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的乳房:心理健康的第一块基石

2017-05-02 武志红 当当

 妈妈,是孩子生命中第一重要的人 

  

这是我们通常的看法,也是我比较信服的客体关系理论的看法。依照经典的客体关系理论,正常的养育环境下,对于一个3岁前的孩子而言,甚至爸爸都似乎不存在,妈妈是唯一重要的。


不过,对于仅几个月大的婴儿而言,他还没能力意识到妈妈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妈妈的乳房,这不仅是他的生存需要,也是他情感的寄托


如果最幼小的婴儿与妈妈的乳房建立了一个大有问题的关系,这会对他的心理有不可思议的致命影响。



  

例如,一些女子从十几岁开始与食物过不去。她们会吃很多东西,但很奇怪的是,她们却瘦骨嶙峋。

  

最典型的是一些明星人物,譬如贝克汉姆的老婆维多利亚,瘦到了可怕的分上,而一些著名模特和好莱坞的明星,甚至干脆“瘦”死。

  

瘦到如此可怕的分上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吃得很少,而有相当一部分女子的方式是先吃再吐。

  

吃的时候,她们不仅要填饱肚子,还会一直填到食道里,甚至嗓子眼里,但接下来,她们会找一个僻静的、只有她一个人的场所,再把这些食物吐出来。一开始想吐就能吐,接下来就需要用一些特殊的办法,譬如抠嗓子眼,甚至吃一些药物,或者她们发明的独特办法。总之,要把吃的东西都赶出去,最后甚至连胃液都要吐出来。

  

这被称为进食障碍,看起来,是一种应该很容易治的心理疾病。因为不就是吃饱了撑的吗!所以有些人会认为,给她们一些教育,让她们少吃不吐就可以矫治好了。

  

但是,这是最难治的心理疾病之一。


– 婴儿吐奶或是在表达愤怒 

  

原因就在于,这种心理疾病可以追溯的源头太早,即问题最初发生时,当事人的年龄太小,而这种问题的产生可能就发生在当事人还只是不到三个月大的孩子时。

  

那时,孩子的新陈代谢很快,再加上其他原因,他要频繁的吃奶,这是他最重要的需求。然而,一些妈妈或养育者不理会孩子的实际需要,而是按照自己设想的节奏来喂孩子,结果令孩子经常处于可怕的饥饿状态,并最终导致孩子出现一种特殊的吃奶方式:有机会吃奶的时候,像吸血鬼一样狂吃,但吃完了,会吐出大量的奶汁。



  

多数孩子都有过程度不一的吐奶的现象,这没问题,但如果孩子明显有主动频繁吐奶且吐奶量比较大的情况,那很可能就是在表达对乳房的愤怒:我是离不开你,但为什么在我需要的时候你不来,我恨你。

  

由此,可以看出,是成年的女子和食物的关系出了问题,但其根源却是她们“内在的婴儿”和妈妈的乳房的关系出了问题,她们成年时的病态表现只是婴儿时与妈妈乳房的关系的投射而已。

  

心理治疗的一个普遍道理是,能用语言表达感受的问题,就比较好治,而越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问题,就越难治。然而,一个3个月大的孩子,是没有语言能力的,所以那时的体会他难在成年后用语言来表达,甚至都很难体会到当时的感受,这都给治疗增加了难度。


– 奇特心病或源自粗暴哺乳 

  

我还发现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密集物品恐怖症”。自称患有这种病症的人一开始说,他们一看“密集物品”就会感觉到痛苦,但后来我发现他们其实害怕的密集物品都是圆的,并且很有趣的是,“有颜色的不可怕,同一种颜色才可怕;标准的圆形也不如近似圆形可怕。”

  

除了恐惧外,他们还会产生破坏冲动,“看到密集的东西就想要破坏它,看到气泡就想让它破灭,看到水泡就想抓破它……”



  

到了关于这一恐怖症的论坛,我发现,患有这一恐怖症的人最害怕的图片叫做“莲蓬乳”和“空手指”,即乳房的乳头周围像莲蓬一样,而打开莲蓬,里面会有蠕动的虫子。至于“空手指”,顾名思义,即中间空空的手指。

  

我想,这两张“最恐怖的图片”显示了所谓的“密集物品恐怖症”的心理实质:坏乳房”伤害过他们,哺乳期乳房的乳头周围也略呈莲蓬状,而他们对“莲蓬乳”中蠕动的虫子的恶心感也源自他们潜意识深处对“坏乳房”所带来的恶心感

  

为什么会导致这一结果呢?据我所知,一些妈妈的喂奶方式是很粗暴的,她们会带着很不耐烦的情绪把乳房硬塞到婴儿嘴中,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总之让孩子对乳房形成了一种爱恨交集的情感。

  

但是,不管怎么恨乳房,婴儿都离不开它。所以,婴儿会使用分裂的心理机制,意识上认为真实的乳房是“好乳房”,而将对“坏乳房”的惧怕、愤怒和恶心感压抑到潜意识中去。等长大后,他们似乎意识不到自己对乳房的那些负面情绪了,但却把它们投射到和乳房类似的事物上,譬如“莲蓬乳”,而“有颜色的不可怕,同一种颜色才可怕;标准的圆形也不如近似圆形可怕”也很容易联想到乳房上。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一些连环杀手的变态方式上找到答案。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美女连环杀手”泰德·邦迪,会专门把他杀死的女子的乳头咬下来。这种变态行为在国内的一些连环杀手的身上也可以看到。

  

这是最病态的表达了。

长按下方二维码试读购取

武志红《只想和你过好这一生》

生于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遇到什么样的父母,是一个人的命运。认识你的家庭,破解你的命运形成之奥秘,掌控你的人生。 ——武志红

书中精彩语录

 “好人”的爱:你的奉献也会伤人

 

以前人们找对象时,常有一种说法:只要他人好就行了。武志红说,好人的爱也会伤人,如果他们的“好”是因为缺乏爱或者爱上幻觉。


童年极度缺爱的女人,普遍想逃离心中的无助感,而逃离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表现得非常强势:我什么时候都行,我什么时候都厉害!一方面,她们展现出了强大的能量;另一方面,她们不能接受别人的无能,对别人缺乏耐心。

“松子的一生”——性格的悲剧决定悲剧的人生。缺爱的童年造就扭曲的灵魂。


最关键的是,无能、弱势的人会唤醒她们内心深藏的无助感。一旦恋爱,她们心中驻扎的那个无助的孩子,就会冒出来伤人。


伤人的时候,她们往往是以“好人”的姿态出现的。她们会表现得非常谦虚,甚至到谦卑的程度。能从渴望爱的小女孩,摇身一变成为超级照顾者,是“好女儿”“好妻子”“好儿媳”。


她不仅搞定自己的事情、伴侣的事情,还包括伴侣家人的事情、伴侣朋友的事情。她不会直接攻击伴侣,却无时无刻都会给对方营造一种感觉:我是好人,你是坏人;我什么都行,你什么都不行。

最典型的例子是《渴望》里的刘慧芳。她经常把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甚至比当事人还操心,经常把自己弄成受害者的样子,仿佛一朵楚楚可怜的小白花。所有人都觉得刘慧芳好,唯有丈夫无法忍受她,感到痛苦和窝囊,经常跟她吵架,最后顶住舆论的压力,跟她离婚。


现实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女性来访者,就是一个典型的“好人”。她从小被父母忽视,在家里没有地位。为了赢得父母的关爱,她努力做一个“好女儿”,源源不断地付出自己的爱。


结婚前,她给父母买了一套150平方米的大房子,自己却租住在一个只有28平方米的又黑又小的屋子里。

张幼仪与徐志摩

结婚后,她把丈夫和公婆照顾得无微不至,毫无保留地奉献。公婆生病了,她照顾得比丈夫、小姑子更加细心体贴,赢得公婆的交口称赞。


但是她和丈夫的感情极其恶劣,丈夫非但不感激她的付出,反而觉得她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后来,即使她成为事业有成的女强人,可是父母依旧忽视她,认为她根本就不需要任何帮助。但她是如此渴望爱,可无论是父母还是丈夫,都习惯了她的付出,不肯给她爱。


还有一种“好人”,是爱上自己幻觉的人。这种“好人”对爱人无怨无悔地付出,媲美情痴、情圣,能够赢得外人的一致称赞。但因为他们的爱是虚幻的,所以接受的一方非但不会感到幸福,还会被深深地伤害。

徐志摩就是这样的“好人”。徐志摩把林徽因看成一个关于爱、美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是一个女神。从根本上说,徐志摩爱的不是林徽因,而是自己的幻觉,他并不了解真实的林徽因是个什么样子。


所以尽管徐志摩对林徽因非常好,甚至为林徽因离婚,林徽因还是不肯接受他。


后来,徐志摩又爱上陆小曼,哪怕陆小曼跟别的男人躺在一张床上,他都能够接受,好得像个圣人。可是,陆小曼感受不到徐志摩的爱,因为他爱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幻想中的陆小曼。


所以她很痛苦,拼命地折腾徐志摩。当徐志摩执意做一个“好人”时,陆小曼只有做一个“恶人”,去撕掉他的伪装……更多内容请移步书中查看

往期精彩回顾

你可千万别像你爸啊

你穷养了自己,就根本富养不了孩子

哈佛校长:为什么每年我都带孩子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点击【阅读原文】教育图书满200减1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