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拉华加 | 电影之路,就是寻找适合自己的“雨靴”

作者 | 陈艳 导演帮 2021-03-21
   


“梦想竟然如此简单,只是等待一场雨的降临。”


这段轻盈灵动、天真烂漫仿如童话的句子,是拉华加对《旺扎的雨靴》的阐述。


其实每个人心中同样也有一双渴求万分的“雨靴”。


电影就是拉华加的“雨靴”。


《旺扎的雨靴》拍摄现场

导演拉华加和两位小演员说戏 


作者|陈艳


FIRST电影节还没过去多久,拉华加又一次进入紧张工作中。


在工作的间隙,他在夜晚静谧又美丽的青海湖旁边,接受了导演帮的专访。

 

拉华加来自藏地,是地地道道的藏族小伙儿,他在讲述自己故事之时,和电影一样的淳朴,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


自然而然的发生,有困难,但是坚持下来了。


这就是拉华加对这段“圆梦之旅”的概括。


青年导演拉华加

 

戒急,用忍

 

电影《旺扎的雨靴》改编自自才朗东主同名短篇小说。


讲述了生活在藏地农区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拥有一双漂亮的雨靴。然而,等他拥有了一双雨靴之后,却一直没有下雨。他盼望下一场大雨从而能够在雨天穿上这双雨靴……


孩子内心纯粹的、天真的情感,是最初打动拉华加的地方。


“我自己小时候有类似的经历吧,非常喜欢一个东西,没能得到它,就在一直渴望这个东西。”


一直在寻找处女作灵感的拉华加,当即决定就改编这个故事做自己的处女作。



改编过程中最难的地方在于:原著小说的容量较小,改成电影信息量不够


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小说拍成电影是打开文字间的皱褶。


从一个五千字左右的短篇故事,到一个三四万字的电影剧本,剧本里需要扩展添加的东西太多了


例如,电影的前半部分,小旺扎渴望雨靴却没有雨靴的桥段,像村长、尼玛、学校老师、同桌,生活中的铁皮青蛙(玩具)、木剑,打架的场景和电视的内容等等情节,都是拉华加创作的部分。


从人物角色,到故事线索、再到细节道具的描述,他在剧本下了不少的功夫。


 

电影的拍摄地点,在青海藏区的一个古老村庄,没有宾馆和饭馆,交通并不便利,也经常断电,拍摄期间生活问题,给制片组带来压力。


拉华加和制片沟通后,最后决定整个剧组就住在学校里。因为当时学校正在放假,这样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拍摄中最难拍的、重要的是关于雨的戏份,没有人工造雨经费的他们,每天都在等雨。


为了方便剧组拍摄,每天列出两个拍摄通告,一个是晴天的,一个是阴天的。


就算困难多多,但是拉华加依旧坚持了下来。


“我自己还是愿意在那个地方拍。这个村庄是最贴近这个剧中的场景。刚开始的时候,压力还是挺大的。”


问他如何减压,他回复了一个字,忍。

 

情感共鸣才能打动观众

 


“《旺扎的雨靴》以纯熟的技巧掌控堆叠观影节奏,操纵复杂的气候环境使之服务于叙事,其对小演员的指导和调度格外凸显起导演功力,既保留孩童的纯稚热诚,又有与剧情相符的情绪流露。“


这是FIRST电影节上,以陈国富为首的评审团给拉华加的评价。


拉华加用纯朴的手法,创作出了这部叙事自然、美术淡雅的处女作。


不同与以往藏族题材电影的深奥、严肃、神圣,通过旺扎和雨靴的故事,导演将观众的触角轻盈地带到了藏地信仰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窘境,同时不失幽默童真。

 


影片主角小演员是电影能完成表达的关键。


为此,拉华加话费了很多时间去找学校寻找合适的人,最后才找到了小演员周拉多杰。


之所以选择藏族乡村的小孩子,也是为了更接近电影的角色。但是那种纯然的心情,城市的小孩子很少会有。


 “很多小孩不会相信这个故事,但是周拉多杰会相信。我们聊天的过程中,知道他喜欢拳击,我告诉他将来一定会有机会学到拳击,他就会问我说‘真的吗?”但其他很多小孩子会说这些都是骗人的,没有小孩子的那种心性,但他还保持着小孩子的天真,很合适演这个角色。”

 


难得的是,这部电影里不只是小演员,其实大多数演员都是素人,像阿卡雪达尔就是真正的法师。


这无疑增加了电影完成的难度。他们会拒绝镜头,需要花费加倍的时间来调整。


但是这些演员身上生活的痕迹,给电影增加了生活的质感,让电影更加的原生态。


这种纯然的心情,透过电影屏幕,找到了和观众的共鸣。在柏林展映的时候,就连跨文化的小孩子,都被其中的情感打动。


 

细节决定成败

 

拉华加是一个非常注意细节的人,他认为很多时候“细节是成败的关键。”

 

像影片《旺扎的雨靴》以孩童视角探讨地缘发展中现象和问题的影片。


我们能看到电影的很多镜头是从孩子的视角拍摄的:


两个小孩结伴去看阿卡雪达尔,远景里父亲和阿卡雪达尔聊挡雨的事,镜头前面就是两个小孩在讨论;以及结尾的部分,从两个小孩儿的视角看阿卡雪达尔在挡雨。


“因为想要讲述的是,小孩子的世界,很多镜头都是这样处理的。”

 


电影镜头只是在关注小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能妄加成人世界的观点。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在摄影吕松野的帮助下,电影运用长镜头,给观众传达出一种,客观、冷静的观察视角。


这是他们特别的设计,而且电影里长镜头的推、拉、摇、移都非常慢。


拉华加解释道:静心拍摄,真正能进入这个主人公的内心。

 


拉华加的“细节控”不只是在电影操作中,就连以后选择拍摄题材,他也会细细考虑。


很多人问拉华加:为什么不拍一些别的民族的题材?


拉华加答道:


“电影是一个很细腻的东西,很多细节会决定你电影的好与坏,我比较了解这里的文化、生活习俗,我能很好的处理电影里的一切。”


“也许以后会尝试其他,但不是现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双“雨靴”

 

在拍摄《旺扎的雨靴》这段日子,他觉得是在精神层面的成长完成了一节蜕变。


“这个过程需要一个自己很坚定的信念,因为你要面对很多困难。”

 


拍摄处女作,是拉华加找到自己的“雨靴”的过程。这个过程从高中毕业成为北漂持续到现在。


入围柏林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FIRST电影节,已经是对他最好的肯定。


他在领奖的时候,特别感谢了恩师万玛才旦,在《塔落》之后,他们的合作从未间断。


“他是我的指路明灯,感谢他这一路的照顾和支持。”


“我在电影学院的学习期间,通过万玛老师的推荐参与过很多优秀影片,这些对我后来的拍片有了很大的帮助。”


《旺扎的雨靴》拍摄现场

导演拉华加(中),监制万玛才旦(右一)

 

虽然从2017年7月拍摄,至今一年多的时间,这部影片已经在世界走了一圈。


也许接下来上映也会顺理成章。


但他从不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在这段追逐电影的时光里,从来不缺少他的努力和付出。


也许,正如拉华加诉说的那样,电影就是他心中的柔软之地。


他为此着迷,不顾一切的来到北京。


北漂日子里,照进地下三层的“梦想”,也许是他唯一的动力。


对他来说,只有诚心诚意的拍好片子,才不坠付出。


青年导演拉华加

 

-END-


上期回顾

《风语咒》导演刘阔:心坚器利,江湖不远

剪辑 | 导演必须了解的画面情绪剪辑手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