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事结构与戏剧张力——《爆裂鼓手》叙事手法深度剖析

2017-04-26 导演帮

上期内容:

周琳皓:我是“周天亮”,因为我对这份职业爱得深沉

关于达芬奇调色的十个绝招

美国编剧工会通过罢工投票 5月1日或将举行罢工

更多内容请点击菜单中的“历史”

“结构的功能就是提供不断加强的压力,把人物逼向越来越困难的两难之境,迫使他们做出越来越艰难的冒险抉择和行动,逐渐揭示出其真实本性,甚至直逼其无意识的自我。”



《爆裂鼓手》(Whiplash)这部电影看了有三遍了。这部算不上宏篇巨制的电影无

缘于各大奖项的“最佳电影”,但对我来说却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这大概不仅仅因为我所喜欢的片中的大量的爵士音乐和鼓点。


电影实际上讲述了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故事 --- 音乐学院里的年轻鼓手Andrew Neyman,有幸被学院的大牛导师Terence Fletcher选入学院的顶级爵士乐队,从此开始了被导师无情折磨的血汗之旅。在极端的压力下他一度崩溃,被学校除名,但机缘巧合,当他再次加入Fletcher的乐队走上舞台,他终于敲出了令举座震惊的绝响。


听着像一个励志故事吧?且慢,当你看到Fletcher抽Neyman耳光那一段,你就不会把电影简单理解成为一部“严师出高徒”的浅薄励志电影了。那这是一个控诉Fletcher为培养人才而失去人性的故事吗?当你看到Fletcher在酒吧里缓缓向Neyman述说Charlie Parker的往事(“Good Job”)那一段时,你又会这个魔王导师生出很多同情。


对,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却有无穷的张力。难怪这部没能在学院奖评委那里拿到多少殊荣的电影,在iMDB的用户评分中,居然得到8.6分的高分。


看过电影的两三个月,时不时打开电影的原声大碟听,心里惴度这部电影的张力从何而来。正好在读罗伯特·麦基的那本“编剧圣经”---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才发现《爆裂鼓手》简直就是麦基所言的“银幕剧作原理”的现实演练,所以才想起写这篇技术分析类的影评,权当是读书笔记吧。



\\故事价值



麦基说“故事是生活的比喻。......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乱人生的真谛。”故事成其为故事,总是“负荷”着人类精神的价值取向。剧情引导在某个“摆上台面”的价值的正负两极之间移动,因此造成观众的投入和审美体验。


《爆裂鼓手》中摆上台面的价值,是一个有志于音乐成就的年轻人所会面对的“成功/失败”。Neyman在剧中的饭桌上把这种价值说得一清二楚:我宁愿早早死掉,也不愿做一个碌碌无为的没有人记得的俗人。


出于这一价值取向,Neyman就要去追寻他的目标,就注定会引出一系列挫折、失意、欣喜和爆发。他一根筋的“求索”和因之而来的所有的up and down,正应了麦基的那个观点: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于“求索”的故事。


Neyman的求索,集中于Fletcher这个导师。Fletcher终生也在求索 --- 他要造就当今爵士乐坛的下一个Charlie Parker,即使使出非人性的极端手段。Neyman与他两个人的“不疯魔不成活”的求索本能,源于同样的“故事价值”,但又由二人强大的内心力量而产生越来越剧烈的冲突,这就构成了麦基说的“故事脊椎”。


以上都还只是WHAT?这个问题。说到HOW?, 就需要研究故事的“结构”。


故事结构


故事由事件构成。事件的本质是“变化”,变化围绕故事价值展开,最终通过一系列冲突达至高潮。经典的电影故事通常在“主情节”上设计三至四“幕”的结构,而幕与幕之间通常采用“激励事件”来进行干预,实现转折。因此麦基说:“故事是一个由五部分组成的设计:激励事件(故事讲述的第一个重大事件,一切后续情节的首要导因,它使其他四个要素开始运作起来)进展纠葛,危机,高潮,结局。”


最简单的结构设计:在一部典型的120分钟的电影中,通常要在第20-30分钟左右就出现第一幕的高潮,由一个“激励事件”导入“第二幕”,越过一系列的起伏跌宕进入高潮,以及最短的最后一幕 --- 结局。


用这些原理来套《爆裂鼓手》:电影从Neyman练习打鼓开始,很快就让你了解这是一个有音乐抱负的年轻人。之后简单交待Neyman的音乐学院和家庭生活,以及学院的牛人导师Fletcher对他的关注。第15分钟时,第一个激励事件出现:Neyman被Fletcher选入了Studio Band。这时故事开始进入第二幕。

 


Studio Band第一天的排练就让Neyman在Fletcher的吼叫中挨了他的耳光。自此冲突出现,逐渐累积,Neyman身心遭受严重挫折,同时开始变得疯魔。第二幕中他的女友和父亲简单出现,其实没有什么戏份,重点还是他与魔鬼导师之间越来越加剧的冲突。电影紧张感一点点加深,节奏也开始出现了“加速度”。


第二个重要的“激励事件”,是Neyman搞砸了上台的演出。满面流血的他听到Fletcher走过来跟他说了一句“You are done!”,立马崩溃,埋头补向了他的导师,喊出了心中郁积多时的那句“Fuck you!”。


这已经是一个相当抓人的高潮了,但在整部电影中还只是“次高潮”。自此电影进入低落的第三幕,故事价值跌入负面 --- Neyman被开除,终日无所事事。但故事并未在此勾留太久,Neyman很快就在酒吧重见令他爱恨交加的Fletcher,后者居然对他掏心掏肺地说了那段“Good Job”的Charlie Parker 的故事。



这正是电影的第三个激励事件,故事价值自此转向正面。此后故事以洗练的笔法直奔结局--- Neyman在Fletcher的乐队在JVC爵士节上的演出。Fletcher在台上居然继续向他施压,他也几乎黯然离开舞台。但内心的那个求索欲望最后还是让他愈挫愈奋。他终于转回到舞台坐到鼓前,即兴打出了那段回肠荡气的Caravan。


Caravan最后一击。黑幕。电影在高潮中结束。Neyman成了,他一举渲泻了他长时间郁积于胸的愤懑,而作为观众,我们也得到了一次畅快的释放。


\\故事即结构



《爆裂鼓手》的感染力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人物的表演、音乐的运用、以及镜头语言与音乐的无缝融合。但核心还在于它的故事结构,以及它所创造的加速感、加压感和张驰有度的节奏感。作为一个单线条叙事的电影,它不事雕啄,不工于机巧,只是运用故事的结构和叙事的节奏,就能带观众走入师徒两个人物的内心,让人观影之后心中五味杂陈,对世界的很多道理似乎有一些模糊的感悟。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说好一个故事不易。其实故事并非天成,而在于很多设计,其中自有很多门道。漂亮的结构让观众移情于人物,探入他们的内心深处,从而获得现实生活所不能给予的情感满足。还是用麦基的话来结束,这段话几乎完美地总结了《爆裂鼓手》这部电影:


“结构的功能就是提供不断加强的压力,把人物逼向越来越困难的两难之境,迫使他们做出越来越艰难的冒险抉择和行动,逐渐揭示出其真实本性,甚至直逼其无意识的自我。”


导演帮高薪高福利招聘啦!

编辑部

新媒体运营总监 | 影视记者 | 运营编辑


市场部

资深活动策划 | 活动执行 | 项目执行

以上职位均需要2-3年

影视行业运营、策划及新媒体工作经验

简历与作品投递邮箱daoyanbang@163.com

期待你的加入;欢迎自荐/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