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你如何把握纪录片电影的剪辑节奏

2017-02-26 导演帮

上期内容:

姜文电影中的视觉设计解读

如何把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发展为剧本

更多内容请点击菜单中的“历史”

在电影制作技术日趋数字化的潮流中,电脑和新媒体技术制作给电影带来的是全新的语境和讲述方式。

影视纪录片,是以生活的原生态为记录对象,并加以艺术表现;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一种媒介样式。它记录的不仅是生活本身的客观真实,同时也蕴涵着更为丰富的人类理想和追求。

一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曾说过:“电影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物质和思想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又来源于剪辑的因素。”的确,剪辑创作在纪录影片视听表现力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部影片的原始素材,经过剪辑师认真、细致的剪辑后,会使影片主题突出、内容清晰、节奏张弛有度,从而增强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电影后期剪辑,即把一系列镜头组合起来的技巧,称为“剪辑技巧”,又称“电影蒙太奇”。通过镜头的剪辑,产生影片的节奏,调整观众抑制与兴奋的观影心理,达到最佳的视听效果。

什么节奏?即为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节奏变化为艺术美之灵魂。影片的节奏,即为影片结构、镜头长度的处理等元素所构成的一种节律。


关于这一点,从新影原来出品的纪录影片中便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每一个时期影片所使用镜头的长度是不一样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电影镜头都是规定长度,全景7尺、中景5尺、近景3尺、特写2尺,一组画面的组接顺序也基本是全、中、近、特这样一个递进关系。这恰恰符合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做一切事情都很规矩,事事都有众多的条条框框。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思维概括能力的增强,对影片节奏的要求越来越高,剪辑的速度也不得不加快了。

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影片的节奏剪辑。例如《周恩来外交风云》,虽然是1998年做的,但其表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时代背景处于一个国际动荡的年代。


选题的本身就决定了这部影片的庞大。它所具有的多线索、多层次、多视点以及它大跨度的时空交错都决定了影片的节奏。

节奏是自然界万物呼吸的脉率,人的呼吸也是随情绪和动作快慢有区别,该紧则紧,该弛则弛,需要长出一口气时,半口气的时间是违反生理规律的。


影视就是通过镜头把生活片断拆开来,再组合在一起。所以说影视片的节奏处理是和人的心率活动频率有直接关系。



那么构成镜头组接节奏的因素,除了镜头的长度及连接技巧以外,主要还是这些连接在一起的镜头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和人的呼吸是一样的,一段急促的呼吸之后,需要常出一口气;一组景别角度大跳跃的短镜头组接完成后就要接一个长镜头。

在剪辑影片节奏中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

内部节奏,也叫心理节奏。


剪辑出一部好的影片,创作人员的心理基础很重要。剪辑一部影片的节奏与人的心理规律息息相关。


例如;知觉的感受、记忆的再现、丰富的联想、逻辑的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


在认识的过程中,心理上又会产生情感和情绪。那么编辑影视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作人员通过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段在折射自己的心理活动。



这一心理活动所产生的节奏是有共性的。例如;音乐的旋律是按节拍分2拍、3拍、4拍几小节。我们剪辑影片叙事中使用的镜头及镜头的长度和剪辑点跟音乐的节拍是一样的。


现在非线剪辑选择剪辑点是看得见,摸得着,非常方便。而传统电影画面剪辑是通过手摇四连套片机摇出来的,完全靠心理节奏感觉的。


音乐通过音乐编辑剪辑,音画合成之后节奏点要能够吻合,这便是心理活动所产生的节奏的共性。

外部节奏。镜头组接的节奏,是受制于影片的内容和结构的。


因为内容和结构是影片的整体节奏,而镜头组接只是局部节奏。也就是说在依据整个节目内容和结构处理节奏的前提下,还要结合具体内容考虑外部节奏。

前边说到的节奏处理是和人的心率活动频率有直接关系。



一部影片从你接受这个题材开始通过采访、了解、认识,便应该有了符合这一题材的表现形式和切入角度。对组成全片整体结构的控制都源于你对片中事件和人物本身的理解,这便是你思维的心理过程。


在剪辑影片时,将多条线索的时空关系,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组合,镜头数量和次序的安排,声画结合,每个镜头动作长度的取舍,整场戏(纪录片称段)快、慢节奏把握,段落的有机转换都是通过剪辑技巧得到真实、合理地反映。


所以说外部节奏是受内部节奏制约的,但内部节奏是通过外部节奏来表现的。应该说利用镜头组接产生的节奏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一种手段,也是你的心理过程在技巧中的再现。



1.动作和时空

镜头组接的节奏主要取决于戏剧动作、镜头动作和速度。

人的形体、语言、心理、情绪都是戏剧动作。

人物动作镜头组接的节奏既要符合生活的真实,又要有艺术的真实才能有感染力。

举例:

(1)轮船在海上航行,海浪冲打着甲板。一个全景,一个近景两个镜头。影片段落需要风浪拍打船甲板的效果。

(2)夜间海水涨潮的时候,小船还在浪尖上,一会儿被顶到浪尖上,一会下来。船上人抱着桅杆很害怕。这样一个内容有三个画面镜头,一个浪头、一个小船、一个船上人抱着桅杆。三个镜头组接成一个完整的海浪起伏以及人惊恐的表情,紧张,危险,扣人心弦的节奏感就产生了。



这两个例子都属于气氛剪辑,镜头组接的节奏反应在规定情景中人物情绪的起伏。


第一个例子是在剪辑中客观地站在第三者角度观察海浪撞击甲板时的韵律,采取镜头分切的方法,剪辑出这一段的节奏,造成海浪拍打着甲板,一浪高过一浪的感觉。强弱既符合生活真实,又有强烈的镜头感染力。


第二个例子剪辑师要把自身放在抱桅杆的人的心理状态,进行三个镜头的分切剪辑。这是经过外部镜头的组接产生的一种节奏,紧张,刺激,渲染了气氛。


纪录片气氛镜头的组接是经常性的,不同的镜头、不同的剪接方法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2.动作关键点组接

所谓动作关健点组接,就是要选择好镜头画面主体的动作,选准剪辑点进行连接。

这种剪辑一定要选择上一个镜头动作的最高点和下一个镜头动作的最高点进行组接,这种镜头组接产生的效果是紧张的,也可以用在两个段落的转场,节奏是连贯的。

3.运动镜头组接的节奏

运动镜头本身就有节奏。动接动,镜头的节奏表现在速度的一致上;动接静,一定要注意摄影机的外部动和被拍摄主体的动相结合;静接动,动镜头要有起幅;静接静,则取决镜头的长度。

4.跳跃式镜头的组接

这里说的是两级镜头及远景和近景的组接。如果是由远景到近景,组接的节奏在近景上;如果是由特写到远景,组接的节奏主要是在远景上。这种镜头组接,也叫跳跃式组接。大全景和大特写直接跳接,镜头角度跳跃越大产生的效果越好,主要是强调视觉冲击力,

5.排列式镜头的组接

这种组接类似文学语言中的排比句,既一拍一拍式的组接。这种组接要求镜头长度、镜头景别、镜头内容都是一样的。一般纪录片中这种段落的组接都是为后面要渲染的内容做铺垫的。

6.段落的交叉组接

交叉组接,即平行的两条线,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内容的镜头交叉的组接。这种方法组接增强了时空的转换,使全片的结构紧凑,增强节奏感。



7.主体动作的连贯性

无论纪录片、科教片、歌舞片、戏曲片、故事片,在镜头组接的时候,总是按照戏剧动作与镜头内的主体动作来连接和转换段落,镜头中人物形体动作的完整性,因用不同的景别、角度拍摄。在组接这些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剪辑点应选择在动作瞬间的停顿处,这样可以使一个完整的动作流畅不间断;

(2)动作错觉的组接,借用上一镜头画面主体的某一动式转接下一镜头动作,也可以使镜头的剪辑点自然流畅;

(3)主体动作上一镜头和下一镜头组接,上一镜头动作的动势与下一镜头的动势中间有空缺。这是由于人们的视觉暂留残象所致;



(4)一个镜头的主体是动的,另一个镜头的主体是不动的,这样的镜头之间组接应该是:如果上一个镜头主体是动的,则应该在主体动作完成后切,与下一主体不动的镜头相接。如果上一镜头主体不动,下一镜头主体是动的,下一镜头应从主体动作开始切用;

(5)上、下镜头主体都是动的,这样的镜头组接应根据镜头主体的动势进行组接接。

镜头的组接方法还有很多,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镜头组接。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影视观念的发展,也带来了剪辑技巧的发展。现代剪辑技巧的创新,希望剪辑艺术在我们的手中创新,延伸……


往期文章——人物专访

张艺谋张一白 | 冯小刚 丨姜文陆川 | 刘杰

杨德昌 | 林岭东 |  严歌苓 |  董亚春 |  芦苇

万玛才旦 | 杨树鹏 | 丁晟 |  李少红 |  鞠觉亮

郑晓龙 | 孔笙 | 韩寒  | 施南生 | 林兆华 | 洪尚秀


往期文章——干货技巧

电影中常用的摄影技法大全

电影拍好以后怎样才能送上院线

北野武惯用的电影技巧,你值得一看

乔治·克鲁尼教你如何玩儿转导演技巧

渴望与迷惘:姜文导演电影的视觉元素解析

李安与罗德里戈·普列托的摄影技巧

故事大纲如何写?

编剧该如何听意见、听谁的意见

经典好莱坞电影剪辑手法

怎样让达芬奇调色足够安全?

电影后期越轴剪辑处理的几种方法

处理故事的六大技巧让你的剧本亮点十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