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邹文怀离世,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又一扇窗关闭了

林蔚 导演帮 2021-03-20


嘉禾电影公司创始人邹文怀先生的离世,带来的是70、80乃至90后对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缅怀;带走的是对那个经典港片时代最后的回眸。


如果你也是老港片迷,大概知道我在说什么。但凡看过李小龙、成龙的电影,就不会不记得片头嘉禾(Golden Harvest)的LOGO。伴随着香港乐坛教父顾嘉辉所作的气势不凡的配乐,四块红砖一一出场,拼成一个大写的“G”。而后,出自张大千手笔的嘉禾二字定格在画面之上。

 

(嘉禾logo)


就这样,从1970年第一部电影《独臂刀大战盲侠》至2003年出品的最后一部影片《行运超人》,嘉禾共出品和投资了600多部影片。


其间,李小龙、成龙、洪金宝、许冠文、吴宇森等发迹于嘉禾,李连杰、徐克、陈可辛等则得益于嘉禾;《唐山大兄》、《红番区》、《半斤八两》、《阮玲玉》、《甜蜜蜜》、《风云雄霸天下》等片,更是嘉禾为华语电影乃至世界电影贡献的经典之作。


在香港弹丸之地,风生水起了近三十年,实现香港电影走向世界的宏愿,邹文怀有一套自己做电影的策略。

 

天生策略狂人

 

新闻专业出身、体育爱好者(足球、高尔夫、桥牌、围棋),这两个身份看似与电影操盘手没什么关系。但在邹文怀身上,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13、14岁时,邹文怀从香港随父母至上海,在圣约翰中学读书。上世纪的二十、三十年代初,中国足球有着称霸全亚洲的高水准。邹文怀特别痴迷于足球,一种讲求策略和团队合作的运动。


其后所热爱的高尔夫、桥牌、围棋,也是需要依靠智慧、发挥策略技能才能赢得胜利的运动。邹文怀曾说,在正式的桥牌比赛中,参不得半点运气,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围棋也是,在走每一步前,已想好下一步、下下步乃至对方下一步要怎么出招。



沉迷于高智力型娱乐活动的邹文怀,很难说他不是一个天生的策略狂人,更别说他敏锐的新闻意识了。


在圣约翰中学就读期间,邹文怀向学校申请创办了体育周刊,并有着超前的传播意识,将刊物定为一周中文刊,隔周为英文刊。中学生时的他便已经懂得了扩大传播影响力的意义。水到渠成地,大学主修新闻,不管是在申报实习还是1949年回香港后,他的职业都是体育记者。


邹文怀也没想到自己会与电影挂上勾。1959年,邵氏刚建成清水湾片厂,需要大量的人手帮忙。他的旧上司吴嘉棠是邵逸夫的好朋友,便引荐上海话和英语俱佳的邹文怀担任邵氏的宣传主任。


(左一邵逸夫,右一邹文怀)


做记者、懂策略分析的邹文怀对电影宣传一点就通。“做电影和做记者都是在传递讯息。不同的是方式,电影是软推销(Soft Sell),而且传播范围更广。”就这样,电影成了邹文怀第三样沉迷的事物。


从宣传主任到制片经理,在邵氏的十几年里,邹文怀的地位和作用,用张彻导演的一句话便能概括“头等人才,三等职务,特等权力”。


邹文怀的公关本领、电影敏锐度令邵氏在与国泰(电懋)龙争虎斗的60年代,风光无两。他向邵逸夫建议拍摄武侠片,和李翰祥等人商议出了风靡整个东南亚地区十余载的黄梅调电影,协同同事梁凤编辑《南国电影》画刊,用明星画像做封面,满足影迷需求,走影展,拿奖项,为香港电影扩大海外知名度。


(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或许在邹文怀的电影版图里,已为香港电影走向全世界画下了第三步、第四步的未来,可惜的是,他的理念与邵逸夫1967年已准备缩产电影一半,转投电视行业之间形成了巨大鸿沟。


加之,邵氏本就悭吝作风,无法获得股份分红,又难以实现理想抱负,所以1970年邹文怀的出走,独立制片之路的开启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推崇独立制片,用人不疑

 

港媒常将邹文怀离开邵氏的举动,称之为“叛逃”。他带走了在邵氏与自己合作亲密的何冠昌、梁凤等人,甚至带走了武侠片的一代巨星王羽。


尽管邵氏对外讲,离开的是小猫两三只,但是70、80年代,一边是嘉禾在国际上的声名鹊起,一边是邵氏电影80年代的停产,失掉邹文怀,已是邵氏最大的遗憾。


1970年,嘉禾创办。当时只有一个500尺的办公环境,200万的启动资金,以及一帮还在租房子过日子的同事。无法与邵氏完善的电影生产线相媲美,又受着邵氏的打压,邹文怀倒是很乐观。


(《独臂刀大战盲侠》)


他晓得,在大洋对岸的好莱坞,从60年代开始,除了几大制片厂外,独立制片已显露头角。“大部分独立制片,只是交由大公司代理”的方式给邹文怀很多启示。


没有片厂,不要紧。找一个故事,带着王羽等人到日本拍,这就是《独臂刀大战盲侠》;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则是在泰国的一个小村子里拍摄的。


邹文怀与李小龙的合作堪称经典。在美发展的李小龙回香港,本想投奔邵氏,哪知邵逸夫不仅薪资给的少,还让李小龙做配角,直接坦诚如他,自然接受不了,转而返美。邹文怀从电视节目《欢乐今宵》上一眼看中威风有力的李小龙,亲自坐飞机到三藩市机场与之短暂见面,敲定了后续的合作。



邹文怀识人、用人的能力确实一流。在邵氏时,邹文怀已常与导演、演员、工作人员在片场打成一片。


在郑佩佩印象中,虽然天天能看到六叔(邵逸夫)的身影,但他们都跑到邹叔叔那里哭。邹文怀的办公桌上常备一盒面纸,处理郑佩佩口中那些片场小事,比如被谁欺负啦,生谁的气啦等等。也会有人找他处理实际问题,邹文怀常拿出300、500为之救急。


所以,常有从邵氏出走的演员或导演转投嘉禾,比如拍了不少风月搞笑片的许冠文。许冠文想自己拍片、平分利润,这在邵氏是难以实现的。他找到邹文怀,立马答应了他。不仅帮他和许冠杰开了许氏兄弟电影公司,开业之作《鬼马双星》更是破了李小龙的票房记录。


(嘉禾早期常用漫画风海报吸引观众入场,多为漫画师阮大勇所做)


为创作者提供自由的创作环境和机制,邹文怀从最早与李小龙合作时,便形成了“独立制片+卫星公司”的制度。《唐山大兄》、《精武门》后,邹文怀与李小龙合组协和电影公司,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了《猛龙过江》。进入80年年代,还有洪金宝的“宝禾”、成龙的“威禾”等卫星公司。


邹文怀曾用足球比赛来类比他在嘉禾的作用,“尽量让同事发挥其所长,我是足球赛场上,站在场外的旁证,做得好就鼓励大家一起努力去做”。

 

从港台星马泰到全世界

 

邹文怀离开邵氏的时候,香港电影最卖座只在港台星马泰,海外仅限在东南亚地区。尽管他没承认过,但是嘉禾第一部影片《独臂刀大战盲侠》,就是与日本合拍的电影,可以说从一开始邹文怀已在策略上,瞄准了日本市场。


“独臂刀王”是60年代邵氏卖座武侠片《独臂刀》的经典人物,“座头市”也是日本《盲侠座头市》的主人公,两大个性人物PK,找来王羽和胜新太郎对决,噱头十足。


日本市场的打开,为后续嘉禾影片源源不断地进入创造了先机。李小龙的《唐山大兄》是第一部发行至日本公映的嘉禾影片,随后《精武门》、《猛龙过江》、《死亡游戏》的大热,在日本掀起“李小龙狂潮”。



许冠文的市民喜剧,也在日本大受欢迎,他被日本影迷亲切称为“布先生”。最红火的当属成龙。成龙的形象不仅影响了许多日本动漫,影迷最疯狂时甚至在80年代成立了“成龙不嫁团”,元彪也曾风靡一时。


邹文怀还曾将影片发行至前人从未涉足过的地区,比如中东。李小龙的第一部影片在中东上映时,正巧赶上《教父》上映,影院硬生生将《教父》排进小影厅,为李小龙的电影让位置。这是邹文怀也未料到的,电影所产生的传播影响力能如此巨大。


不止于发行。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邹文怀甚至跑到好莱坞三年,拍摄纯粹的好莱坞电影,比如《荷京喋血》、《炮弹飞车》等片。甚至在《炮弹飞车》里加入成龙和许冠文,用策略在好莱坞电影中慢慢渗入香港演员面孔。


(《忍者神龟》)


嘉禾在好莱坞投资拍摄最为成功的,莫属于1989年的《忍者神龟》,影片在北美收了1.3亿美元,全球也有过2亿美元的表现。1996年,成龙主演的《红番区》在北美2300家影院开画,票房3200多万美元,中规中矩。但是这为成龙1990年代末风靡好莱坞乃至全世界打下了基础。毕竟两年后,《尖峰时刻》系列就已登场。

 

尾声

 

1994年,嘉禾上市。邹文怀的身价估值6亿港币。1997年,香港金融风暴爆发,电影业受到严重冲击,嘉禾免受其难。不仅院线关闭,又屋漏偏逢连夜雨,1998年,因为政府收地,失去了在斧山道的片厂。


对邹文怀打击最大的,依旧是在1998年。政府提供将军澳的投标,邵氏联合其他六、七间影业一起,夺下将军澳,邹文怀重整嘉禾的梦碎。乃至2003年,SARS猖獗,电影低谷,嘉禾停产。



2007年,邹文怀将手中的嘉禾股权以2亿2130万港币的价格出售给橙天娱乐公司,宣布退休。2008年,他拿到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的殊荣。


退休后的邹文怀打高尔夫、下围棋、玩桥牌,偶尔现身公众场合,为已不再熟知嘉禾电影、李小龙轶事的年轻人们分享时代里的记忆。


如今,邹文怀的离去,香港电影历史又一扇重要的窗户关闭了,而他独到的电影制片理念值得一遍又一遍提及,砥砺更年轻的电影人前行。

 

-END-


上期回顾

专访导演林妍 | 要做好国产剧,先把人物做踏实

福利 | 《头号玩家》后安培林再出新作,魔幻大片《滴答屋》11月1日上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