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策划 | 2017文艺片也敢谈票房,新生代导演的春天来了

2018-01-03 参加活动请置顶 导演帮

作者/丁尼生


2017年,在好莱坞和国产大片双雄争霸的电影市场上,杀出了一批票房过亿的国产文艺片黑马。《二十二》累计票房1.7亿元,《冈仁波齐》累计票房破亿,《七十七天》累计票房破亿……在文艺片春风回暖之时,力量积蓄已久的中国青年导演们,终于初露锋芒,让大家看到中国电影新生代的无限潜力。


华语青年导演电影TOP20排行榜


2017年,导演帮持续策划了新锐导演专题系列报道,试图通过跟青年导演的对话与追踪,描绘这批新生力量的发展图景。

 

过去的一年里,青年导演在艺术片上的成绩弥补着国产电影的空白。在第54届金马奖中,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五部影片,《轻松+愉快》、《大佛普拉斯》和《嘉年华》三部都是由青年导演创作完成。最佳原著剧本、最佳新导演和最佳导演三个奖项也分别由周子阳、黄信尧、文嘉三位导演收入囊中。

 


前两年,中国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频频“失踪”,而2017年《嘉年华》和《大世界》入围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暴雪将至》获得最佳男演员和最佳艺术贡献奖,延续了2016年《不成问题的问题》的佳绩,连续两年斩获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这一年,总被评价为“不挣钱”“养不活自己”的青年导演们,正在脱离边缘化的位置,走入主流电影观众的视野。第54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的《嘉年华》,内地票房在1976万;拿到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的《暴雪将至》票房收入2508万,甚至还有《二十二》、《七十七天》一类“破亿”影片出现。虽然华语青年电影作品,虽然还不能与好莱坞、国产商业片竞争一席之地,但票房的天花板却在不断升高。

 

青年导演群体:松散有力量

 

观察整个青年导演群体,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松散又各有力量的群体。松散源自于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力量则来自于对个体的关注与反思。

 

在“青年导演”们出现之前,中国的导演们曾经时间代际分明、表达互有默契。郑正秋、张石川等电影人成为中国电影第一代拓荒者,紧随其后的是“第二代”孙瑜、蔡楚生和充满“革命战争年代”记忆的“第三代”成荫、崔嵬、谢晋,以及“文革”前在夹缝中探索前进的“第四代”。1982年毕业的“第五代”导演们,在电影表达上形成了某种默契的统一:庞大的历史题材、沉重的民族反思。视觉造型和象征写意的手法在影片中随处可见。他们所表达的个体,通常是大时代下的代表人物。

 


但从第六代导演开始,这种默契就已经在被逐渐粉碎。在“第六代”导演之后,青年导演们的经历不再整齐划一。在这群新生力量中,既有人拥有海外求学的背景,也有许多人曾以拍摄广告和音乐电视为生。不同的成长经历,让他们不再选择做出集体式的默契表达。把某个个体的故事讲出来,成了青年导演们最常见的选择。

 

“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都会拍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故事。”当时代和历史已经不再是首选,青年导演们开始更自由的选材。在20世纪90年代,独立电影把镜头对准了社会边缘人物,影片大多是涉及吸毒青年、同性恋、从事色情行业的妇女生活等题材。而2017年的独立电影中,《暴雪将至》主角是底层工人、《老兽》的主角是破产赋闲的游民。当下的青年导演,把目光从边缘人群转移到了社会的“中间层人群”,在叙事主体上悄然发生了变化。

 


前几年青年导演关注的题材,在2017年被继承下来。一部分青年导演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上开始注重受众,尝试在文艺电影中加入商业类型元素。2014年《心迷宫》涉及的犯罪悬疑题材,2017年《追·踪》《暴雪将至》仍在继续挖掘。

 


而如《二十二》、《七十七天》等影片,一边保留独立的拍摄手法,一边将目光投向某类文化群体,激起观众的好奇心。《七十七天》是首部极地探险电影。《二十二》关注的则是慰安妇群体。这些被搁置在大众视野之外的题材,通过摄像机镜头被重新关注,从另一种角度引发了反思,同时也引爆了电影的热度。在前些年,青年导演和独立电影由于发展不足,常常会陷入“传播渠道缺乏,影响力不足,关注社会问题无法解决,独立电影越发被边缘化”的循环。而随着青年导演的身份和关注题材的转移,这一问题也在逐渐得以突破。

 

不同的成长背景,导致青年导演们从创作之初就有所区别,将他们引向了作者电影、黑色电影、犯罪悬疑等不同的题材和类型,拍摄手法更是各具特色。虽然无法再被整合在一个集体之内,但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时代的反思、小人物的刻画,仍然能从中感受来自青年一代的爆发力。

 

青年导演们的三座大山:筹资、发行、口碑

 

商业电影也好,独立电影也罢,都需要制作发行和放映。而青年导演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市场运作的不成熟:电影筹资难;发行放映少;大众认可低。

 

谈到筹资,不少青年导演都在分享他们的“省钱心得”。《轻松+愉快》导演耿军说,他的剧组全员只有二三十人,平均每天花费仅一万多块。“拍摄的时候先把需要灯光的部分集中拍完,然后灯光组就可以撤了,能省不少钱。”《老兽》导演周子阳说,最穷的时候,自己身上只有两元钱。据画外hoWide公布的《2017中国青年电影导演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显示,38%的导演自行筹借资金拍摄处女作品。近几年,广电总局、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民营影视公司以及众多知名电影人都开始关注独立电影的发展,各类青年导演的扶持项目接连登场,已有40%的青年导演处女作资金来源于电影专业机构的投资,这一情况的改善令人感到欣喜。

 


而独立电影的发行模式,正在从“地下”逐渐转到大众视野中来。2003年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开始后,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FIRST青年影展等影展活动开始兴起,独立电影一步一步地“浮出水面”。许多独立电影在各大电影节上频频放映、斩获奖项,随后不再走向小众发行的DVD道路,而是有了走上院线的机会。如“大象点映”“鲜映”等越来越多的观影组织也在关注青年导演的作品,2016年成立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也在为独立电影提供更多渠道的发展空间。

 


除去传统院线发行,互联网与电影的融合,也是难以忽视的新方向。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先后成立影业公司,通过各种合作方式与深入传统影视行业。2017年《嘉年华》在院线上映后,也在优酷上线,获得了745万的点击量。独立电影在院线开拓的同时,与互联网这一时代大潮相互融合,也不失为进一步走向大众的好时机。

 


同时,青年导演们也逐渐开始重视观众的认可。发行渠道的扩大,使一部分独立电影收获了良好的票房。第九届FIRST青年影展首映的影片《黑处有什么》2016年上映,取得761.2万的票房成绩。影片《八月》在第十届FIRST青年影展展映之后,最终票房收入434.6万。当时独立电影的票房里程碑《心迷宫》的票房是在1065万,更早的记录则要追溯到70后导演李玉的《观音山》,在2011年取得了将近七千万元的票房,这已经是青年导演的文艺片曾获得的最高票房。而2017年,这一记录已经被《二十二》刷新为1.7亿。

 

票房不断扩大,观众对青年导演的关注度就越高,独立电影的价值也开始被观众重视。中国观众水涨船高的接受度和审美能力,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推动青年导演们进步。华语青年电影作品自诞生以来,一直处在远离院线和互联网的边缘位置,影片频频在海外展映的经验,经常让好片子“墙里开花墙外香”。在国内的电影市场上,普通观众与青年导演沟通不足,独立电影的受众虽然小,却保留着稳定的消费性。如何更好地提高两类观众的观影体验,令市场接受独立电影,是许多青年导演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青年导演旺盛的创作力、观众对于华语新生力量的期待和关注、大量资本涌入电影行业,这三方都对电影行业都抱着热切的期盼。但在当下,观众、导演、资本似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交汇点。如何在忠于自我,直面观众,沟通资本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直是他们最苦恼的话题。在这三股力量交汇的岔路口,激烈的矛盾冲突,甚至引领某些迷茫者走上了无法回头的绝路,电影行业的新星尚未升起就提前夭折,令人可悲可叹。

 

刚刚过去的2017年,被称为小众文艺片的春天。在这一年里,独立电影的票房不断刷新纪录,华语新生力量所关注的人和事,开始成为大众口口相传的话题。同时,青年导演这个松散的集体中,有人斩获奖项,有人黯然退场。商业和艺术、口碑与票房、自我与观众,是每个青年导演都要反复渡过的河流。希望在春天之后的2018,会有更多的新力量在青年导演这一群体中脱颖而出,为我们带来更好的中国电影。


-END-


上期回顾

特别策划|12.7亿!票房翻番的元旦档,透露了哪些玄机?

拉片|《夏洛特烦恼》灯光元素分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