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成本的恐怖电影,让你的POV镜头更吓人

烟熏丁尼生 导演帮 2021-03-21


今年的小成本类型片中,恐怖悬疑成了热门。“年度最佳恐怖片”屡有更迭,从《寂静之地》到《昆池岩》再到热火的《网络谜踪》《解除好友2》,恐怖片再次通过简单的镜头拍摄手法,来实现最直接的观影需求——吓观众一跳,以此来获得观影快乐。


无论是韩国的《昆池岩》,还是北美的《网络谜踪》,都大量使用了以摄像机镜头为主题的POV镜头。这种直接“目击”生活中其他人、事、物的情景,因代表了剧中人物对人或物的主观印象,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在其他类型片中,起到的是令人“感同身受”的效果。

 


同时为了更多的表现真实,《昆池岩》和《女巫布莱尔》《鬼影实录》等影片引入了伪纪录片这一概念,试图通过“真实地目睹一只鬼”,让人体会到真实感。主观镜头在这一刻减少了记录者感同身受的效果,增加了由机械拍摄的真实和无可控制感。

 

这种机械感在科幻和恐怖类型结合的影片里,注定会越来越明显:观众看到了主角、看到了镜头展现的事物,实现了“看”的过程,但却不知道,是谁在带领观众“看”这些故事。

 

POV镜头:你知道谁再看,在看什么


主观镜头虽然比客观镜头略晚一步,但同样在电影诞生的早期就已登场。毫无疑问,主观镜头能够创造强有力的效果。在大部分非惊悚题材的影片里,主观镜头被用来展现“人”的视野。1924年《最卑贱的人》中就有着摇摇晃晃的镜头,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醉酒状态。《拿破仑》的主观镜头,也让人现场体验了一次战争的观感。

 


无论客观镜头如何拍摄,画面里对被摄物体的景别大小、色彩造型,其导向作用都是由拍摄者决定。从传统电影镜头的作用来说,影视最大的优点是画面和声音。而主观镜头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而生。大多数时间,主观镜头化作影片中人物的眼睛,观察到的是某个人的生活,进一步展现人类内心的活动。

 

但在悬疑惊悚类型片中,主观镜头的视角被进一步扩大了,主体慢慢从“人”变成“非人”如《大白鲨》的水下长镜头,展现的就是大白鲨在水下摇摇晃晃,以猎食者的身份寻觅猎物的视角。



这种主观镜头是被运用的最为广泛的镜头模式:带观众“看”。即便是《湖上艳尸》这种全程主观视角的影片,观众也很清楚能理解,是人类在通过肉眼进行观看,大多时候观众也知道是谁在进行观看。即便是后期动作大片的狙击镜视角和VR眼镜视角被纳入了电影中,本质上主观镜头,仍然是通过肉眼观看的过程。

 

但在DV视角拍摄被纳入电影中后,只通过肉眼观看的视角就转变了,这就像是手机的他拍模式忽然有机会展现出了自拍模式,观看主体和被摄主体产生了统一。不少恐怖片也以此大作文章,像《女巫布莱尔》等影片,都是通过打破这种统一性来实现惊悚效果。

 


当拍摄和观看的过程中间有了除眼睛之外其他的渠道,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掺杂的内容就变得更多了。比如《科洛弗档案》就是一部全程由DV视角记录的影片,更有趣的是,即便在拍摄者葬身于怪兽口中之后,拍摄的主体就变成了DV,真实地、被动地记录下了拍摄者的死亡过程。


互联网的POV镜头:

你只知道你在被观看


近些年来,互联网提供了一种新的未知视角,也让与科技挂钩的悬疑电影,有更广阔的空间来使用主观镜头。在互联网世界下,无论是观察者或是被观察者,都可以呈现出一种“第三人”的视角,这在《解除好友2》和《网络谜踪》中都表现得格外明显。

 


《解除好友2》系列和《网络谜踪》由于载体的特色,都被归结为“桌面电影”。桌面电影目前被定位成“全片都是在电脑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影片。”但其实,在这两部影片中,视角都不仅仅局限于电脑的摄像头。观众可以从这两部影片中观察到手机视角、平板电脑等多种小屏幕的视角。


这就为影片《解除好友2》蒙上了一层信息时代的恐怖:最开始,观众所看到的视角是狭窄的,只是主人公和他的几个朋友,观众会下意识地将自己代入主人公的角色。拍摄者和被拍摄者都是主角,虽然中间有电脑摄像头,但在画面中并没有第三人出现。

 


但当冰冷的摄像头忽然出现了不可控制的趋向怎么办?随着剧情的发展,影片开始出现了暗网,冰冷的互联网河流不仅仅在屏幕上流淌,还流淌进了主人公的生活里——主人公逐渐成为了被拍摄者,不明身份的人开始掌控了摄像机,甚至主宰了人物的命运。观众在主人公面临崩溃的时刻,就已经开始被迫与杀手掌握相同视角。这一镜头的转换,既挖掘出了恐怖的气氛,也带来了满足人类窥私欲的可能。

 

《解除好友》系列更多的是在拍摄者和被摄者中加以转换,这样的影片本身确实容易被看做是玩弄黑客技巧的小成本取巧型影片。《解除好友》系列电影的评分并不高,主要原因就是这部片子的主题完全构架在了互联网上。试想一下,某一天你的微信视频忽然出现了陌生人的影子,朋友圈里显示出了非关注好友的消息,观众纵使一时会觉得可怕,但接下来就会质疑影片的真实性。又因为影片中确实有着无法自圆其说的BUG,让电影评分也随之下降了不少。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互联网上,桌面电影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要想脱离小众化,仍然要融入其他类型片的元素,因此在《解除好友》系列后,将伪纪录片式的主观镜头,和感同身受的主观镜头结合起来,就出现了《网络谜踪》这一将多屏幕叙事嫁接到传统悬疑故事的影片。

 

《网络谜踪》显然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殊电影。即便没有facebook、twitter、tumblr,桌面电影也可以诞生于非智能手机台式电脑的时代。但《网络谜踪》的故事,则完全基于小屏幕的泛滥才有可能实现。

 


在当下,观察与被观察,拍摄与被拍摄的关系,早已不局限于摄像机和肉眼的领域。你可以通过手机镜头、平板、监控录像、车前GPS来观察一个人的举动,从中得到讯息。画面已经不再重要,传递信息才是主要功能。

 

同时,《网络谜踪》也为新一代的观众提供了更为充沛的信息,与其说这是一种欣赏画面的视觉语言,不如说这是一种电子阅读式的文字观察。影片里除了主角试图展示的寻找女儿部分,还充斥着图像、电子邮件内容、新闻文章标题、短信文字、弹幕直播等大量信息。男主角通过打一行字,再删除的犹豫,表现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其说这是观众“看”到的电影,更不如说是观众“读”到的信息。

 


这是一场碎片化的观影,那些习惯了构图和光影变化的观众可能会对这部电影感到极大的不适,它谈不上有美学,只是一场大容量的信息拥堵,这也是随着科技成长起来的一代,面对数字媒体和电子科技的感受。当人们身处这样的日常时,观众不需要在影片里获取美学,他们只需要信息。

 

完全依赖于桌面视角的电影注定会是一种小众视角,但在多屏幕在大众生活里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更多的主观镜头,就必将也在电影里出现得越来越多。一言以蔽之,看和被看的对象,到底都是人们的现实生活。



-END-


上期回顾

专访章明:对立、冷静、孤独,一段蛰伏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之旅

IP推荐 | Q3网文IP榜:热剧改编IP榜上有名,黑马IP抢先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