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亚奇幻“物语”,是从洪荒神话故事而来,还是重生于网文和二次元?

甘甘 导演帮 2021-03-21


《镰仓物语》《与神同行2》,加上今年暑假档上映三天就急匆匆撤档的话题作《阿修罗》,这三部来源于中日韩的奇幻类型片,都无一例外地相中了黄泉路上的鬼怪故事。



这三部影片在题材和类型上的相似,与主创团队关系不大。事实上,同为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中日韩在奇幻题材的创作上,确实容易展现出,比其他爱情、现实题材、动作等其他类型更多的相似度。

 

奇幻类型题材诞生于欧美的奇幻文学。现代意义上的奇幻小说,源于在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奇幻小说创作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书写了经典奇幻作品《霍比特人》《魔戒》和《精灵宝钻》的英国作家托尔金,被誉为现代奇幻文学之父。在他的作品被搬上大银幕后,奇幻电影类型的样本,也就自然而然的被竖立起来。

 


但在东亚文化中,奇幻类题材实属舶来品。在谈及中国的奇幻类电影时,必然要谈及陈凯歌的《无极》,虽然这部电影打着“魔幻大片”的旗号,但仍然应当归属于东方审美的、从传统神话传说中衍生而来的奇幻类作品。随后更有《画皮》等一系列作品不断产出,由此构建起了中国电影市场上的“魔幻大片”的概念,而如《三十三世十里桃花》等“玄幻”类影片,则是由于网络小说的崛起,从修仙打怪的东方“仙侠小说”和“剑与魔法”的西方“奇幻小说”文学分野上来,进一步衍生到了影视领域。

 

形神俱似的文化本源,异曲同工的电影问题

 

中国传统文学中诸多神话故事,已经成为国产奇幻大片的创作根源。如《山海经》《博物志》《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传统文学,不仅让《画皮》《画壁》《捉妖记》等影片获取了“自带考据”的可看性,也是一种将新一批受众引向传统文化的反哺。

 

而《西游记》《封神榜》和“孙悟空”更是成为近些年的大热“IP”,《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伏妖篇》《悟空传》《西游记女儿国》……《西游记》已经成为近些年奇幻影片里最为重要的文本来源。同时,随着网络小说的兴起,如《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系列,也已成为奇幻大片最为重要的IP。

 


无论是传统的神话故事,还是当下的网络文学,都可足见,中国的创作土壤并不缺乏优秀的奇幻故事。像《西游记》原著小说,其受众之广,故事的复杂程度,并不逊色于欧美如《魔戒》等奇幻小说。

 

然而,这两种一传统一现代化的文学来源,却令人遗憾地,在经过电影二次改编后,毫无互补趋势。

 

传统的神话奇幻大片,大多“考据”过多而原创剧情不足,创作者对于神话的挖掘不过“浅尝辄止”。而通俗网络小说原著大多,是恐怖和探秘为主要格局的类型小说,只为刺激精神需求,改编电影很难在思想层面加以拓展。

 


优点虽然不能互通,缺点却异曲同工。

 

神话考据也好,网络改编也罢,我国的奇幻电影,不是过于追求意象化的东方审美,竭力追求以炫酷特效打造诡异情节,就是意图将更受欢迎的其他类型元素,强行插入故事当中。如《西游记》中原本并无恋爱成分,在喜剧成分上也着墨较少,虽原著有部分元素介乎恐怖与奇幻之间,但改编作品大多将原作的主要情节一一剔除,加以创作者认为观众更喜闻乐见的其他元素,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四不像”的类型片。

 

相比之下,韩国和日本的奇幻电影,也受到内在和外来的两重影响。韩国电影一直致力于向好莱坞学习,奇幻题材的创作,主要是受到好莱坞类型片的影响,及本国传统伦理的冲突。

 

虽然有了《与神同行》此类非常传统的、浸透东方风格的奇幻类大片,但韩国的奇幻类型片,本质上并不像中式奇幻电影“大格局称雄”,更多优秀的作品,是小格局式的温婉故事。如《重返二十岁》《奇怪的她》《念力》等影片,都是“一个人有了超级能力,却用来维护爱”的温情故事。

 


同时,与中国奇幻电影相似,韩国的奇幻类型片也有《龙之战》《中天》等“主人公为了追求爱情而追溯至黄泉”的爱情奇幻故事,由于剧本和拍摄质量问题,此类电影在韩国市场上,也遭遇过口碑差评的命运。

 

与中韩的状况不同,日本电影市场称雄主流一直是动画电影,奇幻题材也是如此。在时光网提供的2017年日本票房统计数据上不难看出,除去好莱坞大片外,排名前二十的作品,不是动画电影,就是由动画改编的真人版作品。

 


动画产业的兴盛,一方面也带动了原创作品的发展。这也是中韩与日本作品迥然不同之处。相较而言,日本奇幻电影中有更多的个人色彩。虽然《镰仓物语》《阴阳师》等作品,仍然是取材自本土传统的神话故事,但其中不乏创作者对神话故事的二次创造。

 

由于日本本土的漫画产业极为发达,虽然不少动漫中都有舶来元素,但已经被优秀的漫画从业者加以改变,等这一素材再经过电影创作者加工后,许多元素已然脱胎换骨,成为归属于日本原创的作品。由于上游产业的发达,使得日本动画电影作品的输出能力确实不容小觑。


但由于动画这一类型过度发展,日本电影产业其他类型,则在近些年来少有听闻。电影产业始终只能算是动画这棵大树下的附属。中日韩三国,同在类型化的道路上发展,向好莱坞不断学习,也有着相似的审美趣味,但却仍然各自都保持着独特的发展态势。

 

老神话跟不上新观众?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毋庸置疑,其受众之广、覆盖面之大,其他类型文学一直望尘莫及。但正因为是有着足够丰厚的积淀,不少试图创作奇幻大片的创作者们,都在特效、画面等方面颇下工夫,但在剧本的改编上反倒不甚用心,只把原本神话故事中的妖魔鬼怪,拿来丢给特效部门打造成肉眼可见的实物,便搬上银幕,号称投资浩大,用心良苦。

 

结果观众进了电影院,不仅没被剧中的人物故事所感动,倒像是隔着银幕进了毫无实感的中国版侏罗纪世界,最终也不过是草草了事,瞌睡收场。

 


在我国奇幻类型片发展的初期,此类内核虚有其表,只靠特效吸引观众的影片,也勉强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但近些年来,不少不靠大特效大制作,只靠剧情真挚动人的小成本影片,已经间接性地说明了这一点:无论影片的类型如何,与观众建构起情感共鸣,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奇幻大片,动辄强调正统,乐于翻出几千年前的旧黄历,试图唤起沉睡了许久的民族共鸣,这是具备民族性创作者的特性。但电影艺术,随时代更迭变化迅猛,能真正被当下受众接受的作品,必定要具备这一时代人群所具备的共性。

 

看过中日韩三国表现,围观欧美奇幻大片市场上,既有依仗出新出奇紧跟时事的作品,也不乏仍然在好莱坞大制作基础上坐吃老本的奇幻电影,最后沦为二流甚至三流电影。

 

谈及好莱坞的奇幻类型,必然要提超级英雄题材。与日本的奇幻电影异曲同工,具备漫画原创力,好莱坞也走起了由漫画作品改编搬上大银幕的路线,打造出了美漫改编的超级英雄系列。

 

超级英雄改编成电影,其类型狭窄肉眼可见:老套的英雄主义,万年不变的英雄打败反派模式。但细究起来便可发现,即便是超级英雄从天而降的好莱坞爆米花,也绝非是将原作品拿来直接利用。

 

不少超级英雄的故事,大多诞生于上个世纪,经典人物的塑造,也根据当时的现实社会需求而来。虽然时间跨度不大,但创作者仍对不少故事和人物形象都加以改编,比如增大了钢铁侠的喜剧感,而削弱了美国队长关于抗击纳粹的时事感,而《黑豹》更是刻意面向美国当下的种族问题而大肆渲染,如此种种,无非是为了消除当下观众和“老故事”的时间隔阂,让更多的,此时此刻的故事,走入电影中来。

 


同时,除去超级英雄这一其他市场较难复制的题材外,无论是好莱坞的吸金IP《哈利波特》,或是像《寻梦环游记》一类的动画作品,若想赢得票房和口碑的影片,大多都在剧情的设置上下了不少功夫。原本或来自原创小说,或来自古老神话的奇幻元素,一旦不可能成为本片的主要路线,就会承担应有的背景板任务:既不至于喧宾夺主,掩盖类型片本质,又能调动观众的观影兴趣。

 

结语

 

奇幻电影是已经在市场上获得了认可的类型电影,比起方兴未艾的现实主义创作、需要更先进的工业化水平跟进的科幻题材,玄幻影片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空间,只着力于“大格局大特效”的方向,未免有些出力偏颇。而今年市场上《超时空同居》这类小成本的奇幻类电影,也赢得了出色的成绩。类型固然有限,而创作的方向则无边无垠,相信在遭遇到挫折和反思后,国产电影的类型及创作方向,也能得到更大的丰富和拓展。


-END-


上期回顾

《未择之路》:一个男人想要回到过去,却越走越远迷了路

再见,猫眼淘票票旧式“垄断”

「镰仓物语」:我的情敌是妖怪,怎么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