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票房不是唯一标准:新人导演的“得与失”

林蔚 导演帮 2021-03-20

尽管还有一个半月,2018年才要结束。但不论如何,新人导演绝对是本年度中国电影的关键词之一。


从一月初,李芳芳执导的第二部院线电影《无问西东》(7.54亿票房)上映,到已官宣将在12月31日上映的、毕赣备受期待的第二部长片《地球最后的夜晚》,新人导演各方面出彩的表现或将贯穿整个2018年。


几乎每个月都有新人导演的片子亮相。夺目的有,文牧野《我不是药神》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苏伦《超时空同居》黑马般的出现,还有黄渤《一出好戏》在八月末掀起的票房狂潮。


随着最冷国庆档的降临,吴昱翰(《李茶的姑妈》)、包贝尔(《胖子行动队》)、落落(《悲伤逆流成河》)也许是影片成功票房破亿的最后一波新势力了。

 

最后一个半月,冒头的新导演在哪里?

 

自年初开始,新导演的一路高歌猛进,在最后一个半月怕是会暗淡不少。

 

上周五原定上映的韩琰导演的《破梦游戏》,尽管有园子温站台,但导演超负荷的表达欲拖垮了影片,目前仅30万票房。而由段奕宏、万茜主演、《一步之遥》、《让子弹飞》的编剧郭俊立执导的处女作《一意孤行》,在上映前临时撤档,改档至2019年。


两部新导演作品,在毒液、柯南、岩井俊二的夹击下,一部垮了,一部跑了。

 


本周即将上映的新导演作品中,饶晓志导演的荒诞喜剧《无名之辈》,柳珂执导的悬疑惊悚片《梦境之源》,台湾新导演苏文圣执导的改编自轻小说的脑洞故事《有5个姐姐的我就注定要单身了啊!!》,恐怕很难是国内观众的菜。

 

同样有落地困难的,还包括定档11月30日,由新导演刘畅执导,改编自韩国同名电影的《二十岁》,原版电影本就鲜为国内观众了解,而改编版本会不会水土不服,还需打个问号。


后面上映的许添执导《进击的男孩》,以及熊玮执导的《云上日出》,从豆瓣想看和猫眼描述上已经略显颓势。

 


在今年最后一个月份,本年度最受期待的新人作品,从戛纳亮相起始,便被影迷和电影界关注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即将上映。同时影片也获得了金马影展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提名,导演毕赣对艺术电影的高敏锐度和嗅觉,其实并不具有普适性,其票房也较难预测。

 

对于大多数的新人导演来讲,用第一、二部影片试水行业,了解行业水温,进而调整自身的创作,或许才是常态。今年的国产电影,给了新人导演充分的展现舞台。

 

“过亿票房俱乐部”

跨界、共鸣、改编与类型

 

截止目前,2018年的年度票房前十名影片中,文牧野的处女作《我不是药神》居第三位,闫非、彭大魔合导的第二部影片《西虹市首富》居第四位,刘若英的处女作《后来的我们》以及黄渤处女作首秀《一出好戏》分居第九、第十位。

 

同这四部电影也是今年票房破十亿的唯四新人导演作品,无一例外地,十分具有代表性。

 

“跨界”成功率颇高。

 

这一点匹配的自然是刘若英和黄渤,从演员跨界做导演,大抵从赵薇执导《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始,每年都有。除了他们二位外,还有《胖子行动队》的包贝尔、《猛虫过江》的小沈阳、《祖宗十九代》的郭德纲,他们的电影导演处女秀都有着破亿的表现。

 


演员转行做导演,首先疑卖的是他的观众缘和广泛的受众。刘若英的名字几乎代表了好几代人的青春,黄渤在全民中的高认知,包贝尔、小沈阳、郭德纲作为喜剧人均有其自身的受众。

 

影片选择的类型、所表达的内容又具有高度“共鸣”。

 

选择喜剧的包贝尔、小沈阳、郭德纲,奉上的是可以预料到的喜剧配置;黄渤用喜剧的钩子把观众勾进影院,延展出的是人性故事,这自然是加分项。而让刘若英来执导《后来的我们》更是水到渠成,情怀、感动、共鸣都在她的作品中了。

 

与《后来的我们》有异曲同工效果的,是年初上映的《无问西东》。虽然影片的品质优劣颇有争议,影片中渲染出的浓厚家国情怀、青春的热血和时代背后的五味杂陈仍痛击观众泪点。

 


当然,最能击中现实痛点的是文牧野导演的《我不是药神》。以现实为蓝本,对喜剧、社会剧类型元素、张弛有度的把握,纯熟到不似新人导演的镜头调度能力和情绪表现力,成为今年国产电影最大的黑马。

 

“改编”也成为许多新导演的重要利器。

 

比如《西虹市首富》改编自美国电影《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开心麻花团队的《李茶的姑妈》脱胎于同名舞台剧,而导演也正是舞台剧的导演。舞台剧经过上千场的锤炼,为电影新导演助力不少。


同理还有首次执导电影的舞台剧导演何念,《21克拉》过亿的表现,是小成本的一次胜利。改编自郭敬明同名小说,由落落执导的《悲伤逆流成河》,在青春片中结合了校园霸凌的元素,拓宽青春片维度。

  

类型元素的融合是新导演创作的又一个长项。

 

拿下2.34亿票房的《南极之恋》,改编自吴有音导演依据自身极地工作经历所写的小说《南极绝恋》。影片中除了爱情外,南极风景和抓人的冒险故事拓展了国内电影的类型元素。同样把类型融合,将奇幻与爱情嫁接的是苏伦导演的《超时空同居》。

 


不管是运用自身优势跨界,改编成熟作品,引起受众共鸣,还是拓展新的类型,这些新导演的成功,无不为自身的商业电影之路开了一个好头。

 

新导演的价值探寻:

票房,不是唯一标准!

 

纵观2018年新人导演的作品,其实多数初执导筒的新人作品,在票房上的竞争力相当弱势。斩获千万、百万甚至几十万票房,在票房大盘占比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许多新导演尝试悬疑类型创作,力图将犯罪类型元素与自我表达统一在一起,成功的不多。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未择之路》,被冠上年度最佳处女作的头衔,但其未过千万的表现,或许也说明了作者表达与类型融合之路的不易。


 

而表现不错的,也只有忻钰坤导演的《暴裂无声》,过5000万的票房表现较之其处女作《心迷宫》1000多万的斩获算是不错的成绩。票房的上升背后,最喜人的地方在于暗示了忻钰坤导演在艺术与商业间达成平衡的潜力。

 

近两年在各大电影节上,拿到无数奖项的新人作品,也有不少国内公映。无论是鹏飞的《米花之味》,刘健的《大世界》、周全的《西小河的夏天》、蔡成杰的《北方一片苍茫》以及王学博的《清水里的刀子》,小众、低成本、小体量的文艺片经由专业的宣发公司加持,为观众提供了另一种审美的可能性。

 


艺联、蒸腾、狮鼠、无限自在、寰宇、放大等这些宣传发行公司的主推,以及First青年电影节、青葱计划、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乃至国外各大电影节力推新人的姿态,为新人导演忠于自我表达提供了机会。

 

明年,杨明明的《柔情史》、曾赠的《云水》、陆庆屹的《四个春天》、崔斯韦的《雪暴》、白雪的《过春天》、刘浩的《诗人》等新人导演的佳作将择日上映。艺术,表达、人文、独立、关怀等,散发着新人导演创作激情的字眼,在这个时代成为一种潮流,电影的面目变得更加多元了起来。

 


2018年12月31日,在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结束2018年地球的最后一夜,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这个好的选择背后,更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观众有选择的自由和余地,能在浩瀚的电影中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电影类别,比如商业、比如类型、比如小众、比如独立。而这需要电影市场提供足够充足、类别各异的影片,创作活力最浓烈的新导演自然成了整个行业最大的动力源。


所以,我们庆幸2018年有这么多的新导演出现,丰富了整个电影行业生态,有类型,有票房,有表达,也有态度和美学探索。


因为如此,2019年,才会更加值得期待。

 

-END-


上期回顾

《毒液》倍杀《蜘蛛侠》,靠的可不是6亿粉丝的“漫威大片”

「毒液」:影评人集体diss,观众却欲罢不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