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是药神》: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

孙瑞紫 导演帮 2021-03-21


《我不是药神》口碑爆棚,一向苛刻的豆瓣观众打出9.0的高分,很多观众在影院哭的不能自已,几乎所有人都被导演带入到这个源于真实事件、在社会现实题材基础上经过艺术改编的故事当中。

 


整个观影过程始终被电影的叙事节奏紧紧吸引,喜怒哀乐被完全调动。这体现出导演和监制对电影整体的把控能力。

 

从男主角自身的困境开始,人物逐渐增多,主题也逐渐上升到对生死、医疗体制、法理与人情的思考,电影的社会问题关照被逐渐放大。而在国家和时代的大背景下,每个人又不可阻挡地走向了自己不同的命运。

 

爱和情义:从平凡的人到救世主

  

电影在叙事节奏和人物塑造上做足了功夫,跟随剧情的推进,人物的走向和转变带来了更强的戏剧冲突。

 

以男主角程勇为核心的五人小分队,直至张教授、周一围饰演的警察等等配角,都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同样以立体丰满的人物性格,被人牢牢记住。


 

徐峥曾说,黄毛,以及王传君、周一围饰演的角色太过出色,虽然戏份不多,但几乎盖过了自己饰演的主角的风头。


黄毛最大的特点是人狠话不多,讲义气。从出场时抢药的小混混,到成为五人小分队的一员,黄毛的个性展现无遗。心里总是憋着一股横劲,一言不合就开打,打架总是冲在最前面。这种横劲加上他对朋友的义气,才导致了最终的结局,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王传君饰演的吕受益虽然外表瘦弱,但代表了内心的一种温暖和坚定的力量。他对家庭的爱,是让他坚持治病最大的动力。但最终仍然敌不过高额的药费、病情的恶化,这种没有一丝希望的绝望,同样是让人心痛落泪。


 

这两位配角在电影中直接推动了男主角的大转变,在叙事上也发挥了助推作用。

 

徐峥饰演的男主角,从开始时落魄的保健品店老板,到去往印度走私药品,动机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做“救世主”。但是吕受益所遭受的痛苦,直接让程勇选择复出,动机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此时他已经不考虑任何赢利,而是以成本价卖给病人。而接下来黄毛的事件,再次让男主角遭受打击,而后他自己倒贴钱把药送到更多病人手中。

 

经过这两次大转变,男主角从一个逐利的商人,变成了一个救世主、英雄的形象。也为剧情的走向做好了铺垫。导演文牧野说,“二人的命运是一种进阶,有了这种进阶,程勇才能受到触动,一步一步走向神坛,成为一个英雄。”


 

结尾处病人上街集会送行,更烘托了男主角的英雄形象。但是当所有病人摘下口罩,露出一张张面孔,电影的关注焦点又回到了这些平凡和普通的人身上。就像片尾曲用如泣如诉的语调唱的那样,“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男主角也许从没想过做英雄,但至少对于那些被救助的病人,他就是英雄和救世主。

  

“国产电影的榜样”

 

《我不是药神》在题材类型上,称得上是国产电影的一个典型,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商业片,包含对社会问题的严肃探讨,以及一部分幽默成分。

 

虽然电影第二标签是喜剧,但实际上,喜剧元素只是一个点缀。徐峥在以往电影中为人熟知的喜剧表演方式,部分延续到本片中。比如男主角第一次去印度,与当地人的调侃,仍然可以看到以往熟悉的徐峥。但通观全片,喜剧元素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男主角经过两次转变之后,会与先前的幽默元素形成更强烈的反差,让观众的情绪经历更大的起伏。

 

有人认为,《我不是药神》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有相似之处。在题材内容上确实如此,一个走私药物的主人公,一个紧紧抱团的团队,外围是一群病人群体,以及庞大的医疗行业和体制。但不同的是,相比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根植的美国文化与社会背景,以及传记性质,《我不是药神》设定在中国,剧情经过更多的戏剧化处理,无疑将得到更多中国观众的关注。


 

也有媒体认为,《我不是药神》的社会问题关照、流畅的叙事节奏,人物的设定和转变,类似于近年的韩国社会题材电影。这种对比虽然表面上合理,但低估了《我不是药神》本身的价值。


《我不是药神》就是它自己,是一部完全的中国电影,立足中国的现实,反映中国的问题和变化,用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讲一个中国观众喜欢、并且能深入思考的故事。

 

很多观众,包括很多优秀的电影从业者,对《我不是药神》不吝赞美之词,认为它是“国产电影的榜样”。电影手法的娴熟,保证电影的观感,而题材的严肃性,让这部电影不只是一部电影。

  

电影主题:从小到大

 

除了对主要人物的刻画,电影还加入了很多社会话题的讨论。在剧情推进的过程中,电影对社会话题的探讨由浅入深,从小到大,逐渐上升到宗教与生死、保护知识产权与贫穷者的矛盾、医疗体制改革、法理与人情等等问题上来。

 

生和死,是电影中的白血病人们直接面对的问题。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老奶奶对警察说,“吃了三年正版药,房子吃没了,家也吃垮了。我不想死,我想活着。”努力活着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但是昂贵的药物让很多人倾家荡产,直接面临死亡的威胁。因此电影才会借角色之口,说出“钱就是命”,“世界上只有一种疾病,穷病”,这种赤裸裸但是很真实的话。


 

关于生死问题的解释,电影用宗教提供了一种解读视角。男主角第二次前往印度,在街上遇到了湿婆毁灭相,在印度教中象征着死亡和新生,这是电影中唯一一处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关于保护贫困病人与保护医药公司知识产权的矛盾,也是现实中医疗行业的痛点,电影用相对中立的视角加以展现。瑞士正版药享有专利权,实行垄断定价,必然从病人手中赚取高额利润,著作权法保障专利权,而贫困病人的权益,不得不依靠男主角的违法走私。电影最后以字幕方式说明,案件原型推动了中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多省市将瑞士正版药纳入医保范围,在保护双方的权益上,用制度做到两全。

 

关于法理和人情的关系,电影也给出了相应的讨论。警察局长所代表的执法者,对走私行为毫不留情,但是周一围饰演的刑警则相反,对病人和走私者的同情超越了法律,甚至主动退出办案。而在庭审阶段,法庭出于被告人的动机,依法从轻判罚,并给予减刑,也是中国法制的一个写照。


 

这些不同侧面的主题,让《我不是药神》的受众群体变得非常广泛,也让这部电影超越了娱乐的范畴,唤起更多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END-


上期回顾

专访 | 融入喜感和家庭元素是谍战剧的新方向 ?导演林柯解读《脱身》

布光|为什么要三分打七分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