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鞍华:没有歇斯底里,唯见动情锥心

2017-07-03 发条橙橙 导演帮

上期内容:

好莱坞大片狂轰滥炸下,这部电影给国产电影带来新希望

编剧的N种套路,你中招了吗?

等多内容请点击菜单栏或历史消息

许鞍华,一个自带标签的名字。提到她,我们总是很容易联想到“女性”、“文艺”、“新浪潮”等关键词。刚刚年过七十的她,几乎全程见证了香港电影十几年间的风云变迁。最近献礼香港回归20周年影片《明月几时有》上映,再次将导演许鞍华推到台前。她用自己文艺气质且满含烟火气息的作品,带我们尽情感受着那个遥远的年代。


 

小人物视角看纷繁乱世

 

许鞍华的新片《明月几时有》讲述的是香港有志之士顽强抗日的故事,由真人故事改编而来,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东江纵队”事迹为蓝本,讲述了小学教师方兰和她青梅竹马的男友李锦荣、游击队长刘黑仔等人在被日军占领的香港顽强抗争的热血故事。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影片,许鞍华以小人物的视角俯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是一个小人物的群像戏,有不识字的房东、写字员、小学老师、村姑、饭店老板等等,这些普通人中便包括了方兰和刘黑仔。


 

方兰在个人和国家之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放弃了营救被日军逮捕的母亲。影片中周迅细腻的表演,将方兰的聪慧、坚毅、勇敢表现的淋漓尽致。她饰演的主角方兰本可以是战争中最普通的经历者,但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加入游击队。当她决定离开家的那刻,面对妈妈担心地责问“要打日本人,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她说“如果人人都这样想,还怎么会胜利”。她倔强、有抱负,但其实她也有害怕,可是听到她这句让妈妈无法回答的话,第一次红了眼眶。许鞍华导演称,周迅饰演的方兰是一个“天真与成熟的混合体”,她表示,所有演员“感情很真诚,有点超过我的预期。”


 

男主角刘黑仔则是影片中较为传奇的角色。在真实历史中,刘黑仔的人物原型就是当年名扬港九的“神枪手”刘锦进。他参与的最有影响力的行动,正是1942年在上级指令下成功营救被困香港的700多名文化界人士。茅盾先生也后来把这场营救行动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明月几时有》没有太多英雄主义的色彩,刘黑仔这个角色,用现在的话说叫做酷,幽默机智,游刃有余。许鞍华没有通过冲突强烈的情节设置,去突出他舍己救人也好牺牲奉献也好的英雄色彩。他是方兰引路人,他们相互扶持,在抗日的道路上,正式无数向他们们一样的小人物相互扶持的走下去。



 

许鞍华对于彭于晏的表现十分满意。“因为刘黑仔是个神枪手,他的动作一定很敏捷,喜欢惊险的活动,在抗战这几年是他生命的巅峰,充满了活力和自信,所以有不同的感觉。”热爱健身活力无限的彭于晏无疑是角色最好的选择,事实上,近几年彭于晏在大荧幕上的突破和进步,所有观众也有目共睹。


这个题材的故事听起来正义凛然,又腥风血雨。但实际上,许鞍华却用独特的手法诠释了大时代背景下各种身份的人物对现实、对战争的态度。真实的历史事件不再沉重,许鞍华为这个沉郁的故事平添了几分快意恩仇和英雄气概。

 


许鞍华喜欢用刻画时代造就的平民英雄,她曾说这些人代表的,就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小人物在战乱时期的选择和态度,是时代造就了这些平民英雄。“一个人默不作声地为陌生人去做事,就算没有回报也会这样选择,这一点非常令我感动。当然,感动是很主观的,我希望这个故事也能让观众感动。”

 

穷尽半生之力,刻画女性群像

 

许鞍华从影至今,作为执导的电影不超过三十部,平均一年一部,产量及水准皆相当稳定。熟悉她作品的观众不难发现,她一直热衷于尝试多种类型题材的影片,而在这些影片中,女性角色始终是极具个性且相当出彩的。


 

《明月几时有》作为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片,自热不会缺少极具个人魅力的女性形象和犀利独特的女性视角。周迅饰演的方兰,在茅盾先生的人格魅力感召之下,毅然决然地走上革命的道路;春夏饰演的卧底情报员;为东江纵队消息传递女队员;她们都是行走在刀尖上,随时准备牺牲的烈女子。这些立体坚强的女性形象,也许就是许鞍华作品里都一份执着。

 

从《女人四十》到《千言万语》,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到《天水围的日与夜》,许鞍华关注女性命运、关注社会现实;从她的电影中,我们不只可以看到独特的风格与意蕴,亦可细细体味在这幻变年代中人生的百般滋味。而回归后的《玉观音》、《天水围的夜与雾》甚至《黄金时代》,更是以女性的身份和命运作为切入口,大胆窥探了时代风口下一部分人的选择与走向。


 

抗日——那个由男性主导的乱世里,许鞍华赋予了女性有着超乎想象的决绝和勇毅。电影中方兰用沙哑但又不失力量的声线朗诵着茅盾散文《黄昏》中的名句:“风夹着雷声,海又动荡,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她的眼神中,尽是无畏与坚定。


《明月几时有》中,她们穿梭在枪林炮火中,硝烟弥漫,头顶战机、流弹,依然有着坚定不移的背影。许鞍华摸索出了一份不同以往的,充满血性的勇毅,这是许鞍华从未展现过的酣畅淋漓,更有许鞍华从未触碰过的腾腾杀气


 

在合拍片中找到身份认同

 

合拍片是许鞍华执导生涯中无法回避的关键词。纵观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及之后的许鞍华作品,可以看出,无论是回归之前还是回归之后,通过《上海假期》、《半生缘》、《玉观音》等作品的合拍实践所呈现的对于跨地域、文化与身份的强调。无论是《上海假期》里的弄堂乡愁,还是《半生缘》里透露的张爱玲式宿命,抑或是《黄金时代》里萧红的个人传奇,许鞍华孜孜不倦地探寻着香港在大时代下的开放性与流动性。


 

不得不承认,许鞍华对于宏大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有自己独特充满人文气息的视角和关怀。在新片《明月几时有》中,许鞍华对于纷乱的战争年代并没有过多着墨,反而通过细致刻画小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展现时代的热血与残酷。香港与内地隐秘复杂的历史联系,终究让步于种族血脉,面对时代的动荡,关键时刻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人。在多年的合拍片生涯中,许鞍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

 

对于我们来说,真实的抗战状态无从知晓,只能通过遗落历史的只字片语稍作揣摩,而许鞍华的作品就像一道窗口,给了我们具象而又充满画面感的人物故事。在《明月几时有》中,家国情怀被弱化,小人物的英雄主义被放大,大时代之下每个人的身份感异常分明,我们感受到了政治对个人思想的深刻影响。原来,我们理解的抗战和香港人理解的抗战几乎是两种形态。探索着香港与内地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差异,这正是许鞍华在数十年的光影道路上不懈追求的。


 

从影四十多年来,许鞍华执着地探寻着大时代中纷繁复杂又异彩纷呈的女性形象,在不断变换的地域文化和身份背景中发掘精彩的故事,在瞬息万变的光影世界里孜孜求索,找到不同身份的定位与认同感。


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中首屈一指的女性导演,许鞍华一直不遗余力地尝试不同类型的电影作品。她追求的是通过对剧本的打磨,演员的选择,视听语言的极致运用,表现大时代种种温情的细节。她就像一个放大镜,以最平静的姿态告诉观众——这就是生活。

 

导演帮高薪高福利招聘啦!


编辑部

新媒体运营总监 | 运营编辑


以上职位均需要2-3年

影视行业运营、策划及新媒体工作经验

简历与作品投递邮箱chenyan@pengxx.com

期待你的加入;欢迎自荐/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