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丨王一淳:《黑处有什么》不是中国版的“杀人回忆”

2016-10-15 M-皮皮诺 导演帮



当观众看惯了《那些年》青涩单纯的青春记忆,或是《致青春》悲凉现实冲击下的青春爱情时,《黑处有什么》用截然不同的样貌拓宽了观众对青春片的认知,它用中国内地特有的时代气息及社会风貌,将一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焦虑、疑惑、懵懂、爱慕等等情感表现地极为真实和有说服力。


王一淳是去年First电影节最佳导演,时隔一年,处女作《黑处有什么》今日正式公映,外界对这部作品高度评价为“中国版的《杀人回忆》”。在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上就能赢得如此赞誉,王一淳导演的功力是不可小觑的。但是她却谦虚地表示自己都不是文艺青年,只是拍出了自己想讲的故事。为人谦和的她,是希望通过《黑处》寻找一个女性独特的视角,去展现一个与大众息息相关的事。




《黑处有什么》:一个写了十年的故事


《黑处有什么》讲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原飞机厂家属区内,接连发生的强奸杀人案让百姓人心惶惶。初二中等生曲靖的爸爸和老留级生张雪的爸爸一起办这起案件。与此同时,曲靖和张雪也成为了同桌,家管严的曲靖很快被张雪时髦的打扮、穿着和身后跟着的追求者给影响了,她去了能够改变她过往形象的场所,也遇到了追求者,在这个过程里她似乎找到了自己真实的样子。不过张雪很久没来上课了,有天警察发现了一具女尸,和张雪很像,当大家都以为是张雪被杀后,当初追求他的男生被当成凶手抓起来了。



02年父亲去世,对王一淳的打击很大,就想着写一个故事来祭奠一下父亲,但又不能只写些人物在里面,就构思了现在观众看到的这个故事。她说影片中曲靖的父亲和自己的父亲很像,也是一个很严厉,脾气很坏,在单位和同事关系不好的一个人;张雪也和她曾经的一个同桌很像,爱化妆、打扮,和社会青年有不正当关系。不过影片的大部分情节是虚构的,是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再和自己的生活琐事融合起来的。

 

王一淳表示,无论是作家还是导演,女性作者的第一部作品往往都会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这是有点自恋的情结在。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样的题材对新导演来说会好驾驭一些,作者会更相信这个故事,比如这部影片里,会有涉及九十年代少女成长,就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比较像。她还透露这个故事从20多岁开始写,写到了30多岁,近十年的时间,随着年龄增长,对少女时代的事会有更全面、更冷静的回望和思考。



“我们的拍摄地是河南的一个大工厂,也是我长大的地方,这里本身是中石化的工厂,后来就被废弃掉了,人们都迁走之后,很幸运的是工厂保留了八九十年代的原样,再一个,我们的美术组也走乡窜户地搜集了很多那个年代的资料”。

 

作为新人导演,在拍摄期间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在被问到有哪些能阻碍她当时拍下去的困难时,王一淳并不愿意多说,“太艰难了”。的确,看到眼前如此优秀的成片,当初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很值得的。“资金啊,经验啊,而且在和剧组人员沟通的时候,只能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没法用专业术语交流。在拍摄时,像刚才说的,我们在一个工厂里拍,为了还原当时的样貌,比如教室里的投影仪、空调啊,我们工作人员都需要现拆掉,拍完再重新安装回去,这个就很费劲。”同时她还很感谢唐大年,“监制帮助我太多了”。


《黑处有什么》不是中国版的“杀人回忆”


当观众看惯了《那些年》青涩单纯的青春记忆,或是《致青春》悲凉现实冲击下的青春爱情时,《黑处有什么》用截然不同的样貌拓宽了观众对青春片的认知,它用中国内地特有的时代气息及社会风貌,将一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焦虑、疑惑、懵懂、爱慕等等情感表现地极为真实和有说服力。



有人将这部电影称之为中国版的“杀人回忆”,王一淳并不是很认可影片很像《杀人回忆》这个说法,她认为中国现阶段要拍真正的《杀人回忆》,各方面条件都不太具备,只能说这部片是对其的致敬。这部影片更像是讲了一个大的社会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看到一个《杀人回忆》这样的故事,会觉得是很正常的,比如人和人之间的冷漠,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缺失等等。

 

“罪案”只是为了讲述曲靖成长的背景而已,在那样的背景下,曲靖的成长及一些列和那个年代不符的想法举动,就能让人信服了。在影片的更深层面上,少女的性懵懂、对那个年代社会风貌的挑衅、对新鲜事物的猎奇等都可以理解为导演想表达的“黑处”。

 


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用第三人称镜头去窥视曲靖和张雪,观众纷纷表示“那一定是凶手,但是凶手一直没有出现,所以影片才叫《黑处有什么》”。王一淳没有否认这种说法,并加以补充,“黑处,有不辨来处的花香,有蠢蠢欲动的情欲,有冷血的杀手,有无知冷漠,也有笨拙而善良的人,执拗地为你点亮一盏小小的灯。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影片中对小姑娘来讲,成人世界的一切未知都是‘黑处’。就算对成年人,也有太多一眼看不透的‘黑处’”。

 

在电影的结尾,导演没有确切交代最终的凶手是谁,对于这样结尾的留白,王一淳说她从一开始就没有想给出最终的答案。她解释这一方面是忠于生活,因为在生活中,有时候就算你再努力去探究真相,也不一定能得到很明确的答案。另一方面,那个年代有许多冤假错案,都是基于“命案必破”的事实上,但是真实的生活,是需要允许有破不了的案子存在。还有一方面,她认为影片在讲一个社会大环境,像家庭、教育上的缺失也铸就了和《杀人回忆》一样的土壤,所以就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她还强调了,她觉得影片的重点是“谁不是凶手”而不是“谁是凶手”。


电影圈一个“意外”又“幸运”的闯入者


在拍摄这部影片之前,王一淳一直扮演着家庭主妇的角色,平时闲暇时会写写小说来填充自己的生活。她短发,戴着黑框大眼镜,笑起来有个小小的酒窝,讲话会带点适宜的小幽默。

 


王一淳大学时专业是法语,也压根没有接触过电影圈的人,只是平时喜欢看韩国电影,喜欢科恩兄弟。她最开始只是想写《黑处》这样一个小说,因为写小说门槛最低,不用花什么钱,就算写不好,也可以放那自己看看。写好之后,她的朋友看鼓励她说,她的故事很有画面感,能拍个电影是很不错的,然后她心里就蠢蠢欲动了。但是她并不认识太多圈里的人,不知道该投给谁,而且觉得就算能找到门路了,人家看她没有资历,没有背景,谁会愿意投钱呢?所以,一直等到后来她用自己的300万积蓄,用30天才把它拍出来。

 

在面对第一部作品就获得了First“最佳导演”,入围了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和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得到了姜文“少有的那么沉着,那么坏,那么荒诞的作品”这样的评价时,王一淳还是会显得很开心,并用“意外,幸运”来形容自己的荣誉。

 


《黑处有什么》获奖之后,王一淳又在筹备下一部作品,她透露到新作品还是会和个人经历有些结合,是以1983年严打为背景的一个故事,主角是一个6岁的小姑娘。

 

《黑处有什么》获得业界和观众的认可之后,王一淳用谦卑看待和接受了自己的成功,她把这样的成功当成是人生的一个全新起点。虽然能有更好的条件、更多的资源去拍电影了,但王一淳还是怀着最初一个小说作者的心态,想慢慢细心打磨自己的剧本、故事。

 

王一淳也感慨独立电影的创作者是很不容易的,从前期找资金,到后期票房,都挺艰难悲壮的,为了艺术而放弃掉很多东西。而且对当下中国观众,接受这样的影片也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另外,对独立电影,她不太喜欢太晦涩,太作者化的。一定是需要让观众先看的进去,才能带给他们思考。



拓展阅读

王家卫  斯皮尔伯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