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菜鸟也能聊点电影构图这种事

导演帮 2021-03-20


许多电影大师的作品都值得我们作为教材学习研究。


安东尼奥尼的构图随时随地都充满了象征味儿。



上图为《奇遇》(L'Avventura)

下图为《蚀》(Eclipse)。


此名伶莫妮卡维蒂是安导多年的相好。



上图是《奇遇》的经典结尾,混凝土和远景的1:1。

下图为《蚀》股票交易所的场景,在隐隐昭示着一对恋人的劳燕分飞。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奥森威尔斯的跨时代杰作,充满了神秘气氛和政治隐喻。



在那个布景纯靠画的年代,要想有神秘感,中景必然是雾蒙蒙的一片。



《公民凯恩》的照明设计,单光源才有分辨。


《八部半》,费里尼的杰作。有无尽的幻想,和狂欢的结尾。




上图是Robert Bresson的《乡村教士日记》(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比现实主义还要简朴的美学观,构图只靠一根窗框了。


下边那个是Henri Cartier-Bresson的摄影作品。俩人虽然都叫布勒松,可惜却不是亲戚。


《东京物语》,小津安二郎作品。小津几乎只用低机位固定镜头,剪辑都是硬切,节奏的把握已臻化境。镜头内也都是细腻的变化。



上下两图分别为妻子生前死后的同机位对照。邻居的出现一下子就把空间拉出来了。


再看成濑巳喜男的内景,用透视线来渲染人物关系。



这两个场景都出自《女人步上楼梯时》(When a Woman Ascends the Stairs)。


下图中间那位英俊小生就是日后威震日本影坛的仲代达矢。


黑泽明的《七武士》,对角线以及深V构图。



《七武士》。这组群像就靠三船敏郎那把刀的线条了。



还是《七武士》,看到这四个坟包和三位武士的位置关系,就大概可以知道黑泽天皇的控制欲有多么的强。



《乱》(RAN),黑泽明的《李尔王》改编。



黑泽天皇是一位能掌控大意象的导演,他的作品几乎向来只描写男性的内心世界,演员的对白、表情都抽象到几乎脸谱化的程度。


他对色彩的运用也很鲜猛,很几何。为了城堡烧起来漂亮,他们特地从加拿大运来的木头,这场戏也只拍了一条,演这位李尔王的就是仲代达矢。


塔科夫斯基的最后一部电影《牺牲》(Sacrifice)。伯格曼借给了他自己的原班人马。



比起《乱》,这个小屋烧起来的那个长镜头就诗意的多,可惜第一次拍的时候卡胶片了,只好原地重搭了一间再烧一次。


《牺牲》之前的《乡愁》(Nostalghia),两种光,各有各的平衡。



空镜头很少有人玩得过塔科夫斯基。



上边的还是《乡愁》,下边的是神秘主义气息弥漫的《潜行者》(Stalker)。


《牺牲》里诗意的原野景观,开头结尾,都是这棵树。



同样诗意的还有安哲罗普洛斯。



上边是《永恒与一天》(Eternity and a Day),下边是《尤利西斯的凝视》(Ulysse‘s Gaze)。


旅行,边界,都是安哲经常处理的主题。


和安哲一样,侯孝贤的长镜头也充满了各种调度。



《悲情城市》,我认为的梁朝伟最棒的演出。这场戏的故事,都在焦外。



《悲情城市》,水平线条的伸展,动荡的年代,也就没有了平行线。


《毕业生》(The Graduate)里最给力的一个镜头。



这张黑白图片尤其有一种新闻摄影的感觉。导演是Mike Nichols。


都是视线穿过大面积肢体遮挡的构图。



上边的还是《毕业生》,下边是《黑客帝国》(Matrix)。


《地下》(Underground),鬼才库斯图里卡的杰作,各种乐队伴奏的盛宴趣味。



在众多狂欢式结尾的电影中,只有《地下》才能媲美《8 1/2》。


另,其实这是个真实的乐队,他们还出了专辑。



还是《地下》的宴会场景,稍稍有那么点夏加尔的意思吧。


这个也是飞的。



《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的最后一个镜头,导演是Ridley Scott。


代表了一种类型片的巅峰。现在还值得一提的是,末路狂花里可以看到Brad Pitt的青涩演出。


这才叫直接。



《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马丁-斯科塞斯与德尼罗合作的黄金时代。


《Taxi Driver》之后他们又合作了《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开头结尾,都是德尼罗变胖之后在夜总会更衣室的场景。



结尾的固定镜头很有力道,镜子也用的很结实。


这场戏里德尼罗重新演绎了《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中马龙-白兰度那段”It's you, Charlie!“的经典台词。


马龙-白兰度在贝托鲁奇的《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中。



这两个镜头都是不通过剪辑来表现一个有空间感的情侣气氛。


可惜上面场戏,虽然用半根法棍中和了一下,镜子用的还是稍嫌做作。



拉景深啊拉景深,《巴黎最后的探戈》,两人相识之前的场景。


后来的《Inception》,用的也是这座桥。


大岛渚的《感官世界》(Empire of Senses)。



这场戏的构图,关键在第三者。


彼得-格林纳威的《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



整部电影全是在棚内完成拍摄的,充满了各种对偶和微妙的不平衡。


用色路子非常野,也许是格林纳威又重温了年轻画家时期的梦想。



其实电扇转起来这场戏才有味道。不过切到近景镜头的时候墙上的锅子尤其抢眼。


最后还是以国片收尾吧,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出title的镜头。



实际的色调要漂亮很多,过曝也没图片上那么严重,能看到灯泡们微微的摇曳。一部拍的相当好的伪纪录片。


-END-


上期回顾

意大利影坛的“末代皇帝” | 用最后一支探戈告别贝托鲁奇

严冬过后一定是春天,他们道出了令人振奋的行业共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