚影响最大的作曲家和标志性人物。

格莱美名人堂

格莱美名人堂于1973年创建,是格莱美奖设立的一个特别奖项,为了表彰“那些高质量或者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入围格莱美名人堂的作品必须发行已满25年以上。

从1994年至2006年,鲍勃·迪伦一共有三张专辑和三首单曲入围格莱美名人堂,三张专辑分别是1966年的《Blonde on Blonde》、1965年的《Highway 61 Revisited》和《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而三首获奖单曲分别是《Blowin' In The Wind》、《Like A Rolling Stone》和《Mr.Tambourine Man》。

摇滚名人堂

1988年,鲍勃·迪伦正式入主摇滚名人堂。此外,迪伦还有五首歌曲被选入了“定义摇滚乐的五百首歌曲”当中,这五首歌曲分别是1963年的《Blowin' in the Wind》、1963年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1965年的《Like a Rolling Stone》、《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和1975年的《Tangled Up in Blue》。

奥斯卡奖

2000年,鲍勃·迪伦依靠为电影《奇迹小子》(《Wonder Boys》)创作的原声歌曲《Things Have Changed》获得了当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金球奖

2001年,迪伦同样拿到了金球奖的“最佳原创歌曲奖”,获奖单曲同样是那首《Things Have Changed》。

在他面前,平时桀骜不驯的摇滚大腕们都秒变成粉丝。罗大佑家里的书架上竖着厚厚的《鲍勃迪伦歌词集》。郑钧说:鲍勃迪伦对他们喜欢摇滚乐的人来说,就像神一样。汪峰的专辑《信仰在风中飘扬》就是在向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致敬。朴树还给大家推荐过他的传记《像一块滚石》。

更加形象的注脚莫过于此前他被奥巴马总统颁发了总统自由勋章奖章,却握了个手就走了,留在一旁尴尬的奥巴马说,这就是鲍勃·迪伦吧……当然奥巴马曾说过自己的ipod上播放率最高的歌就是迪伦的,无疑也是一枚忠实的粉丝。

2、文学

鲍勃·迪伦虽然以音乐闻名世界,却是跨界型文学艺术家。他除了一生创作歌曲无数,同时也是作家,出版过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塔兰图拉》,自传《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回忆录》,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之一。同时,这部自传因为信手拈来的叙述方式而颇具文学性,会被提名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

《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回忆录》

鲍勃·迪伦原名罗伯特·齐默尔曼,他肯定自认为是诗人,这从他选了迪伦·托马斯的名字当自己的艺名便可看出。公开表彰他为重要诗人的,是二十世纪顶尖文学评论家克里斯托弗·里克斯(Christopher Ricks)。

早在1960年代,里克斯就在BBC的节目里指出了这一点。当时人普遍认为这是大学教授要刻意赶时髦,但随着时间推移,里克斯不离不弃地关注迪伦的创作,敬他为文坛的游吟诗人。

2004年里克斯发表了皇皇五百页的学术注释性专著《迪伦的原罪观》,将迪伦的歌词放到更广阔的神学和文学框架中探讨。里克斯坚持四十年来一以贯之的看法:迪伦的歌词已经进入了不朽的行列,与弥尔顿、济慈和丁尼生并列(里克斯对这几位大诗人都有权威的研究专著)。

里克斯对迪伦的无条件推崇可能促使了2004年圣安德鲁大学授予迪伦荣誉博士学位,也可能影响了2008年的普利策奖评选。说不定诺贝尔文学奖也指日可待。

而后于 2008 ,  传奇摇滚艺人鲍勃·迪伦(Bob Dylan)获普利策特别荣誉奖《旧金山纪事报》著名音乐评论人Joshua Kosman曾说:“我认为鲍勃·迪伦并不需要这个奖项,只是普利策奖需要鲍勃·迪伦。”

其实在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授予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之前,他曾于96年、06分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或许可以借用Joshua Kosman的话来回应如今的当选。

3、科技

谈到科技圈,一定绕不过的苹果的缔造者乔布斯,两位分别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乔布斯不仅视鲍勃·迪伦当做自己的偶像,对其的喜爱更推动了苹果的iPod这一个具有变革性的产品的诞生。

“早在 iPod 发布的时候,就有人问他为何苹果要做音乐播放器,乔布斯简单一句:‘我们热爱音乐,做自己热爱的事业总是很美好的。’ ” Eddy Cue 在颁奖典礼上回忆说道。

乔布斯曾说“迪伦的话可以触动我们心中的创造性思维。”“我有超过100个小时的磁带,包括他1965年和1966年巡回演出的每一场演唱会。”“我没有买大的扬声器,而是买了一副很棒的耳机,我会躺在床上听上好几个小时。”

苹果的iPod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变革性的产品,而它的产生,与乔布斯的音乐爱好息息相关,我们甚至可以猜想,是为了随时随地更方便的听鲍勃·迪伦的歌,才让乔布斯有了创造iPod的想法。而如果不是乔布斯对摇滚乐的痴狂,可能就没有后来苹果在音乐产业上的统治地位。

发明了iPod之后,乔布斯要求唱片公司必须支持“单曲购买”,他认为:我们不需要为了一张专辑里面不喜欢的歌曲买单。在此之前,唱片公司只卖专辑,即多首歌打包售卖。崇尚单曲模式,但乔布斯总是会购买并收藏鲍勃·迪伦的完整专辑。乔布斯的iPod中,收藏了12张迪伦的专辑,7张披头士的专辑,6张滚石乐队的专辑,以及琼·贝兹的4张专辑。


值得一提的小八卦是,乔布斯与当时的前女友分手,目的只是为了和琼·贝兹约会。而将鲍勃·迪伦视为偶像的乔布斯做出这种选择的缘由,竟是因为琼·贝兹曾是鲍勃的女朋友。


在1984年股东大会的开场白,乔布斯引用了鲍勃·迪伦一首歌曲的名字:《blowing in the wind》。同样是1984年,苹果历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产品Macintosh 的发布会上,鲍勃· 迪伦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是乔布斯的开场白。

乔布斯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之后,为唤醒迷茫的员工录制了苹果历史上最著名的“Think Different”(不同凡想)广告,画面有鲍勃·迪伦、甘地、爱因斯坦、马丁·路德·金等改变世界的人。

《Think Different》广告

鲍勃·迪伦、乔布斯分别在音乐界、科技圈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无疑是“自由、反叛、反传统”嬉皮士精神。乔布斯一生,到临终前都以追星族的身份承认的偶像,只有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被金斯堡称为“最棒的诗人”,一个真正的老炮。

这么多年,他一直很酷。

21岁的时候,他唱《随风而逝》,连续问了12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人要经过多少修途,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山要屹立多少年,才会溶入大海?

人要经过多少次昂首,才能面对苍天?”

那时候的他,让民谣有了另一种味道。

第二年,他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的民权游行中唱了这首歌,从此这首歌被称为民权运动的国歌。也是在那次游行中,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

后来他又写了反战歌曲《暴雨将至》,当时正是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的前夕,他在歌词中写到“我曾在12座多雾的大山间跌撞,我曾在6条歪斜的公路上踉跄,我曾步入7座悲伤森林,我曾面对连绵的死亡之海,我曾在坟场里走了一万英里,啊暴雨啊暴雨,暴雨要将至”

在之后的很长时间,他的音乐都被贴上了“政治”的标签,不过他并不喜欢被别人称为“政治仆人”。1963年12月,他获得人道主义奖,领奖的时候,他表明自己的立场:“我的世界,不分什么黑白人种,也不分左党右派”。

台下坐满了左翼,一片愕然。

1964年,他在纽约碰到了正当红的列侬,两个人聊了很久。列侬因为他的一句“你的歌词太苍白”而重视创作,迪伦也受列侬影响,买了一把电吉他。第二年,他发行了第一张摇滚专辑《席卷而归》,效果很好,是他第一张销量过百万的唱片。

不过在这之前,他是民谣歌手,所以当他弹起电吉他高唱摇滚时,他被很大一部分人称为“民谣叛徒”。

结果可想而知,who cares,第二年他又发行了《美女如云》,彻底成为摇滚歌手。

即便1966年在伦敦皇家艾伯特大厅演出时全场嘘声,他也只是面不改色的对自己的乐队吼一句:TMD音乐声再大一点。

后来,他“死了”。

1966年,他发生车祸,摩托车和他同时被抛向空中。之后一年多的时间他杳无音讯,所有人得到的信号都是“他死了”。

直到1975年,车祸之后他在地下音乐室录制的音乐发行,他又重新回归视线。

不同的是,他成为了基督徒,而且还发行了3张福音专辑。可是在歌迷心里,放荡不羁的摇滚乐手怎么可以皈依?于是又一次被歌迷群嘲。之后他一直创作,1991年,他还去格莱美领了一个终身成就奖。

最近一次是去年他受邀参加白宫音乐会,全程下来,他不参加排练,不和总统合影,唱完就离开,全程不接受采访。即使在这之前奥巴马说,他听最多的歌就是鲍勃·迪伦。

2010年2月10日,奥巴马在白宫举行纪念美国人权运动音乐会,鲍勃·迪伦献唱《时代变了》。

他的大半生,就像他在演唱会的开场白一样“先生们女士们,让我们一起欢迎摇滚乐的桂冠诗人,60年代亚文化梦想的代言人。他在70年代化过一脸浓妆,而后在药物滥用的迷雾中销声匿迹。接着他重现人间,信了耶稣。80年代末期,他被当成过气角色一笔勾销,却又忽然改弦易辙,在90年代末开始推出他毕生最强的若干作品——先生女士们,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艺人,鲍勃·迪伦!”

而这段话,其实是来自2002年别人对他‘糟糕半辈子’的点评。

结果可想而知,who cares。

鲍勃·迪伦和中国人有什么关系?

虽然在美国,鲍勃·迪伦家喻户晓,但由于历史巨大的时间差,对于中国人而言他是陌生的,同样陌生的还有他所开启的那种思维方式。

最初他是文字中的那位只能靠想象的六十年代革命尤物

1965年1月22日,鲍勃·迪伦在纽约。

在大陆,迪伦最早是以文字而不是音乐的方式出现的,就是那两部大名鼎鼎的启蒙大作——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和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可敬的老翻译家们刚从“文革”噩梦中醒来,压根不知摇滚乐为何物,以为是一种舞蹈,《光荣与梦想》活活把 Rock&Roll译成“摇滚舞”,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公安局印的以整治风化为目的的小册子还把迪斯科解释为“一种资产阶级舞蹈”,又称“扭屁股舞”。《伊甸园之门》有整整一章专讲迪伦,看得嗷嗷待哺的中国青年干着急,听不到歌,只能加倍把他想象成一个一九六十年代革命尤物。

之后他是英语听力中的《答案在空中飘扬》

终于听到而不仅仅是读到迪伦,要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通过英语教材有声读物听到那首被翻译为《答案在空中飘扬》的《Blowin’ in the Wind》,迪伦在中国的最初乃至最大的贡献,是通过这首他二十五岁之后就差不多不再唱的成名作普及了英语,并且普及了这个后来臭了满大街的中译句式—— 直到前年汪峰还把专辑命名为《信仰在空中飘扬》。迪伦真正较为全面的传播要等到打口时代来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整部摇滚史突然在中国年轻人面前决堤,但是市面上的迪伦绝大部分是他八十年代的专辑,那是他质量比较差的。来到网络时代的来临,当年轻人可以轻易在网络上听到这个美国老头几十年前的成名曲时,迪伦真正为中国的年轻人所了解。ta

现在他是在北京工体开唱嗓子沙哑至极的70岁美国老古董

2011年4月6日,70岁的鲍勃·迪伦在北京工体开唱,这时他的嗓子更破了。

“迪伦的演出跟我想象的差不多,严格地说比我想象的要极端,鬼哭狼嚎,不说谢谢,不苛求掌声,充分体现了一个卓越诗人的尊严。他让我睡了四觉,他成功了!如果不是这样我会有些失望。”音乐人左小祖咒看过迪伦演唱会后如此评价。这场演出中,他没有唱那首著名的《答案在风中飘》,选择了很多后来的曲目。而《像一块滚石》这种老歌他也重新编曲,面目全非。此外,七十岁的迪伦由于抽烟过度,嗓子比年轻时要沙哑一百倍。即便如此,4月6日的工体还是座无虚席。张晓舟评价道:我毫不怀疑迪伦在北京工体和上海大舞台会爆棚,即使从不听迪伦的人也会哭着喊着要去“见证传奇”,资深乐迷即使对迪伦没多大感觉,也会想着去了个心愿。


他还是一位画家

他不仅是摇滚歌手、民谣歌手、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还是一位画家。很多年来,迪伦绘画艺术的这一面一直不为外人所知。画面中展现了基本的力度和功力——他的一些聪明才智确实在画布上闪光了。  

客观点说:他的画作并不是大师手笔,要不是他那么有名,我们根本不会去关注这些画。但是,他看起来确实非常严肃地在对待自己的艺术。

很多年来,迪伦绘画艺术的这一面一直不为外人所知,直到几年前,他以一个业余画家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不过,从这些画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素描和观察上花过很多时间和精力。

同样的,绘画的主题上——对于种族、政治和蓝调的刻画——也很好地诠释了迪伦歌声中那个强有力的想象中的美国。关于他的视觉艺术,没有什么可难为情的。相反,它丰富了他的成就,成为他创造奇迹的又一个佐证。

中国摇滚已经不再“一无所有”

今年是中国摇滚30周年,白岩松认为,现在的中国摇滚已经不再“一无所有”。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摇滚走进中国与这个人类主题步履一致。那时崔健穿着长短不一的裤子在台上唱“一无所有”,30年后中国摇滚已经不再“一无所有”。之后中国摇滚经历了种种变化,摇滚乐开始慢慢有了市场。同时,当它走进文化大家庭时,它开始约束自己,也有更大动力做得更好,更可能变成一种健康的东西。白岩松认为,对于一个事物,当你把它当敌人时,它真的是敌人。可是当你把它当朋友时,它就真的成了朋友。是

白岩松认为,鲍勃·迪伦是丈量中国与世界距离的符号。之前很多人等迪伦过来,等待的过程很纠结。可是当他真的来了,发现也就那么回事儿。为什么非要等鲍勃·迪伦?因为他是一个符号,一个标志,是众多乐迷没法绕过的部分。《答案在风中飘》是半个世纪前的歌,在当时这是一首反叛歌曲,可在今天听起来却很励志,世界已经变了很多。虽然之前很多中国年轻人在学英语时听过他,但后来才知道这是鲍勃·迪伦唱的。这次演唱会是一次补课,补中国过去落在世界后面的那些课,只有补了这堂课,中国文化才可以继续向前,中国也才可能真正跟上世界的脚步。

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鲍勃·迪伦,我们错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传奇,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一个时代。

最后一句】

村上春树,第八次陪跑了。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进入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活动主题页面


入群须知

若想和全国各地的当友谈天说地聊人生,参加当当举办的各项线上线下活动,可以添加小当微信:ROMMILY(ps:直接复制此字母添加“+”小当好友哦),拉您进群。群内禁止一切营销广告,非诚勿扰!


我们这里有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目前根据当友的兴趣组建的群有:当当综合群 、历史群、亲子群、情感群、经济群、科技群、哲学群、文学群、心理群,影视音乐群,添加小当微信时请注明您所要进入的群,否则不予进群
版权声明:本文综合整理自新浪、腾讯、人民网、《南都周刊》、凤凰网、百度百科、凤凰艺术、钛媒体等。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当友转发留言!其他平台刊载本文章请及时联系本平台,否则视为侵权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