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淡蓝琥珀》导演周劼 | 魔幻现实中流淌出的人生价值诘问

林蔚 导演帮 2021-03-20


人活一天,值多少钱?

 

这是道看似数学问题的哲学题。新锐导演周劼用一个故事的讲述、一部电影的体量,试图将这道玄之又玄的问题放置在朴素的现实生活中。魔幻且真实的生活本身,给了人物、导演以及观众心中追寻的答案。

 


这个答案并没有统一标准,它可能是一个形容词、一种感觉、一次困惑。周劼并不强求人人都会喜欢或感同身受,“拍电影首先是满足自己,试图表达出我想说的,然后是找知音的过程。”

 

而周劼与《淡蓝琥珀》原小说的相遇、改编,继而成片的过程,更是长达十年。

 

悬疑与追问,与类型无关

 

2008年,须一瓜所著的《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第一次刊登于《上海文学》,同年二月转载至《北京文学》时,进入了周劼的视野内。“第一次看到故事便很喜欢,当时还没有与须一瓜老师聊版权的意识。”

 

故事并不算复杂。女主人公荷洁的丈夫意外死于交通事故,得到赔偿却失去亲人的她,陷入对生命价值的困惑,偷窥起肇事者一家人的生活……

 


原小说最吸引周劼的是,“触动最大的是人活一天值多少钱这句话;另外须一瓜老师提供了好的细节,读起来过瘾,很有画面感。”

 

很快,周劼便依照原小说做起了初始的剧本创作。中途电脑丢失,项目搁置了几年,时间转至2014年,《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又重回轨道,“一来当时依旧特别想做这个故事,二来就处女作而言,故事的体量更适于投资和制作。”

 

周劼专门飞至厦门拜访须一瓜,以低价拿到小说版权。重头戏才刚开始,改编是重要的第一步。周劼与太太赵晓秋一起完成对小说的改编。


首先相对于原作中荷洁更加扭曲、阴暗的性格特质,周劼将荷洁身上小众、不招人喜欢的部分弱化了。“荷洁象征的不是某一类女性,透过她看似比较离奇的遭遇,关照的是现实中遭遇变故的普通人。可能经历过类似事件的每个人,不得不拿一个东西去算一下,以达到心理的平衡。”

 


“算”,成了故事的核心概念之一。周劼为荷洁突如其来的计算设计了一个合理的契机,丧夫后的荷洁带领幼儿园孩子们参观博物馆时,知晓了生命短暂的蚂蚁被封入琥珀后价值不菲,进而引发了荷洁对丈夫阿峰生命价值的比较。

 

结果,30万的赔偿换算后说明了一个价值事实,在阿峰32年的生命中,一天只值25块。这个荒诞、讽刺又可笑的数值,成了荷洁怎么也迈不过去的坎,成了她执拗的原因。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开始失衡。“荷洁的情感是相对滞后的,并且她的整个心理状态是拧巴的。”

 

这样一个人物的心理和情绪状态要如何传达,周劼用了制造悬疑的手法。相较于原著平铺直叙的讲述,周劼把故事的时空分为了现在时空(荷洁做保姆偷窥肇事者一家)与过往的回忆时空(与阿峰生活的点滴以及车祸后的一段生活)。

 


现在时空按线性的发展平顺地讲故事,过往则以非线性的方式,打乱顺序,增强悬疑感,感知荷洁的心理变化。但这里的悬疑,并非类型电影里的套路。

 

改编伊始,曾有人建议周劼让荷洁住进肇事人的家里,人物间剑拔弩张的关系更加集中,《淡蓝琥珀》也就成了一部彻底的类型电影。但周劼拒绝了,“如果要做类型,就不会选择这个题材。它的优势不在于此。”

 

取而代之,周劼添加了三个人物,一个三口的中产之家。荷洁做了他们家的住家保姆,而后每天监视楼对面的肇事者一家。“这个年轻的中产家庭,是对面(更富有的)肇事者一家的映射。”

 

(左三为周劼导演)


周劼坦言,“这个故事里没有所谓的恶人。我更忠于映射当下的现实状况,尽管这样很残忍。”理性地看,肇事者已尽了责任,三口之家对荷洁没有恶意,那她的恨和困惑到底来自于哪里?

 

或许来自于本就魔幻无常的现实本身。周劼希望荷洁能面对自我、敞开心扉,与世界和解。“内观自身,打开自己,收获的是更多细腻、平静和美好的事物。”他从库斯图里卡的《地下》中获取灵感,在倒数第三场戏那里做了一个平行时空的场景。

 

与“车祸+偷窥”事件相关的所有人集合在阿峰家天台,为小白庆生。第二天一早,荷洁坐在天台的大树下醒来,全片最魔幻现实的一刻出现了,“荷洁的领悟和佛祖在菩提树下的顿悟一样重要。”

 

这是部讲情绪的电影

 

这是一个普世的故事,所以即便拍摄地定在了周劼颇为熟悉的重庆,他并没有突出地域特色以及市井烟火气的想法。“我拍的是重庆,也不是重庆。想做一个架空的地方,营造氛围,重庆话是真实感的点缀。”

 

《淡蓝琥珀》避免了重庆一切的繁闹与喧嚣,剧组为了拍出空与稀,费了不少力气。“我想营造一种氛围,让大家感知荷洁的情绪,因为这个事件不是强情节的,在制作中我们尽量增强它的悬疑性,把观众带入到情绪当中,而非透过人物的脸去传达。”

 

(周劼导演在拍摄现场)


周劼借影像的设计,试图传递两个点。第一,荷洁是被自我情绪所禁锢的;第二,荷洁的情绪起伏并非激烈,而是微弱且有逻辑的,客观呈现这种“微弱”至关重要。

 

在荷洁做保姆的杨磊家客厅里的线条,都是美术团队制作的,传达的是笼子的概念,荷洁是被禁锢在这里的。造型与镜头的运动密不可分。周劼曾向摄影师传达他的设计,“想象主人公是在动物园的笼子里,我们只能在笼子外面看。”

 

也就是说,不管看到的是脸还是背,镜头均不能越过现有的视角去看,“我们当时拍摄时,在现场大家心里有条线,那条线不能进去。”此种客观且静止的镜头意识,贯穿整个“现在时”故事的拍摄中。

 


在过往温情时光的运镜设计上,条条框框的间隔消失了,镜头更具有流动感。流动感也有不同的设计。“如果是客观叙事类的,镜头移动会慢一点,或者移一点后便停止运动。”

 

而有一场戏是夜晚在天台,荷洁与阿峰感情最好的时候,“镜头会一直动,但仅仅是注视,没有去跟随。”因此,在《淡蓝琥珀》中周劼贯穿着一个统一的视角,“注入一定情感的上帝式观察视角”。

 

拍摄视角的同中有异,充分体现出周劼自觉的美学追求。《淡蓝琥珀》更被津津乐道的是对色彩的应用,用色彩外化荷洁的心理活动。把她的悲与喜、哀与乐等情绪用蓝与红这两种冷暖异常明确的色调带动。随着故事的进程,两种色调也会有不同层次的加深与减弱。

 

(《淡蓝琥珀》获得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摄影)


比如平行时空里,所有人相聚在阿峰家天台的那场戏,用了扎眼的红色。“美术用了结婚喜庆的红色,外加了些柔光”,把荷洁的开心与没有伤痛的平行时空美好外化,是整部影片情绪最浓郁的高点。“起初只在美术上做了色彩的区分,后期调色的加入是为了能让观众在看第一遍时便能区分此种意图,调完之后发觉更有易于凸显美术在视觉上的巧思。”

 

结语

 

周劼说自己是一个纠结的人,所以对于荷洁究竟有没有与世界、与自我和解的问题,他的回答小心翼翼。

 

在那场颇具和解意味的天台大聚会之后,周劼并没有将故事结束于此。他让荷洁重回博物馆,来到琥珀展台前,用全片唯一一个特写镜头拍下了荷洁流泪不止的双眼。

 

她和解了吗?未必。或许她还会拧巴地走下去,或许她已想通。观众跟随荷洁走过这一趟世事无常的时光,怕是很难为她此刻的心理做一个准确的注解。

 

周劼说,这是他的坚持。他想要在最后一刻把主导权交回给荷洁本人,由她直接地告诉观众她的想法。至于观众接收到什么,是观众与荷洁之间达成的默契。

 

懂与不懂?是知音,就总能懂。


-END-


上期回顾

2019年电影格局大前瞻 | 悬疑扎堆,科幻抬头,国产电影用新故事抵御“寒冬”

剧本 | 《熔炉》(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