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牌电影节乱象频出,是竞争力、公信力渐低惹的祸

林蔚 导演帮 2021-03-21


这几天电影圈的热闹事儿,都和电影节干上了。


一边是各大电影节赶场式的亮相,昨天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刚开幕,明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临近闭幕。别忘了,还有近年越发强劲的特柳赖德电影节在5号也落下了帷幕。在这几大电影节上,本年度剑指奥斯卡的众多影片口碑纷纷解禁,颁奖季看得人眼花缭乱。


而另一边则是没这么幸运的,同在九月初开奖,同属老牌国际电影节阵营的亚太影展、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则几近乏人问津。没热度也就罢了,“晚节不保”的乱象丛生,难免更让人慨叹。


“史上最差”电影展


台湾媒体口诛笔伐的“史上最差”电影展——58届亚太影展,罪因大概有这么几条:


1、颁奖前一周才给出入围名单,一半以上的得奖人因行程无法到场。因此就有了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男、女配均被代领的尴尬场面。

2、颁奖典礼过于寒酸,像极了婚礼晚宴,而非严肃正式的颁奖现场。

3、更多的失误体现在细节流程上,红毯无人引导、明星迷失现场,甚至红毯进行时叫错嘉宾名字,媒体采访区翻译时常掉线、嘉宾采访被打断等等。

4、更大的槽点则出在临时被拉来担任颁奖人的郭雪芙身上,未能及时念出得奖影片英文名字的“安静”场面,一度挂满热搜。这份尬,大会主办方也要为之负责,不标注影片的中文译名也是其疏忽之一,更被网友扒出一名越南入围者的名字竟被标识为“小弟弟”。

 

(吕良伟代领最佳女主角)


种种症结,一言以蔽之:组织混乱。


这种混乱也发生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甚至称得上荒谬。因《女他》入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的周圣崴导演被电影节主办方封杀了,封杀的原因大致是因为周圣崴作品的版本无法在银幕上显示,双方就是谁的责任而产生了冲突。加之周圣崴导演发文指摘了主办方在组织方面的混乱。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发声明,声明中导演名字和影片英文名均错误)


大会主办方的处理方式也相当魔幻,出了一份声明后,直接将周圣崴置于黑名单之中。不论事实究竟如何,就电影节本身的影响力和文化气度而言,早已今非昔比。想来,奥斯卡出过拿错信封的乌龙事件,今年威尼斯的排片结构和发布会的组织安排也被吐槽连连。


没有哪一场电影节或颁奖礼能足够完美,最大的差别或许在于电影节本身是不是还有支撑下去的能力。


众多老牌电影节,光环已不再


公号《导筒》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尚未开始前,已出过一篇《这个国际A类电影节,正从凤凰沦为野鸡》的文章提前悼念了这个老牌电影节的衰败。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有着辉煌的过往。它是全球十五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与柏林、戛纳、威尼斯以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一道是国际电影联合会确定的国际五大电影节。它也算是中国电影人的老朋友,谢晋、谢飞、陈凯歌等人的作品曾斩获大奖。

 

(电影节主席 洛赛克)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许多电影新导演或初入电影节市场的新人,总会对之抱有朝圣般的幻想。这种心态,学院出身的周圣崴导演有;而多次主办亚太影展的台湾电影人,也有。


如果不是被媒体冠上“史上最差”,恐怕创办于1954年,堪称亚洲电影展上最悠久的华语、亚系语言电影大舞台的亚太影展,早已泯灭在众人的记忆之中。可能内地大众对其并不了解,本身这个奖项的传统并非对准内地。

 

(1999年8月31日 亚太影展公布入围记者会上 刘德华与张国荣)


亚太影展注重东南亚市场,为50、60年代的香港电影、70、80年代的台湾电影带去了诸多荣誉。这些荣誉也更利于香港、台湾电影在东南亚卖片。2009年,凭《阳阳》拿下亚太影后的张榕容,当时兴奋到变形,仿似拿下了这个奖便能抵消在金马奖两次陪跑的失意。


这种荣誉感可以说是小圈子内的氛围,未曾在整个华人世界造成多大的轰动。


进入2007年之后,亚太影展的颓势愈加明显。曾因资金问题,影展断断续续停办过6次,声势大落。同样是在2007年,和其名称相似的亚太电影大奖(又名亚太银屏奖)、亚洲电影大奖纷纷设立。它们分走了不少对亚太影展的关注度,特别是香港国际电影节主办的亚洲电影大奖,含金量虽逊于金马、金像,但在涵盖范围上以及融和性上甚广。

 

(2018年 亚洲电影大奖受奖人)


没钱,办不下去的困境也时时困扰着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传闻因资金不透明,2000年后政府和商家开始撤资,电影节一直摇摇晃晃到2016年,中国的金城集团为其注资。作为回报,电影节开设了中国电影单元。


这个单元至今已第三年,虽不像许多电影节特设的中国单元评选出的影人和作品含金量那么低,却也没什么亮点。外界的资助毕竟只能供电影节暂时喘息、休憩而已,拿不到优质的参赛影片进驻,没有分量高的国际影人参与,含金量不高的电影节势必得不到广告商的资助,办不下去也属正常。

 

(近三年蒙特利尔电影节,中国单元)


日薄西山的垂死挣扎,遇上负面新闻的雪上加霜,真的难以想象42岁的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和58岁的亚太影展,还能走多久?


电影节越多,好的资源越倾斜


挑剔的德国导演赫尔佐格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两个电影节值得一去,一个是戛纳,另一个是特柳赖德。”他会这么说,一在于他确实很挑剔,二来全世界有名目的电影节多达上万个,可真正能坚持连续举办两年的电影节,大概只有30%至40%。这种大幅度淘汰率的由来,确实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而含金量高的电影节则更属凤毛麟角。


这些凤毛麟角的构成者中,自然有我们熟知的欧洲三大,也有随着时间的进展,越来越被世界认可的B类电影节,例如釜山电影节;以及C类电影节,比如特柳赖德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等。

 

(A. B.C.D所划分的只是类别,而非等级)


国内的电影节体系里,除了金马奖、金像奖等以区域为特色的电影奖之外,内地的First电影节因对新人、新作的推动而知名;还有十月中旬,即将进入第二年的平遥国际电影展,在小镇办展的独特性,经由贾樟柯和国际选片人的好品味加持,正在成长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声名在外的影展,自会吸引更多的关注。每年5月份举办的戛纳电影节,会吸引至少6万名专业电影人士和20万名游客,聚集在常住人口为7万人的小镇。这期间所创造的庞大经济收益可想而知。


大概是吸引力法则在作祟,在柏林和威尼斯电影节渐露疲态的当下,戛纳每年影片的入围作品含金量向来是最高的,不仅是优质的艺术电影,夏季热门的商业片也偏爱在戛纳做全球首映,吸引全世界超2000家媒体聚集在此,而且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

 

(戛纳电影节 手拿金棕榈的是枝裕和)


电影节背后的利益链,让全世界各个城市都乐于效仿,成为许多城市开发旅游业的一种手段。如果大会主办方对所办电影节的定位模糊,目的不单纯,自然就会引发诸多乱象,甚至出现一届就夭折的惨案。


而对于那些老牌电影节来讲,事实更是如此残酷。还曾与欧洲三大并肩的蒙特利尔电影节、在亚洲电影历史上风光一时的亚太影展,无不是在同质化的电影节竞争中败下阵来。改变、寻找到自身电影节的明确定位或许是一个契机,只是这需要时间、精力、眼光和资本的投入,而对于喜新厌旧的市场而言,恐怕鲜有耐心。


-END-


上期回顾

TOP榜| 8月古装剧霸屏,导演惠楷栋凭《延禧攻略》首登话题榜首

2018西溪影人会:让青年电影人赢在起跑线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