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锐导演 | 专访邵攀: “书写”是我终极的职业理想

林蔚 导演帮 2021-03-20


“1个导演,2个妙人,3年拍摄,5年蛰伏……”这几个关键词所描述的,正是纪录片《自行车与旧电钢》的一路历程。

 

五年前,邵攀历时三年跟拍徐州两位音乐人,累计400多小时素材,剪辑而成一部长达172分钟的纪录片,彼时的名字还是《骑着Bike·弹着旧电钢》。如今,邵攀本人也没料想到,重新剪辑后的片子(149分钟)能在影院上映。



他在13个城市路演,和观众一道收获和分享美好的启示时刻。“把对我本人有启发的人与事,分享给别人,他们不觉得烦,还觉得喜欢和有启发,是我最快乐的时刻。”

 

《自行车与旧电钢》,是一个逗号

 

《自行车与旧电钢》记录的是徐州音乐圈两个标杆式人物张鹏程与张宜苏的生活。一个常年在街头路演,唱着对命运的不屈;一个住在廉租房,靠倒卖电子垃圾为生,免费教别人音乐。这两个“怪人”均因热爱音乐,活出了别有滋味的人生。

 

早年间,邵攀经朋友的介绍认识了张鹏程。在邵攀的印象中,张鹏程是个“话痨”。天南海北,人生、音乐,没有他不能聊的。“无论演唱还是与人相处,他松弛的状态特别让人舒服。”不管是张鹏程“神经病”的一面,还是他对音乐的独特喜爱,在邵攀看来,均值得被记录。


12月22日张鹏程演出泪洒全场


再经由张鹏程,邵攀认识了张宜苏。张宜苏出生在台湾,15岁随父亲到徐州,自学钢琴和音乐创作,身居破屋之中,对人生有另类、豁达的读解。

 

喜爱音乐的邵攀,与张鹏程一见如故,对张宜苏更是钦佩有加。“第一点,他学习物理、学习音乐,是我见过最严谨的音乐人;第二点,他很豁达与淡然,无论是对别人的伤害还是对物质的欲望。”


与这两个人物相遇,直接触发了邵攀的创作冲动。“我觉得人在有创作冲动的时候一定要创作,不然过了之后人就理智了。”就这样,从未拍过纪录片的邵攀,凭着一股冲劲儿在2011年2月1日开机拍摄,直到2013年10月杀青。


“音乐怪人”张宜苏

 

在这个期间,邵攀不断往来于北京、徐州、青岛,自掏腰包近30万,同时他也在学习如何“无师自拍”。在没有任何理论的支持下拍摄纪录片,邵攀逼着自己去琢磨、去思索本源性的问题。“比如在灵感喷薄的时刻,冷静地平衡处理方式的好与坏。有时不得不压抑自己,避免做出不正确的选择。”

 

拍摄了一年多后,邵攀依照已有的素材剪辑了45分钟,其中有一个他口中“非常棒”的开头。“我把张鹏程和我说的第一句话‘你现在拍我就拍晚了’放在了片子的开头。”之后的走向是什么?邵攀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来考虑。他用笔记本做了一个剪辑日记,把每一个事件标清楚,比如“张鹏程第一次演出、张音苏的自拍、张鹏程的基本介绍、张鹏程在南京棚里诉说家史等等”,进而处理成整部纪录片的结构。

 

如今,距离第一次成片已经过去近五年,邵攀却从未将《自行车与旧电钢》视为完结篇,“这部片子是拍了三年剪辑的成片,我认为它是逗号。”成片后的日子里,邵攀还会随意地拍摄下他们的生活、日常的相处,“达成一定量后,说不定还能出个第二部。”邵攀补充道。


邵攀

 

“人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活法,人还可以这样自学,人还可以活的这么潇洒和通透,人需要更多地为自己负责,而不是光为别人。”邵攀借由张鹏程与张宜苏的人生故事,传达的理念不仅启发他人,也照亮他自己的道路。

 

“书写”是他终极的职业理想

 

邵攀是个多面手,他从小学武术(擅长太极拳)、练书法、玩音乐,现在的职业身份是名导演。尽管兴趣多样,他每样都在坚持。邵攀说自己是耐力型选手,只要自己认定了的事情,就会花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投入。

 

他学习表演出身,曾饰演过一些绿叶角色,后来拍广告,成立工作室自己拍短片。邵攀将那段日子用一个词概括叫瞎忙活。拍《自行车与旧电钢》成了他一事无成生活中的一个转机,“我觉得拍这个片子,反而是有了将一件事从一而终完成的希望”。


 

电影之于邵攀是什么?不仅仅是一份理想的职业而已。他更将之视为自我书写的一种方式。

 

“书写的方式有很多,用文字、音符、色彩都可以。我选择用镜头书写对世界的思考;再将这点浅显的思索与别人分享。若是我们能让自己变得好一点点,有可能就会影响到其他人或者这个世界,是吧?”

 

邵攀思索的答案,在《自行车与旧电钢》上映前后几年逐渐清晰起来。彼时2013、2014年,独立纪录片上院线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现在纪录片上院线的机会以及方式变得多样,加之这四五年间,曾留意过片子的人,依旧在表达对影片的喜爱。“你很难想象自己随便拍了部片子,被那么多人关注后的心情。”


《自行车和旧电钢》剧照


所以,2018年《自行车与旧电钢》的上映可谓瓜熟蒂落。电影的书写影响到别人的例子,发生在纪录片的某一场点映中。一位身患重病上戏学生的母亲告诉邵攀,看完片子的第二天,孩子开始积极练声了,这种转变就是邵攀口中说的“希望”。

 

邵攀借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句话,说明了艺术创作中的真与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电影它只是一种平凡的书写工具。它就像一支笔,没有高低之分,关键看谁用它来书写什么。”邵攀选择了在确保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基础上,向这个世界传达善意。至于形式,他倒并不拘泥于纪录片或故事片。

 

《安静的人》是邵攀正在进行中的第二部电影,是一部融合了罪案事件的当代武侠片,讲述一个对世界表达善意的,武侠类的助人故事。这个故事在邵攀心中生根发芽了许久,主人公亦有他自己的影子。“我们了解世界是从自己开始的,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无非两种方式。”

 

目前,邵攀已经完成了分镜阶段,接下来还要制景、选演员等等事宜需要推进。尽管影片成本600万,比《自行车与旧电钢》高了20倍,但与同类型故事片相比还算低成本。“对一部当代武侠来说,它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数字。今天普通的文艺片都要达到五六百万的制作成本,物价、人工都很贵。”


邵攀下一部作品《安静的人》

 

相较于七年前,灵感来了便一个人拿起摄影机拍起片来的粗放期,现如今的邵攀要面对的是一整个电影团队,他在用电影自我书写的这条道路上迎来的是另一项新的挑战。

 

他曾将拍电影拍电影的过程比喻为翻越山岭的经过,“你本来是想翻越一个小山丘,没想到突然就上了喜马拉雅山,你需要翻越珠峰,路上有你无法想象的凶险,但是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拍电影就是这样一项难以完全预估所有未知的事业,即便预算充足,即使分镜图里已经设计好了所有细节,总免不了意外。遇到意外享受它就好,这或许是邵攀在漫漫导演生涯中必先知晓的一课。

 

邵攀为《自行车与旧电钢》画上了一个逗号,我们期待《安静的人》能为当代武侠片贡献一个惊叹号。


-END-


上期回顾

后贺岁时代的双旦档期,是“八年最凉”吗?

剧本 | 《站台》(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