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

2016-12-09 小当等你来☞☞ 当当


<3万种童书,4.9折封顶,请移步文末【阅读原文】参与>

一位妈妈向我慨叹: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也够烦的……我追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怎样不累呢?


而大多数的家长呢,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妈妈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这个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


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试读购取

《唤醒半睡的自己——父母自我成长心灵使用手册》

全国十佳心理教师吴文君重磅新作,国际NLP大师李中莹倾情作序推荐。清醒的人生才有爱的价值和力量,只有自己醒了,有爱的家庭才不是一个梦!父母自我成长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书中摘录:给新生命多一点信任

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命之火,都可以活下去,活得更好!小生命披荆斩棘地来到世界,具备了所有生存需要的能量,我们要做的就是欣赏他、陪伴他。

不管我们是否准备好,当孕育生命时,我们已经开始了一段独特的生命历程。从孕育到诞生、长大,新生命的到来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已经延续,意味着我们开始了跟父母告别,将父母给予的生命传下去的路程。

养育生命,是对父母和祖先的报答,也是学习陪伴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孕育生命,是对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最大的尊重和回报,是体验父母照顾我们的过程,也是实现我们自我成长的过程。

孕育孩子并不等于我们已经会做父母。我们这时只是生理上的父母,心理上是否已经长大成熟,是否做好准备用成人的心态去陪伴孩子,是否懂得孩子成长的规律,都还是未知数。父母生孩子似乎从来都是水到渠成、天经地义的,但实际上孕育、培养、陪伴一个生命,是父母非常重要的体验过程,需要父母们进行全面的学习。

调查显示,中国夫妻上过婚姻课程才结婚的比例为零。懂得教育孩子的所有过程才做父母的中国父母占比不到60%。几乎所有父母都是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工作,承担了孩子的养育过程。这其中年轻父母的困惑、迷茫、无奈和彷徨,已经成为社会普遍性的困惑。父母痛苦地呼唤,孩子也痛苦地呻吟。当年鲁迅先生 50 30576 50 15289 0 0 3511 0 0:00:08 0:00:04 0:00:04 3512下“救救孩子”的呼唤,今天仍震撼人心。

孩子出生前父母欠的课总要在孩子成长时补上。孩子每次制造的挑战和麻烦都是在推动父母不断学习和成长。学习处理跟配偶的关系,学习从共存到分离到放手,让一个新生命完成自主探索;学习重新梳理和整合自己与父辈的关系,并在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中充分释放;学习检点自己的言行,为社会增添更多力量,给孩子做出示范和榜样。

生孩子是传递生命和爱的事情,陪伴、养育孩子就是与生命共同体验、共同经历的过程。虽不是惊心动魄,却也是千变万化、精彩纷呈的。

每一个妈妈都对自己的怀孕过程有深入骨髓的记忆。一旦知道一个生命孕育在自己体内时,很多妈妈就开始了小心翼翼、心怀担忧和恐惧的孕育过程。小心翼翼是害怕自己不小心会让那个刚刚成形的弱小种子受伤害,担忧和恐惧则是害怕孩子不健康。父母们提心吊胆地经历着十月怀胎的整个过程。随着分娩日期临近,他们的愿望则变得越来越简单,不再在乎丑俊、胖瘦、黑白、高矮,只要宝贝是健康的就好。


往期精彩回顾

见过世面的孩子,什么样?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将来会加倍让你偿还

哈佛76年研究结果:只要遇到真爱,人生繁盛的几率就会显著提升

点击【阅读原文】试读购取《唤醒半睡的自己——父母自我成长心灵使用手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