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锐导演专题(二) | 《八月》导演张大磊,一部黑白片凭什么被金马奖青睐

2016-11-08 导演帮
中国导演第一社群


“201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高开低走的态势,虽然整体电影票房比去年有所增长,但是增幅明显放缓,高票房的商业大片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却涌现出了诸如《路边野餐》《黑处有什么》《盛先生的花儿》等一批优秀的艺术电影。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艺术片导演大多为新人,却凭借着优秀的作品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惊喜,而且在上海电影节、台湾金马奖、东京电影节等国际一流电影节上频频露面,他们的出现让观众看到了国产艺术电影未来的发展潜力。
导演帮特别策划了【新锐导演专题】系列报道,专访了导演王学博朱员成、张大磊、关晶、张涛、王一淳(排名不分先后),试图通过跟这些年轻导演的对话,一窥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现状。”




《八月》自从2016年西宁FIRST青年影展脱颖而出之后,在各大电影节大放异彩,张大磊带着它走过了浙江青年电影节,东京电影节,爱沙尼亚塔林黑夜电影节,而最后将在11月26日亮相台北金马影展。这部年轻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就拿到金马最佳剧情片、最佳新导演、最佳新演员、最佳原著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六项提名,不禁让人好奇《八月》到底有什么魅力。



和张大磊约定的采访是在两个电影节中间,他抽空回北京处理一些事之后又要带着《八月》到下一个电影节,不过神情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工作有丝毫疲惫,谈起自己的作品总是微笑着。采访过程中他说的最多的就是“一种感觉”,“很难忘”,“很美”,这位谦和的八零后导演,就跟他这部讲述八十年代平凡回忆的黑白电影一样,有一种平静淡定的散文气质。

 

生活很琐碎,电影像他日记一样


张大磊喜欢用视频记录日记。即使现在,只要有时间他都会背着他的小摄像机到处走到处拍,记录生活中有趣的片段。他坦言这些视频日记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采访中他还提起前几天在路边拍摄的小黑狗的片段,你会发现他对生活的细致与敏感。


《八月》的诞生也是正源于此。


2008年一个“回姥姥家”的下午,吃完饭之后全家人有一段很空闲的时间,这个时候张大磊突然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小时候那种大家庭的氛围里,那段时间无忧无虑,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功利心,日子过得像诗。就这样他想用自己的专业:电影的方式将这种感觉呈现出来。“《八月》相对来说比较私人化,但是我在做的时候没有想把它做成一个自恋式、怀旧式的东西,也没有一定要找到共鸣。就是一种感情的抒发。日子是很琐碎的,我不认为电影非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或者主题,它可以像一本日记一样,只是对一段日子的回顾。”



 

08年到12年这段时间就是他为剧本写日记的四年,之后和朋友筹钱,准备,在15的8月正式开拍,在这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告别》的导演德格娜,自己身为剪辑师的父亲,很久之前一起玩儿摇滚的朋友,甚至自己的初中高中同学。因为从小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长大,还有很多已经在这个圈子工作的伙伴。组成一个班底似乎并没费多大力气。


但是正式拍摄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你问我最难的事情是什么,我现在想其实每一天都特难,有无数的问题出现。” 比如原本内蒙古有很多工厂的场景,但是正赶上去年8月天津工厂爆炸,所以都不让拍了,他们就临时改地方临时联系。比如大多数住在大院的人现在都买了车,但拍的时候一有车入镜就很出戏,他们资金又有限,没办法把车全部拖走,只能尽量拍摄近景,留下很多遗憾。




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这样的感觉倒是很像《八月》中描述的那段日子:父亲下岗,被迫离开集体生活,甚至看不了一场想看的电影。但是张大磊却将这段日子描绘的很浪漫:晓雷一家有空闲的日子一起吃饭,父亲和他的朋友们围坐在桌子旁吃火锅,院子里总有人放声高歌,对面姐姐晾衣服的背影进入晓雷的梦里,成为甜美的一个吻。


就像这部影片最开始用过的一个名字《昙花》一样,即使儿时的那段日子生活很艰难,即使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又遇到很多问题,但是这些日子就像昙花一样是绽放过的,在张大磊的记忆中留下来最珍贵的回忆。这或许就是他在《八月》想要表现的感情。

 

真没想到能入围金马奖


连张大磊自己都没有想到会入围金马奖,名单公布那天他说他是从凳子上跳下来的,这位年轻的导演毕恭毕敬的说金马奖是一直影响着影迷的重要奖项,是属于杨德昌,侯孝贤这些大导的影展。本来都想放弃了,但很多老师一直鼓励推荐才大胆报名,他对此的态度就像当初入围FIRST影展一样,能提名已经是成功,其他不敢多想。



 

“可能是气质上比较符合台湾新浪潮时候的感觉吧,影片的态度也比较像台湾朋友常有的轻柔的态度,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批判色彩,很克制。再一个就是近几年大陆没有出现这样风格的电影,其实这个电影很老套的,我的朋友都说跟时代脱节了,现在的人更快,思维更丰富,不习惯慢节奏,也很难有很多的时间来沉静下来。台湾现在其实也很少出现这样的影片了。或许《八月》勾起来大家的回忆,我不敢承认这个片子多好,但气质上情感上可能让他们不愿意放弃。”


影片在大陆少数的几场放映之后,就有观众评价说很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一一》这样台湾新浪潮时期风格的电影,对此张大磊表示拍摄之前完全没往这方面想,笑称或许是金马的评委觉得有熟悉的感觉出现在面前,想给它一个机会吧。


不过这或许并不完全是张大磊入围的原因。11月2日《八月》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亮相的时候,日本观众也对这部作品格外喜爱,现场有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在映后交流会上听到张大磊提到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时偷偷抹眼泪,活动结束后,这位老太太找到张大磊,介绍小津导演是她的叔叔,她很喜欢《八月》,还主动拿出纸笔写下镰仓的一个地址推荐导演光顾,因为那里曾是小津导演最喜欢的餐馆。


这次意外收获让张大磊激动许久,也说明好的影片并不是一代人回忆的简单复刻,而是能够勾起人心底最美好的回忆,让人在这个快速的时代能找到一处宁静的场所与曾经的自己相处。

 

摇滚乐教我独立判断




孔维一(《八月》中饰演晓雷的男孩)这次也入围了金马最佳新演员,这个在人前害羞的不会说话的小孩却和张大磊没大没小,在他们参加完Frist影展回内蒙的火车上,孔维一不和自己的父母睡,非要和张大磊挤一个铺,张大磊的妻子无奈的笑称:“简直就是一个30岁的大磊,一个10岁的大磊。”


孩子的单纯张大磊从来不敢怠慢,当初想找孔维一来出演《八月》的时候他就非常真诚的与他聊天,“首先要放弃一种思维:孩子不懂事。和他成为朋友,在一个频道上,孩子想的你才能懂。孩子说话是高智商的,有些人觉得很幼稚,但这才是最纯粹的人的想法。”



 

张大磊的心里一直保持着这一份如孩子般的纯真,是源于他在16到18岁“少不更事”时喜爱的摇滚。和他聊了很久,当得知是摇滚乐对他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之后觉得非常有趣,《八月》分明是一部无论是从整体剧情还是流露的感情都非常安静的片子,而他本人也温和有礼不据理力争,很难将这种感觉和他说的“单纯”与疯狂激烈的摇滚乐联系在一起。


“摇滚乐给我人生的态度打下了一个基础,给我了一个意识,养成了一种习惯:任何事情我要去判断一遍,没有权威和精英的概念。我觉得是对的我就去坚持,即便别人说不对。我觉得不对的,别人说好也没用。做摇滚的人都是很单纯的,他们直来直去,所以有人觉得摇滚乐是反叛的,有棱角的,有对抗性的,但我觉得他更有价值的一点就是独立。莱昂纳德·科恩是民谣吗?但我觉得他是摇滚乐,因为他有很独立的判断。”


在日前张大磊接受采访时说到不太想以电影工业者的状态进入下一部作品,而是依旧想保持一个影迷的状态。2006年张大磊毕业,如今十年过去,这才是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篇,就是因为他不想进入一个凡事都有套路的剧组,“可能我太理想化了吧。参与实际的电影工业制作太少。但我希望每个部门的创作者是以一起创作为目的的,就像《八月》的剧组,我们现在这群人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太多参与到电影拍摄中。”


从这样一个“但是”中就可以看出张大磊最初想要的东西,和他一直以来的坚持。也印证了他说的“别人说好也没用。”这个在电影创作中讲述着诗意,回忆,美好,平和的导演内心是个独立,坚定,甚至倔强的青年。




后记
当问到在拍电影的过程中最看中什么的时候,张大磊回答:情感。这部电影就像是他的情感相册一样。此前参加的《八月》放映活动,不大的影厅坐满了人,而张大磊曾经的好友也在其中,他们看完《八月》之后热泪盈眶,像是与张大磊一起回到了曾经的那段日子,观众仿佛在旁边看到电影主角长大成人。他们天南海北难得一聚,像影片中父亲即将离开家时,吃着火锅道着未来的那个平凡又幸福的夜晚。

拓展阅读


王家卫岩井俊二张艺谋张一白

莫   言 冯小刚 姜  文 |  许鞍华

李安 | 罗伯特·麦基陆川  | 王一淳

周申、刘露 | 刘杰 | 朱员成 | 王学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