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丨波兰最伟大的电影导演离世,这世上又少了一位电影大师

2016-10-10 拍电影网 导演帮
烹小鲜让娱乐更鲜活



据外媒报道,波兰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与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安德烈-瓦依达,于当地时间10月9日辞世,享年90岁。安德烈-瓦依达今年刚刚完成拍摄的传记电影《残像》,已代表波兰参加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角逐,这位实力超凡的影坛常青树,直到生命最终时,仍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



安德烈·瓦依达(1926.3.6-2016.10.9)


波兰导演,生于史瓦基。曾就读于古拉克夫形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954年毕业于乌西国立电影大学导演科。瓦依达曾担任波兰电影协会主席,是“波兰电影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在苏联、瑞士、美国、南斯拉夫、法国以及英国等国家导演过话剧和电影。波兰影评界评论他的作品是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和结晶,但有时又带有超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


他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拍出了《一代人》、《下水道》、《钻石与灰烬》等杰作,被称为“战争三部曲”,这是他的早期代表作。他也曾拍过多部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如《灰烬》(1965)等。他的影片《约束的土地》描写十九世纪波兰三个青年的命运,获提名竞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1年的《铁人》让他迈上了事业颠峰,获得了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金棕榈奖。他是波兰派作家之中,生命最长,而对影像造型有超群之才的导演。

瓦依达是欧洲三大影展的宠儿,曾八次角逐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卡廷惨案》在柏林引起轰动之后,杀入了第8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次年又低调了《甜蜜的冲动》,赢得第59届柏林电影节的阿尔弗莱德奖。瓦依达曾在1996年获得柏林电影节电影成就银熊奖、2006年获终身荣誉金熊奖。2000年,瓦依达赢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一代人》

平民史诗



瓦依达的一些作品被认为突破了当时波兰的意识形态控制,反社会主义的。


《一代人》讲述在被德国占领的波兰,年轻一代长大了。Stach就是其中一个,他和朋友们起初只是自发地从事危险的抵抗活动,总的来说是无组织无目的。后来在一个慈祥的共产党干部的带领下,他接触到了地下组织。当看到那个勇敢美丽的青年领袖Dorota时,他就加入了进去并与Dorota坠入爱河。接着Stach就投入反抗压迫和屈辱的危险活动中,直到要对其他人的生命负责时他就变成熟了。不幸的是Dorota被逮捕,Stach悲痛欲绝。与此同时,地下抵抗组织招募了新成员,新的一代正在成长。

在《一代人》中,瓦依达打破了电影创作上的禁忌,影片虽然描写的也是共产主义抵抗战士的形象,但他们不再是那种贴标语喊口号式的英雄,而是有着冒险冲动、个人理想和恐惧感的年轻人。为此,瓦依达饱受当时那些文艺理论家们的指责,他们认为瓦依达的所谓“新现实主义”是反社会主义的,是被中产阶级的虚无主义所玷污的;而另一部分批评家则认为《一代人》并没有在打破斯大林主义模式的过程中走得太远,因为影片拒绝挑战正统政治观念,作为共产主义者的主人公不仅与德国鬼子战斗,也与波兰国内右派军队斗争,这与历史不符。


《灰烬与钻石》

祖国,再见



1945年德国战败,驱逐外侮的波兰社会却并未迎来真正的和平。不同派系、官僚之间的仇杀不时出现……马契克(Zbigniew Cybulski 饰)与长官安杰依奉老上司、市长斯维茨基命令,暗杀新到任的工人党地区书记斯祝卡,但马契克一时大意误杀两名无辜工人。 


斯维茨基即将升任部长大摆筵席,马契克沉浸在伤害无辜的深深内疚中,只能借与酒吧女克里斯蒂娜的短暂关系排解苦闷,安杰依要求马契克重新振作,执行军人的天职。斯祝卡厌恶当地官员们的浮华纵乐,然而他却连自己失散的儿子都无法找回。茫茫夜色中,马契克找到斯祝卡,两人同时要面对战后废墟中的宿命安排。 
电影将镜头对准了战争胜利(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日到第二天早上这不到24小时的时间段,但这一时间短却清晰的划分出两段截然不同的历史:战争与和平。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电影开始呈现给我们的却不是和平,而是一场光天化日下的暗杀行动。马奇克与昂吉干净利落地结果了两个人的性命,更讽刺的是他们不久后得知他们杀错了人,那两人不是共产党的主席只是两个水泥厂的工人。电影开篇非常精彩,十字架、小女孩、被暗杀者身体着火等隐喻不说,光是两位主角的亮相不仅精炼地交代出人物性格,也有隐喻作用:昂吉告诉马奇克目标来了时马奇克正悠闲地躺在草坪上,当他一听到同伴的声音立马起身拿起了枪。如果说在草坪上休息的马奇克给观众带来的是和平的意境,那么突然拿起枪的马奇克又把观众带入到战争的阴影中。和平的时间在这特殊的一天中竟然如此短暂,新波兰会伴随着黎明的曙光如约而至吗?马奇克会带领我们经历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在那里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阴谋与爱情将会彼此纠结,一个民族要做出关乎命运的抉择。(评:幽灵不会哭 )
本片获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是导演安杰依·瓦伊达(Andrzej Wajda)战争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大理石人》与《铁人》

寻找“不存在”的幽灵



《大理石人》 拍于1976年,电影讲述了50年代初期劳动英雄比尔库特遭受迫害的故事,本片曾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国际影评奖。影片描写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阿格涅什卡,雄心勃勃,立志拍一部以50年代劳动模范砖瓦工人布尔库特为主角的传记性记录片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为了弄清楚主人公是如何成为劳动模范,后来被控告判罪,而最终又恢复名誉的曲折传奇的一生,阿格涅什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资料的搜集,还访问了当时历史发生时的一些关键人物。最后她找到布尔科特的儿子,得知这位曾经被称为大理石人的英雄已经死了。就连公墓的墓碑上都没有留下布尔库特的名字。“在格但斯克造船厂工人骚动期间,布尔库特丧了命。人们再也找不到他的任何痕迹。从此,大理石人就成了一个幽灵。”


《大理石人》与《铁人》

寻找“不存在”的幽灵



《大理石人》 拍于1976年,电影讲述了50年代初期劳动英雄比尔库特遭受迫害的故事,本片曾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国际影评奖。影片描写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阿格涅什卡,雄心勃勃,立志拍一部以50年代劳动模范砖瓦工人布尔库特为主角的传记性记录片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为了弄清楚主人公是如何成为劳动模范,后来被控告判罪,而最终又恢复名誉的曲折传奇的一生,阿格涅什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资料的搜集,还访问了当时历史发生时的一些关键人物。最后她找到布尔科特的儿子,得知这位曾经被称为大理石人的英雄已经死了。就连公墓的墓碑上都没有留下布尔库特的名字。“在格但斯克造船厂工人骚动期间,布尔库特丧了命。人们再也找不到他的任何痕迹。从此,大理石人就成了一个幽灵。”


影片的题材颇为大胆,收场对主人公命运的说明曾遭剪刀伺候。电影勇敢的通过一个国家宣传机器制造模范工人的神话,揭露了压制自由的体制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纯真百姓的欺骗,用纪录片的风格展现了一个冷酷的现实,让人联想到70年代的状况。这部电影导致瓦依达多年被禁止拍片,但在数年后仍然拍出了续集(铁人)。1981年拍摄的续集《铁人》承接上集,讲述记者在收集大理石人儿子黑材料的时候,竟意外地发现了大理石人是如何被谋杀灭迹的材料,于是记者将此公诸于世。该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
这两部片子都受到了多方阻挠,后来才得以公映。西方评论界认为其作品应归为“新浪潮”,认为它们是“波兰电影学派”创作路线的发展,继承了波兰的传统浪漫主义。瓦依达善于创新,敢于解决尖锐问题。虽然对他的评论并不一致,但他蜚声国际,其作品很受重视,受到多方研究。


《卡廷惨案》

直面波兰历史深处的禁忌



2007年,宝刀不老的瓦依达推出《卡廷惨案》,本片是第一部对波兰史上最具争议的“卡廷惨案”做出正面叙事的波兰电影。《卡廷惨案》讲述: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向波兰发动闪电战,抢占波兰西部地区。16天后,苏俄由东部进入波兰,并俘虏了约25万波兰军人,将他们分别关押。1943年,入侵苏联境内的德国宣布,在苏联斯摩棱斯克市附近的卡廷森林发现埋葬波兰军人尸骨的万人坑,而苏俄正是残忍杀害这些军人的真正凶手……



《甜蜜的冲动》2009


安杰依•瓦伊达最终将这发生在波兰历史深处、长久以来都是禁忌的真实事件搬上银幕。在波兰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年过八旬的瓦依达依然坚持着自己半个世纪来的创作理念,电影生命力旺盛。2009年,他又凭新作《甜蜜的冲动》赢得第59届柏林电影节的阿尔弗莱德奖。电影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根据波兰著名诗人、学者伊瓦什凯维奇编,而第二部分则由Olga Tokarczuk担当编剧。 安杰依·瓦依达用伊瓦什凯维奇的故事拍摄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桦树林》,一部是《威克的女孩》,拍摄这部《甜蜜的冲动》是安杰依·瓦依达多年来的梦想。




日前,瓦依达的著作《魔法师的宝典》简体中文版已经由后浪出版公司引进,将要出版。
瓦依达将多年来累积和体会的拍片心得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陈述了他拍电影的理念,让读者明确地了解其缘由,掌握其思考逻辑,甚至拍片观念,这其中绝无深奥的说理,只是实战后的智慧言语,句句切中要点,深具启发性更重要的是,对创作的说明不再停留于拍摄技术的讨论,而是拍摄思想的厘清和透析,这些经验谈,对一个创作者在下决定时的思想,有摧陷廓清之效。
斯皮尔伯格说:“瓦依达属于波兰,但他的电影属于世界文化财富!”大师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留下了最宝贵的电影财富!
这将是我们对大师最诚挚的纪念。


【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