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迟到五年的《狗十三》,等到了它想要的时刻 | 专访导演曹保平

烟熏丁尼生 导演帮 2021-03-20

五年前,曹保平拍了一部青春片。


在时隔五年以后,观众对于《狗十三》的关注,从百度搜索里的“《狗十三》为什么会禁?”变成了今天的“尘封五年的最好青春片”。

 


这部影片,在上映之前,也曾在其他场合被多次展映。这并非一部揭开秘密的悬疑片,即便有部分情节被提前预知,也不妨碍观众再次走进电影院,去品味这部中式青春片。

 

一部给所有人看的青春片

 

《狗十三》2013年就已经杀青,但直到2018才迟迟上映。曹保平表示,其实影片过审的过程并没有什么问题。

 

“当年这个片子是在北京电影局报的,是获得最高分的一个片子。所有审片人员看完了以后都很喜欢,当时他们还自发地发了很多新奇和激动的观影感受。所以《狗十三》基本上没修改,就基本通过了。”

 


那么为什么推迟至今?曹保平导演给出的答案是:他们在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我们希望能让《狗十三》的影响力,观众范围更大一些。”

 

这个“观影群众更广泛”,对他而言,并不是指那些十三岁的少男少女们。

 

“13岁的孩子也可以看这部片子,因为它不存在禁忌,没有负面。但我觉得,13岁的孩子,未必能看明白很多其中的事。”

 

他进一步解释了这个答案:“当下的事情,人在当时,并不一定能够感受到问题所在。一个高中阶段的孩子,他的思辩能力,他对生活的感受力,就开始发生改变。一旦踏入大学门,孩子对父母家庭关系的感受,就会变得会很强烈。所谓的成人时刻,是在进入大学这个分界点上,而不是大学毕业以后。进入大学的孩子,对《狗十三》都会有很多感触,更别说父母一代,因为父母也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

 


“所以《狗十三》其实不是一个青春片,当然它也可以说是青春片。你拍一个13岁的女孩,以她的视角去拍,她不青春谁青春,对吧?那你肯定可以这样说。”

 

“但是如果你一说青春片,大家下意识的就套入之前所谓青春片的概念,那《狗十三》又不是。它不是探讨青春期的小伤痛、小呻吟、小伤感,《狗十三》和那些都不着边际,它其实是在谈论关于家庭、社会、伦理,它有很大野心的内容触及面。”

 


这足以解释,《狗十三》并不能像普通校园青春片一样,只需要一个学生都在放假的档期。它需要一个更为合适的时机。而曹保平认为,现在,合适市场环境可能已经来了。

 

他坦言,前几年,整个电影市场的娱乐属性更强烈。观众在电影院里的目标诉求是娱乐化。经过多年以后,喧嚣逐渐平复,有一些观众对影片的选择更高。有了一些观众去选择平复、触动情感,有了其他目标诉求的影片。这几年,纪录片、非大IP影片的红火,也给了他和《狗十三》更多的信心。

 


通过现实主义,《狗十三》正在触及复杂话题。在中国儒家传统的文化背景下,许多问题暗藏水下,只是因为大众习以为常的漠视,也没人去再去思考。“我觉得它的含义、它本身的社会性,是它的意义所在,使它远远超越于一个13岁女孩叙述的东西。”

 

方言、配乐和演员

 

即便是一部青春片,《狗十三》也带上了强烈的曹保平式现实主义的烙印。比如影片中角色争执时的越轴,大量的跳剪,以及他用得顺手的方言。

 

这仍然很曹保平,也很现实主义,他在尽量保持一种真实性。在曹保平看来,方言是能够最好地呈现真实性的一种手段。许多画面和戏份,在方言的渲染下变得生动,这不是普通话所能传达出的感受。

 


“商业气质很强的片子,用标准和规范的语言去呈现是合适的,因为它的商业诉求需要更大的兼容度。但是,如果你需要写实的真实质感,方言肯定还是最有效的。而且我觉得,方言能够非常好地呈现,关于家庭、父亲、所有角色,在那个环境里的生动性。”

 

曹保平为《狗十三》量身制作了足够的配乐。比如,为了衬托出李玩内心的不稳定,制作时使用了重金属的音乐。这大多是为了呈现人物本身的特质。

 


“当然在配乐上,《狗十三》可能有些地方用得稍微多一点点。有一些地方,其实也很仔细的考量过,也尝试过拿下去,再放回来。不过,这个片子我还是把它拍得更像我的电影。我希望它是一个主流剧情片,而不是带着独立电影、作者电影的气质。既然是一个主流剧情片,在某些情绪的烘托上,需要多一点音乐的助力,所以音乐多了一点。”

 

音乐和方言,大多是为了衬托人物的存在。提及人物,曹保平有个习惯:不少演员在他手下都被“逼”过,展现出复杂的人物性格。演员的演技在高压的状态下,得以表现出一个新的层次。

 


但《狗十三》有所不同。曹保平以前的文本,大多会在故事开始就进入极致的情景和状况中。十三岁少女的生活,也许算不上极致,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对表演的要求其实也是高强度的。

 

“虽然是年轻演员,但表演的准确性要求仍然没有降低。困难在于,她是一个孩子,她和成人的交流方式会有区别,成人对表演的沟通的方法,在她身上不起作用,所以还是要想一些其他的手段和沟通方式。”

 

他在最开始对于女主角李玩演员的要求有两点:第一个,表演的能力必须要有,第二个,这个女孩不能太好看,应该是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女孩子。

 


“有些极致的情景,对于表演的要求就会非常高,比如说在爱因斯坦丢了以后,她在家里疯狂地闹腾,鸡犬不宁,爷爷都受不了了,然后推开门出来斥责她。而她爷爷又是把狗弄丢了的当事者,她处于一个非常激烈的状态,甚至理直气壮到了愤怒的程度,她觉得所有人都欠她的,她觉得所有人都不对。”

 

“当爷爷发火了,他是这个家庭的最高的威权的代表,连爸爸其实都不算。中国的家庭结构的形态嘛,对吧?爷爷是一言九鼎的人,当这个人出来,说这样的话的时候,她会一下被噎住,所有的愤怒在那一刻戛然而止。但情绪并没有得到出口,是被噎在那里,所以她的委屈情绪,需要从一开始的理直气壮,到愤怒和委屈的瞬间,一下就爆发出来,这就比较难。”

 

这大概是整个《狗十三》里拍得最为艰难的部分,即便对成年演员来说也是困难的,所以曹保平最后还是想到了一些其他的办法,通过意义上的情景置换和情绪置换,让小演员在瞬间感受到这样的情绪。

 


但当我们在问,当时导演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让演员感受到这样的情绪时,曹导笑着卖了个关子。

 

“这个不能告诉你,是个秘密。”

 

有一些思考不会缺席

 

有一些话题,不仅时隔五年并未落伍,甚至在青春片层出不穷的这些年内,仍未被提及过。

 

“其实中国的家庭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不同角度和观点,其实挺让人琢磨。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突然在《狗十三》的剧本里,会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所认为的习以为常的样子,所以我觉得,还挺有价值的。”

 


在曹保平自己看来,这个片子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建立。观众通过女主角李玩的感受,来触摸少女周边的社会关系、复杂的人际架构。这个小小的世界里包括父母家人、同学、姐姐以及一段朦胧的恋情,通过一个少女的通道,去建立外部世界。

 

“所以这不是一个探讨父权问题的电影,从13岁女孩的角度来看,他甚至不是一个关于父权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存在于家庭和社会结构中的威权故事。”

 


他认为这部片子对时下中国每一个家庭都有着强大的影射。在《狗十三》里,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大多都会看到自己的过去的影子。

 

“我们往往会通过一个外在事物的折射,去重新考量一些问题。现在大家每天晕头转向,衣食住行都把人搞得精疲力尽,所以你很少会去想过去的一些事,更多会选择提炼、回避和遗忘。”

 


《狗十三》就像一面镜子:当人们在看这部片子时,大多都会停下来想想,曾经的自己,曾经的父母,曾经的关系与问题。

 

“我觉得还是挺有意义的。”

 

记者手记:


在现实主义的大年,被誉为黑色犯罪类型电影领军人物的曹保平,没有来得及拍摄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作为一种冥冥中的补偿,他的《狗十三》得以在大银幕上出现。


这个被评价“中国最被低估的导演之一”的人,多年留着一个光头。安静的工作室里人员寥寥。他不像他的电影一样,随时被推至极致,在现实生活里,他的措辞准确,干脆,带有一种文学性的克制。


你没有办法在他身上挖掘,那些影评人给他的电影贴上的标签:暴力,精神紧张,黑色幽默。他冷静,温和,又不苟言笑。只有在藏起一点秘密时,你才能比他身上寻觅到一些狡黠的痕迹。


一体两面,是创作者和作品之间的神秘魅力。


-END-


上期回顾

岁末至年初,2019贺岁档的看点和槽点都在这儿了

剧本 | 《三块广告牌》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