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引领华语电影风潮的台湾本土电影人,今何在?

林蔚 导演帮 2021-03-21


李安导演最近有点忙,刚在美拿到了美国导演工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还要忙于科幻动作片《双子煞星》的后期制作;十一月,他首任执委会主席的第55届金马奖颁奖在即,尽早回台处理相关事宜也是重任之一。


回顾李安近三十年的电影历程,其电影生涯的开端必然与80、90年代的台湾电影密切相关。如果说,在内地80、90年代是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相继发力的时期,同期在台湾地区,也是台湾新电影、台湾新新电影交相辉映的时代。


如今三十年,甚至四十年过去了,你会惊喜地发现,当年引领新浪潮的那拨电影人,依旧保有不懈怠的创造力。比如这个十月,张艺谋的《影》、吕乐的《找到你》以及不久前田壮壮启动的电影项目《树王》等。



本届金马奖的提名,也彰显资深电影人的实力。不仅第五代最重要的电影缪斯巩俐担当了评审团主席,《影》拿下12项提名,在被内地导演包圆的最佳导演提名中,张艺谋、姜文、娄烨名字的出现,依然颇具分量。


只是在这种无意的对照间,不免心生疑惑,同时代起步的台湾电影人又身在何处?


两岸三地,均是创作土壤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台湾电影自身去找。


侯孝贤、李安、张艾嘉、蔡明亮以及身故的杨德昌等对台湾地区电影文化的重要性不必多言,对整个华语电影界的影响也不言而喻。


台湾地区的电影制作人李烈:“侯孝贤、杨德昌等导演的作品,给了不一样的视角。”以侯孝贤为例,有人说他的电影已把年轻导演甩开太远了;也有人说,台湾地区至少有三代电影人还在受新电影的影响。


(侯孝贤与蔡明亮)


这种影响,既有侯孝贤等人的言传身教,还有那些自新电影时期便在幕后操刀的电影人30、40年不间断的亲身助力华语电影的功劳。


今年金马奖把特别贡献奖给了廖桑廖庆松。1980年代,廖庆松为台湾新电影的导演如杨德昌、侯孝贤、张毅等导演剪辑影片,被称为台湾新电影的“褓母”。翻看他的履历发现,在他参与的167部电影中,影片涉猎地区两岸三地,他的身份也相当多重,制片人、剪辑师、导演、摄影、编剧等等。


(廖庆松)


不论是资深导演的新片,如刘杰的《宝贝儿》还是新导演的处女作,如仇晟的《郊区的鸟》,均有他作为剪辑师的身影。如廖桑这般一直不间断为华语电影服务的电影人,还有从台湾起步的杜可风、摄影师李屏宾、录音师杜笃之、与侯孝贤、贾樟柯、毕赣有着紧密合作的配乐人林强等等。


(万玛才旦《撞死了一只羊》,配乐林强,录音杜笃之)


即便他们没有执导筒,但也没人会否定他们在各自电影领域里的大师地位。


北上内地,是另一种风景


与电影技术行当里电影人们相对更加自由和有弹性的工作环境相比,从台湾新电影以降,尤其是千禧年之后,台湾导演们面对日益缩小的台湾本土市场,不得不做出一个选择。


2000年,杨德昌导演因《一一》拿到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1年,《卧虎藏龙》拿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台湾地区电影艺术的高峰期,本土市场萎靡不振,台湾本土制作的电影连十部都没有。


加之,台湾地区电影市场对好莱坞电影全面开放,台湾新电影和新新电影对艺术和人文表达的探索,始终不敌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猛攻。2002年,首个做出突破的正是陈国富导演,他拍摄了恐怖、悬疑类型的《双瞳》,不到三天内收了4000万新台币票房。


(《双瞳》)


对于商业市场、类型创作有着更加渴求的台湾地区电影人来说,台湾2300多万人口,600多家影院的配置,确实给不了本土电影特别好的发展空间。直至2018年,台湾地区电影市场里的主流电影仍是好莱坞电影。据统计,2018上半年台湾地区的票房前十均被好莱坞电影霸屏。


其实,早在2017年台湾地区电影票房透明化后,其市场状况已然非常明晰。上映最多的为美片、其次是日本片,法国电影上映的数量居三,甚至多于台湾地区本土的影片。


鉴于此,陈国富早在2006年便转身内地,与华谊合作开发类型电影,培养商业片导演的选择,现在看来颇为聪明。2012年底,由他监制的电影累计票房已达40亿人民币。在与华谊结束七年合作后,他创办了“工夫影业”。


(陈国富)


陈国富在内地市场的十几年里,监制了《狄仁杰》系列、《太极》系列、《画皮2》、《风声》、《寻龙诀》、《1942》等电影,还参与了《狄仁杰》系列、《梅兰芳》的编剧工作。


北上寻求商业类型创作的,除了陈国富外,同期还有擅长喜剧片创作的朱延平导演。90年代,他与香港地区合作,承包了台湾地区近十年的贺岁档。2004年,他曾不间断地在内地试水,从《一石二鸟》、《大灌篮》到《大笑江湖》,乃至去年炒冷饭的《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口碑均不理想。


大概是有了前人的铺路,2000年后在台湾地区崭露头角的电影人(他们多为70、80后),比如陈正道、郑芬芬也慢慢进入内地市场。陈正道执导的《重返20岁》、《催眠大师》、《记忆大师》等口碑和票房均不俗,今年暑期档的小黑马《快把我哥带走》,把导演郑芬芬带入大众视线,《快把我哥带走2》也提上了日程。


(郑芬芬)


鉴于内地市场的广阔,总有台湾地区导演会时不时到内地寻求新的发展。这十几年间,人来人往。比如苏照彬、陈玉勋、钮承泽、易智言、蔡岳勋、安竹间等导演,在与内地的合拍片摸索中寻求更多可能。


自然,有人北上,就有人坚守台湾地区本土市场。


在台湾地区本土创作


在台湾地区坚守本土创作,可以说是早于台湾新电影的一种传统。早在60年代,李行导演执导的健康写实的乡土电影广受好评。而到了台湾新电影时期,侯孝贤、王童等导演作品中对乡土、对本土的关怀一直影响着后续的创作者。


和陈国富等同期在90年代创作电影,且被称为“台湾新新电影”一代的林正盛、张作骥等导演,即便在台湾地区票房颓丧时期,他们多数时候依靠着政府部门的辅导金计划给与的补助,坚持拍摄他们所熟悉的风物。


(张作骥新片)


或因市场环境的限制,亦或个人文艺片创作节奏所致,到目前为止,林正盛导演入行20年有余,仅执导了11部影片。张作骥导演入行近30年,导演作品也仅有14部,但却四度入围金马奖最佳导演。


或许可以这么说,他们坚守着台湾新电影以来人文关怀的传统,在文艺片创作方面做着不违背内心的创作。这一支脉,在台湾地区一直有延续。比如2008年才拍摄处女作长片《停车》的钟孟宏导演和处女作《囧男孩》的杨雅喆导演等。


2008年对于台湾地区电影十分重要。这一年,曾长期担任杨德昌电影副导演的魏德圣执导的《海角七号》,用5000万新台币的成本,拿到了5.3亿新台币的票房。截止目前,这个票房成绩是台湾地区最高的华语票房,十年过去,没有任何华语电影将之打破。


《海角七号》这部偏喜剧和爱情的类型片的表现,鼓舞了许多台湾当地电影人,尤其是鼓励偏类型化的创作。尽管魏德圣后来的史诗大片《赛德克巴莱》失利,却没有阻挡电影人对类型片的尝试。


(《目击者之追凶》)


《总铺师》、《大尾鲈鳗》等喜剧的成功,以及低成本恐怖悬疑电影《红衣小女孩》、《目击者之追凶》的亮眼表现,为台湾地区本土电影市场增加了活力。毕竟,从2000年初,不足十部电影出产到去年全年63部影片上映,再小份额的台湾地区本土市场也需要电影人的坚守。


-END-


上期回顾

“百星上墙V”:反复打磨一个好故事,是新导演的基本课

编剧怎样完善剧本中的人物动作?

《秋田》获华沙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联盟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