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高人 | 王一楠:专注审美与社会形态的建筑设计师

ACEEers 浙大工高班ACEE 2022-07-03


“浙江大学工程教育高级班,简称工高班(ACEE)(工高班介绍),是隶属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辅修性质的特色实验班级,创建于1994年,由竺可桢学院实施管理。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交叉复合型领导人才。每年选拔40人,采取辅修模式培养”

25年来

国内,海外

工高人的足迹遍布全球

世界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本次“工高班25周年人物特辑”

我们将走近

一位

专注审美与社会形态

的建筑师

王一楠

  王一楠学长,浙江大学09级工高班成员,本科为建筑专业的他,毕业后在哈佛大学继续深入学习建筑和城市设计,且研究生最后一学期的设计拿到了专业唯一的毕业设计奖,并收入到哈佛设计学院的年鉴中。毕业后在波士顿工作,后转到纽约工作。

  面对并热爱建筑这个交叉而综合的领域,王一楠学长始终专注审美与社会形态,踏实积累,追求建筑对人、对社会的意义。

 (编者强推!学长的建筑设计作品见“阅读原文”)


求学路上

理科与建筑的抉择

  “一个人有两个迥然不同的兴趣爱好”,王一楠学长说自己小时候喜欢画画,奥数也学的很好,高中还是偏理科的方向走。到了浙大以后,发现一些微观的东西到了另外一个量级上就不是很感兴趣。学长内心也保持着对美的追求,比如坚持摄影和画画,在这样的状态下,比较喜欢建筑这样较为综合的方向。“小时候就什么都想做,长大以后就会有一个确切的知道自己喜欢的方向。”


  于是,大一工科试验班的学长在大二转入建筑。学长坦言,五年总共学习了250个学分,倒也没有觉得很忙。最后两年的申请,时间主要花在设计课上。毕业设计的作品集,一般学生需要一个学期,学长只用了两周成功完成。“是在平安夜晚上打印的纸质稿递交给普林斯顿大学。”后来在哈佛大学的两年学习,跟着导师完成项目的设计,虽然是偏学术的设计,实践性也很强,有点类似社会实践。四个学期总共四个设计,加上其他的建筑课程,有两个设计收录到哈佛的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年鉴,最后一个学期设计还拿到了专业唯一的毕业设计奖。


  本科期间虽然转变了专业,理工的工高课程对学长来说仍然魅力不减,尤其是有些课上做产品设计。记得当时做了一个用GPS定位和大数据联系起来的产品,构想类似于早期的暴力AR,能通过对一个建筑拍照了解到内部的商铺介绍。“这些课程能有很好的想法拓展,大部分也都拿到了满绩。”

职业理解

三组道路的对比

  建筑这个职业于我们还很陌生,王一楠学长也热情地分享了他对这条职业道路的理解。学长认为狭义说来,这个职业的天花板比较低,更多看个人的人际关系和自信程度。后台的工作最多到项目主管的状态,和一些建筑的电气、机械和排水等施工打交道,管理项目进度,分派人员的工作。而在偏设计的前台,其实也没有偏白人至上的偏见,更多需要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拓展人脉关系。别人觉得你好,就会和你持续地合作下去。


  再谈拓展事务所,同样有两个方向,以龟兔赛跑作比。兔子早期花很多时间做没有意义的项目或竞赛。最初可能拿不到钱,直到有一天你投标中了大项目,就变成了一个明星事务所,有更多钱和名气。得奖,尤其是大奖,对于一个事务所或者是设计师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设计师自己不会想要为了得奖而做设计,这样就会本末倒置。


  另外一种乌龟,不做竞赛,从比较接地气的活一点点开始经营,比如一个小住宅或者小别墅。做完了以后慢慢经营自己的圈子,从朋友相互介绍,到小楼房到公寓最后到大厦。学长偏向这种方式,没有像竞赛那种不知道哪天才能发光的漫长的迷茫。当然两种方向,各有利弊。


  更进一步,学长谈了建筑领域中两个比较偏激的方向。一个是学术的,追求建筑背后的东西,比如建筑怎样映射一个城市的方向,一个人类文明的价值观。另一个方向是更直观看到的结果,比如更加经济地完成目标,或者怎么留住甲方。这两个方向都是相互促进的。



建筑思考

审美与社会的关注

  无论是建筑学还是其它,无论是审美还是技艺,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学长本科会在论坛上看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几年下来能看到很多的不同的设计。回想起来,本科五年是从没有入门的态度去看,用敬仰的心态看待大师的设计,还没有办法分辨什么是好的。到了研究生,就会得到更多的信息和讨论,就有工高班的感觉。这个时候,就能理解建筑本身的不同语言,返回去看当年的建筑设计就有不同的见解。到了工作的时候,就能够分辨自己对于这个设计中喜欢的点和不喜欢的点。这样就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到某天就能够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什么。


  “建筑更好的不是墙要几英尺厚,而是建筑怎么改变一个人,从一个人开始,改变一个社会对生活方式的追求。” 比如带有围墙的小区,会给人比较尊贵的社区设施的感觉。而国外,认为这样会限制社区设施的使用者范围,带有一定经济地位的不公平性。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建筑设计会对社会生活有促进作用。反过来说,不同的建筑形态,承载的社会形态不一样。


  从学术与实践中理解社会共识。学术上,我们不会让国家限制我们的想法。比如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国家使用中国文化,也可以用当地元素因地制宜。于学长而言,对于什么是美的追求,需要中国土生土长的积累,从大方向认识设计,也是他的一条设计思路。

 对于更加真实的设计,主要是从老板和公司主创已经积累的设计入手。学长在波士顿和纽约,更多学习到当地的设计。例如在条款下去理解和转换成三维的体量,通过艺术设计与数学计算,从资本主义核心上做到利益最大化。





建筑更好的不是墙要几英尺厚,而是建筑怎么改变一个人。从一个人开始,改变一个社会对生活方式的追求。

——王一楠



THE END


传承,出新

工程教育高级班



文案 | 傅心怡

排版 | 严子涵

采访 |  王玥 傅心怡

更多精彩请关注浙大工高班ACE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