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6亿预算重造DC,真正的“超级英雄”是41岁的温子仁

甘甘 导演帮 2021-03-20


在这个12月的末尾,如果有观众想看一部视效大片,选择很显然只有一个:海王。


在《海王》一役后,温子仁这个名字,估计在全球的电影市场上,将具备神奇魔力。热爱恐怖片的观众,对他的《电锯惊魂》《招魂》烂熟于心,奉之为经典。而只关心在影院里获得观影快感的观众们,估计还能怀念起《速度与激情7》带来的肾上腺素狂飙的体验。

 


但,温子仁能救DC吗?在漫威已经将老一代英雄更新换代,即将开启新时代之时,超级英雄电影这种已经渐渐陷入审美疲劳的大片,真的还能被“神奇”的温子仁所拯救吗?

 

票房和口碑回答了这个问题:可以。


魔幻史诗风的超级英雄

 

即便超级英雄这一类型已经发展十年有余,但不难看出,许多人对于超级英雄仍然有着片面化的看法。

 

超级英雄的人物和故事大多来源于漫画,这些经典形象在一部分受众群体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当超级英雄开始出现在银幕上时,很多片子都将这一类型类比如传统好莱坞的铁血硬汉形象:个人英雄主义为核心,先进的科技、夸张的打斗,都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

 


超级英雄电影,就是为了让漫画重新复活,这也是许多漫画粉丝对于漫威和DC两大漫画巨头的期待。

 

固然,十年前,抱着这样的期待,来制作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或许无可厚非。但在当下,超级英雄影片已经不再局限于窄小的漫画受众群体,而更多的是为大众服务。在美国本土之外,有更多的观众,是需要提前阅读,才能接受这类型的电影。

 

粉丝基础一直是漫威称雄这一类型的底气。但对于刚开始打开局面的DC来说,粉丝基础就是一个不太友好的代名词。

 


扎克·施耐德亲身验证:找一个对漫画了解程度颇深的导演,并不能为票房带来突破。而接棒的温子仁从另一个方向验证:既然是改编电影,考验的是导演的改编能力,而不是对漫画的熟识。

 

温子仁在之前的采访中提及,他明白几十年来,漫画为电影的改编积累了惊人的原材料。但在他看来,改编的重要性在于选取人们觉得特殊和有趣的材料。当导演在巨大的原料库里大海捞针时,敏感地过滤什么是有用的素材,更为重要。

 

“《海王》让我深入了解大多数人对海洋的看法。它一方面是惊人的、奇妙的和神奇的,但另一方面,它是可怕和未知的。所以我认为这两个元素,魔法和奇迹,在影片里算是齐头并进。”

 


当温子仁让超级英雄不再局限于原来的漫画故事时,《海王》的世界格局才真正被打开了。由此《海王》中,星球大战、阿凡达、指环王、侏罗纪公园、异形等多重银幕经典影响一掠而过。和《头号玩家》一样,温子仁仗着自己对电影文化的了解,娴熟地将动作、冒险、魔幻、史诗克苏鲁一锅烩,在《海王》中完成了对于多重元素的组合和重建。

 

“我一定要创造一个庞大的世界。我认为,对于不仅仅是粉丝的电影观众来说,真正有趣的是,当他们看到这部电影时,看到的不仅仅是DC世界,而是看到了一个海王的世界:不同的王国,不同的世界,驱动世界的机器,生活在这个世界的生灵。我从来没有制作过这么大规模概念设计的电影,它真的很棒。”


温子仁:摇摆不定DC宇宙的定心丸

 

如《海王》这样的大制作商业大片,对温子仁这个“接棒者”来说,负担十分沉重。

 

即便你是资深DC粉丝,也不得不承认,当下这个老牌超级英雄宇宙的局面有点尴尬:DC的电影票房收获平平无奇,两大英雄集结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全球票房8.7亿美金;被誉为DC口碑翻身之作的《神奇女侠》,票房8.2亿,《自杀小队》7.4亿,《正义联盟》系列跌得最惨,票房仅有6.1亿。

 

DC宇宙陷入一个怪圈:大场面大制作,试图超越诺兰的蝙蝠侠系列,黑暗沉重的超级英雄哲学在票房上毫无起色,影评人也不买账,而知名度稍微逊色的神奇女侠或是反派联盟,好则略有起色,差则在电影市场上激不起半点水花。

 


一个囊括多部影片的超级英雄宇宙,却没有主题,这对整个世界框架都是致命的。而在扎克施耐德出局之后,DC宇宙即便在短时间内还没能找到一个主题,至少也要先寻找到一个能让其他影片继续下去的方向。于是,温子仁闪亮登场。

 

“我从加入这个项目的第一天就表示,我希望做一部有趣的电影。”

 

有趣是个老套的主题,但对温子仁来说,恐怖题材也是个老套的主题。而对于DC来说,求新求异已经不是当下最紧要的事,能够找到一点,打破现在观众对于DC影片的成见,才属第一要务。

 

所以在成片中,温子仁把这一点贯彻的十分彻底,一贯被吐槽“太黑看不清”的DC画面统统不要。在漫画小圈子里,那个“只会和鱼说话的奇怪男人”也不见了,我们看见的是一个犹如希腊神话波塞冬级别的——神格海王。

 


这正是温子仁作为一个续集导演的高明之处:当你接手到一个残局之时,如何才能把它变成属于你的作品?

 

温子仁对此的回答是:“尊重亚瑟在《正义联盟》中给观众留下印象的部分。”但尽可能挖掘其他的成分。

 

即便由于叙事需要,温子仁把大量精力都放在了大场面战斗和海底世界的风景上,但海王亚瑟的形象,仍然在《海王》这部影片中获得了重生。

 

在温子仁手里,海王是能从海中举起潜艇的超级英雄,此情此景与大超托飞机颇有神似之处;海王是一个号令海底“哥斯拉”,手握三叉戟的战神式英雄,就连在流行文化中屡遭嘲笑的“只会和鱼说话”能力,也在海中鲸鱼和鲨鱼等巨形生物的衬托之下,变得令人敬畏。

 

大IP下的导演自我表达

 

大IP旗下,温子仁《海王》做出的自我表达不算太多,但也留下了足够的个人痕迹。

 

虽然《海王》的剧本多处被诟病,但温子仁充分展示出了,一个优秀的导演,应该如何用画面来弥补叙事上的单薄。

 

节奏把控已经算得上温子仁的拿手好戏。较之DC以往作品,观众对《海王》给出的最好评价是:路人友好,不易睡着。

 


谁能在温子仁的片子里睡着呢?影片虽然还是传统的三幕式结构,甚至还在开头展开了一段过去的陈述。然而,妮可·基德曼靠着一场打斗戏让所有人都为之一震,小亚瑟的成长戏在鲨鱼和金眸的衬托下让观众热血沸腾,而其后的海底大战和亚特兰蒂斯,五光十色的色彩和环绕运动翻转的镜头,偶尔还搭上流行音乐抒个情,足足让影迷在影院里激动143分钟。

 

温子仁以往对色彩的使用,大多局限于题材需求,《海王》显然是打开了温子仁的色彩“潘多拉”盒子。不过如果说有什么是没有变化的,他对长镜头的偏好当属首位。

 

温子仁对长镜头的使用,足以让喜欢他的作者写一篇小论文。在他的经典之作《招魂》里,温子仁用了一个45秒的长镜头,就能够把整个环境和人物交代清楚。

 

而在《海王》里,长镜头可算基本配置。影片一开场,亚特兰娜的打斗戏,就用了360°的镜头,一镜到底,温子仁在采访当中开玩笑,为了拍这一个镜头,拆除了整个布景的天花板。在海王对过去的回忆中,也有大量通过CG嫁接的镜头。而在和弟弟的打斗中,旋转,慢镜头,大量运动镜头,花式炫技。海底世界的纵深感被极大地扩张,眼花缭乱的刺激感得以呈现。

 


常规情况下,长镜头的镜头语言,较短镜头而言,更能有效的表现空间的真实感,能够充分展现特定场景时空中规定情境的气氛。而这种作用,在华丽的海底战斗场上表现无遗。

 

亚瑟和奥姆这场争夺海底之王的战斗,并非诞生于为人类准备的平面小舞台,海底章鱼擂鼓,场上的海底观众欢呼呐喊,让这场战斗介于古罗马斗兽场和现代的体育场的狂躁之中。

 

这场海陆兄弟之间的血统之战,被印上了复古风格的标签,在温子仁手中,靠古老又怀旧的长戟战斗模式,打出了上天入地的神格感。

 


海底的长镜头,到了陆地上,则又是另一番用处。在西西里岛上,女主角湄拉在房顶上穿梭跳跃,而敌人则在她身后紧追不放。这场追逐战中,大量的跟拍长镜头无缝衔接,多重视角让人生出互动式游戏的体验感。

 

在复杂的布景中,演员快速奔跑以突出危险感,后期还要结合绿幕CG来配合,这对导演的场面,镜头运作的规划设计都是一种考验。而温子仁,在这部姗姗来迟的DC全面翻身之作中,终于用熟练的技法证明了:超级英雄类型已经穷途末路的评论,不过是毫无想象力创作者的遮羞布。

 

相信这一类型电影的未来,还十分长远。


-END-


上期回顾

三十年现实主义,十年商业爆米花,《狗十三》是国产青春片重回现实轨道的预兆吗?

制片人怎么判断剧本有无拍摄价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