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 | 电影节遍地开花,中国的电影节离世界有多远?

咕咕 导演帮 2021-03-20


近几年,中国各种电影节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头来。优秀的电影节平台对全国各地文旅资源有着强大的整合调度作用。


在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之下,国内的电影节也请来不少海外嘉宾,颁奖季热门影片也时有展映。如知名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即将出席于12月9日开幕的首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即将开始的第三届澳门国际影展也决定将 《绿皮书》选为开幕影片。


眼花缭乱之下,我们到底应该关注哪个国内电影节呢?

 

提起电影节,我们心目中首先想到的想必是这三大——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



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法文缩写“FIAPF”,是电影制品行业的国际性组织,总部设于法国巴黎,于1933年成立)将电影节分为4类,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非竞赛型电影节,纪录片、短片电影节。


通常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被称为“A list”,即我们常说的A类(A-class)电影节,“三大”即属于此,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A类电影节目前共15个,其中就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


而我们熟知的像釜山国际电影节、悉尼电影节等,是属于B list的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目前在册24个。


C类(C-class)电影节目前仅有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和维也纳国际电影节两个。而D类电影节则只有5个。



加上该协会曾经认证过又撤销的电影节,总数也不到60个。但迄今为止,世界各地已经设置各类电影节近1000个,并且这个数字依旧每年在持续增长。

 

类型化趋势明显

新兴电影节未来可期


目前国内诸多名目的电影节数不胜数,任何城市或者单位凭借环保、科普、法治、微电影等主题,再冠以城市+国际的名头就可以开一波颁奖典礼。而这些电影节在全国范围内大都不成气候,所以今天我们暂且还是只介绍一下影响范围能够辐射全国的电影节吧。

 

国内唯一的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2018年共收到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447部影片,比之去年的2528部增长了近百分之四十。其国际影响力相对而言是国内电影节中首屈一指的,但除了体量大级别高看电影要抢票之外,仿佛也没有给大众留下更多的记忆点。

 


金鸡百花电影节,也是风风雨雨几十年了,每年评奖新闻我们总是能听到的,比起长春电影节的不声不响,珠海电影节的早早停办,已经很不错了。

 

其实很多老牌电影节权威性还是在的,虽然其影响力日渐式微,反倒不如近些年来新兴的电影节,它们的风格特色更明晰,选片评片标准也更有针对性,能够形成自己的标识。

 

1)立足“电影市场”


北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于2011年,依托于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和集群化电影生产基地的文化地域优势,北京国际电影节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虽然主竞赛单元好像无人问津,但它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其“电影市场”环节,从招商展会、项目创投到行业对话、特约、签约及电影放映,覆盖了电影全产业链,吸引了诸多产业目光。一方面这其实非常直接地展示了电影节本身是电影产业与会展业最直接的接入点这一特征,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不菲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电影节还能展现市场导向,通过电影节小规模的观影来关照观众对于影片的反馈。其实所有设立展映的电影节都具有这项功能,但北京电影节在此方面相当成功,这跟北京作为电影文化中心的地缘优势是非常相关的。

 


2)关照电影新人及独立电影佳作


从中国传媒大学校内短片竞赛,到国内独立电影的风向标,作为电影节中的黑马,竞赛类型的电影节——First青年影展的发展历程尤其值得影视从业者关注。2014年开始,这个电影节不断挖掘出了许多独立电影佳作。从《心迷宫》到《老兽》,独立电影佳作能够脱颖而出依靠的是清晰的定位和日益完善的评价体系。First影展始终关注电影人的处女作,在国内电影节中独树一帜。影展评委的遴选也需要无缺席集体讨论确定。为了能够让优秀电影人获得更长远的发展,First 影展能够不断学习其他优秀电影节的创投体系、志愿者体系和视觉体系,联合电影公司出资保障作者艺术表达,推进艺术电影进入主流院线。加之还有影展大使的全力支持以及志愿者团队的热情付出,First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电影节品牌,这是国内很多电影节都非常欠缺的。

 


平遥国际电影节2017年成立,平遥电影节不设官方评奖和闭幕式,参投影片以分单元展映为主,旨在发掘电影新人。贾樟柯作为平遥电影节的发起人,本身是对国内艺术电影受众的极大号召。而平遥电影节的艺术总监由前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担任,对电影节展规格、流程的完整性提供了极大保障。虽然至今不过举办了两届,但在业内口碑很好。

 

3)在主题/受众等方面更具针对性的电影节


电影节的分门别类也是电影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旨在交流丝路各国文化魅力。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校园电影节,则将大学生作为特定的关照人群。虽然其影响范围有限,但也有着其他电影节无法代替的亮点。

 

总而言之,电影节的开展其实能够直接促进当地电影与外交流并且扩大当地电影的影响力,与会期间的来宾也直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戛纳从小城发展到世界知名电影胜地即是如此,也无外乎大家都想开电影节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上将要举办的首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吧。

 

我们能有企及戛纳的电影节吗?

 

由于历史沿革,中国的艺术片市场相对而言非常弱势。

 

我们熟知的艺术片导演如贾樟柯、娄烨到王兵,其艺术作品无一例外最大的市场还是在欧洲,在法国。当然,艺术片市场只是电影节的重要推动力量,韩国的艺术片市场不如日本,但釜山电影节相对东京电影节近年来却展现了愈发良好的前景。所以电影节的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在意识形态上,电影节也有其特殊之处,威尼斯电影节是墨索里尼牵头创办,而戛纳电影节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对抗法西斯政权而起势。想要发展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节,对于意识形态的包容必不可少。吉尔斯·雅各布曾言:“电影节上帮助艺术家独立地拍电影,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某种声望,以使他们能全身而退。”这方面其实是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支持的。

    

仅从经济上来看,戛纳电影节每年会得到政府100万到150万美金的辅助,其他国际电影节也都能够得到政府相当比例的资金支持,而上海国际电影节至今都是国际上唯一没有政府资金投入的大型文化项目。缺乏稳定的资金保障,单纯依靠电影院票房和广告商赞助,上海电影节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筹措资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文化语境上,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二十世纪至今,我们的文化理论上都是跟着西方走的,文学、美学、心理学……尤其是在电影这个发源于西方的学科上,我们始终没有自己的话语权。

 

电影从产生伊始,就是欧洲统领全球,从电影制作到电影评论,从巴赞到麦茨……制定标准的始终是欧洲。哪怕好莱坞发展至今,北美的电影产业如此发达,他们的电影节依旧比不上欧洲电影节的声望。我们惯常提起好莱坞,都是只说票房不论艺术。

 

而艺术电影较之商业电影其实更需要电影评论的介入,我们在这方面的欠缺是从十九世纪中国被迫现代化开始的。这种现状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甚至几代人都不一定能够改变多少。

    

那如果你想问,中国有朝一日能有堪比戛纳电影节的电影节吗?你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可能。2007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是33亿,谁能想到2017年的时候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能够高达559亿呢?

 

2018年6月,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已经突破了300亿。现在离2019年只剩一个月了,不知道今年这个数字会窜升到什么高度。对中国而言,全球第一的人口基础以及诸多利好的现实元素对于电影节的发展是应当能够起到很大的助力作用的。

 

只能说,希望还是要有的,只要我们一直走在向前的路上。

 

而每一位电影人的努力都是重要的。


-END-


上期回顾

好莱坞铁血英雄的江湖地位,正在被哪些国产电影取代?

厉害了,《飞驰人生》发布会送60万礼物给网友 沈腾变活体弹幕,整场解说笑喷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